浅析专题摄影在典型报道中的功用 玻尿酸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摄影作品是一门直观的形象艺术。专题摄影作品往往是用几幅摄影作品、一篇很好的补充文章和简练的图片说明组合后,比较全面地反映事物的主题思想。读者一旦与专题摄影作品中的生动形象接触,就会立刻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前后对比,尤其是在典型宣传过程中,不仅能打破以往典型宣传中的“通讯+消息+小故事+评论”的固有模式,更是摄影记者展示其才华的重要舞台。
  【关键词】典型报道 新闻宣传 专题摄影
  
  过去,只要我们一提起典型报道,就会直观地联想到“通讯+消息+小故事+评论”的固有模式,而将专题摄影引入典型报道中,最大的优势就是让人物或事件立刻变得“活”起来,跃然于纸上,弥补文字报道的短板,既能细致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又能深入地反映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无怪乎《中国青年报》图片编辑柴继军坦言:“目前新闻摄影中最盛行也是最难的当属专题摄影。”
  
  一、典型宣传报道中对于专题摄影的运用
  
  专题摄影在近年来的典型宣传报道中频繁“出镜”、屡见不鲜。许多媒体都开设了专题摄影版,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题摄影报道。尤其是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专题摄影以其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简明的报道特性,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
  以《人民前线》报为例,通过搜集整理发现,该报在进行典型人物宣传时,非常注意使用专题摄影的表现手法来配合大篇幅的文字报道。例如,在2007年6月13日推出《永远前进在春天里――军区南京总院副院长黎介寿、黎磊石兄弟院士采访纪实》的整版专题摄影,配合当日一版《使命为旗向巅峰》的典型人物报道,集中多角度多方位地宣传二黎院士的先进事迹。又如,在11月22日四版推出的《“牛”连长霍敬军》专题摄影就与11月8日在一版、二版集中宣传报道的《新时期好连长霍敬军爱军精武爱兵育兵纪实》相呼应。
  俗话说“好文有好图、好图配好文”,二者相辅相成,让读者不仅从文字的海洋中跳出来,同时又增添了文字报道的形象性,由此,足以体现典型宣传报道中对于专题摄影的充分运用。
  
  二、典型报道中专题摄影的优势
  
  1、集中突出刻画采访对象,反映时代主题思想
  专题摄影题材的寻找与主题的确定,与摄影记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的深度分不开。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好的主题,一个别致的有生命的题目,决不会一蹴而就,而需要反复推敲,不断完善,才能出新出彩。
  2007年5月28日和5月29日连续两天,《人民前线》使用了近7个整版(该报每日四版)来宣传机步某师军医杨仕春这个典型,同时极为罕见地在一版运用手书的墨色通栏大标题―― 《英雄无腿22年》,并派出精兵强将,拍摄了上百幅关于杨仕春的工作、生活、家庭等图片,分门别类、精心挑选,构成了当月的最佳专版。关于杨仕春这个典型的专题摄影报道,分为两个篇章,第一篇章题为《挺立的英雄――杨仕春》,着重介绍他用精湛的医术为官兵和地方患者悉心诊治,并拖着两条假腿四处拜访名医,提高技艺的故事,作者运用中景和特写的摄影表现手法,把细致入微的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篇章《爱在血液中流淌》把镜头对准杨仕春的妻子艾丽,讲述了英雄家庭的故事,没有刻意夸张英雄 “高、大、全”的形象,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描绘了他的成长经历,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杨仕春的生活,融入了拍摄者对于“英雄”这两个字的价值思考和时代认同感。
  2、有意识地组织拍摄,强化宣传效果
  专题摄影要想达到冲击力强、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必须具备精品意识,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这就要求编辑和记者能够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专业素质,将敏锐的嗅觉伸向本阶段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重大事件,把握专题摄影报道的重要机遇。这类专题摄影报道,贴合时政,比文字报道更直观生动,更有气势,很受领导和群众的欢迎。其次,就是要结合重要会议 (党代会、人代会等),重大交通事故、典型案例、热点焦点问题、科学发明、突发事件(战争、瘟疫、洪灾、火灾等)、社会重大事件等,这类事件一般都必须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抓拍,因此要尽量多角度全方位地多拍现场图片(大、中、小场景及特写镜头),以备选用。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具备丰富的 “实战”经验。
  可以说,在今年一系列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典型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专题摄影的“身影”。从2月的“雪灾”、3月的“两会”和“西藏暴乱”、4月的 “EV71病毒”到“5?12”汶川大地震,报社往往会首先采用这样的形式给读者以最直观的印象。5月13日,《华商报》仅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就迅速推出了 《地震过后――西安不平静的夜》的摄影专版,虽不能在第一时间进入汶川,但将镜头对准同样遭受震灾的西安,将发生在身边的一幕幕用图片的形式定格下来,最大限度贴近读者、贴近新闻源,给人以真实、可信、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3、以瞬间打动读者,再现摄影记者的真情实感
  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或人物,不同的摄影记者会拍摄出不同的照片,这无非是在构图、摄影技法以及瞬间选择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显示了摄影记者对事件或人物理解、评价的不同。这其中的情感表现是决定专题能否感人的关键,是贯穿摄影专题的灵魂。一个好的摄影专题要富有感染力,镜头就不能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不能简单地描摹和复写,它应该融进摄影记者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感受。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勒松说过:“在摄影中,最细小的东西也能成为伟大的题材。人间渺小的琐事能变成乐曲中的主调。”
  谈及汶川抗震救灾新闻摄影报道,有一些经典瞬间的定格会永久地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那个获救以后向解放军叔叔行队礼的小男孩,还有废墟之中那只死死握笔的小手……是一个个在灾难面前不屈的生命拨动了记者的心弦,激起了感情的波澜,才会给人们留下这些震撼人心的新闻图片。例如,《解放军报》资深摄影记者乔天富深入地震灾区一线,拍摄的《苦战九小时,救出三女生》就是用五幅图片描述了营救出三个生命的全过程,没有运用太多的拍摄技巧,仅仅是“俯拍+中景”,就已经感动了读者。
  
  三、典型报道中专题摄影存在的误区
  
  1、“东一锤西一棒”,简单的图片罗列,缺少专题意识
  作为一张新闻纸,喜欢时效性较强的专题、这对摄影记者就有了较高的要求,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新闻事件进行判断,对拍摄采访进行有效组织,并很熟练地运用影像表达观点和传递信息。但是在目前,我们经常可见一些内容简单、结构混乱、照片重复的所谓专题摄影。“单幅不够,组照来凑”,缺少一定的逻辑关联,没有集中突出刻画人物,社会现状和发展过程等题材渠道来反映采访对象和它时代性的主题思想,所以实质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拍摄一个典型人物的专题,常常是工作、吃饭、睡觉、业余爱好的纯粹生活记录,无意义的细节堆砌,摄影记者只注意对人物行为的简单记录,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人物的个性、情感及独特的魅力,用摄影语言去表现、去定格有意义的典型瞬间。
  所以,每当我们翻阅和探讨各类画报专题摄影稿件的表现艺术时,总是深刻地感觉到,多层面、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地反映新闻事实、记录历史充满趣味性、知识性、时代性的情节和细节,才是专题摄影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2、“眉毛胡子一把抓”,削弱了专题摄影在典型报道中的优势
  专题摄影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如果能够考虑到这组专题摄影稿件对后期的编辑、设计加工过程,以及将要产生的宣传效果,有意识地组织拍摄,就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范敬宜曾说: “在版面上,照片的运用十分重要,要改变仅仅把照片当作点缀版面、美化版面的旧观念,而要把照片放在与文字并重的地位。采编人员要有图片意识(即在发稿时要想到尽可能配照片);摄影记者要有版面意识(即拍摄时要尽可能想到如何适应版面的需要和印刷的效果);版面编辑要有主体意识(即把照片与文字并重)。”所以考虑专题摄影所要表现的内容时,一定要与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啃别人嚼过的馒头”,缺乏创新意识、精品意识
  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在报纸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专题摄影更具有其他报道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军区、军兵种报纸因为周期较长,时效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要使军区、军兵种报的新闻摄影报道有作为、有地位,深化主题、深化中心、延伸空间、延伸时效的新闻专题摄影报道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题材单一、摄影语言平淡及照片之间缺乏逻辑关系等。例如,每年一到三月份,就是“学雷锋、树新风”的专题,雷同重复。某报一位图片编辑就曾抱怨这样的图片就有好几组,而真正可选择的、有趣的、角度新颖的太少。为什么在一些题材上会有一哄而上的情况?其一,无非是这些题材容易出画面,摄影者可以讨巧、“走捷径”,其二来摄影者不具备对自己周围人和事进行观察的能力,而是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
  
  四、展望典型宣传报道中专题摄影的未来
  
  新的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新时期的典型报道,遵循新闻规律不断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典型报道的表现形式,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摄影记者必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不管是进行拍摄、积累素材、拓展采访、挖掘和提炼主题,都必须锻炼自己的快速反应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升华典型报道中专题摄影作品的新闻宣传作用。这不仅仅是报纸宣传的重头戏,更是摄影记者展示其才华的重要舞台。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就一定能拍摄出更多更好的专题摄影作品,为新时期的新闻摄影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蕾 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功用 浅析 道中 浅析专题摄影在典型报道中的功用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范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