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中的媒体责任:公共危机管理试题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媒体作为社会的?望哨,如何积极发挥作用,承担沟通社会的功能,对危机事件的解决至关重要。本文以芬克的危机阶段论为基础,探讨危机事件中的媒体责任问题。
  【关键词】媒体 危机事件 社会责任
  
  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安东尼?吉登斯说,“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这足以使我们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麻木不仁,更不是一定要去证明这样一种假设:现代性将会导向一种更幸福、更安全的社会秩序。”①在风险社会,政府运用大众媒介处理危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耳目喉舌”存在的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在危机事件中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本文以媒体对西南大旱期的报道为例,对此作一探讨。
  
  一、媒体的社会功能
  
  在党的报刊理论中,常用“耳目喉舌”比喻大众媒介的性质和作用,“喉舌”主要是指新闻的指导性,即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改革开放大业。②
  近代维新变法时期,“耳目喉舌”的提出是基于文人对报刊社会功能的思考。“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梁启超对于报纸功能认识由“去塞求通”的社会功能层面上升到政治功能层面,认识到报纸的政治色彩,是阶级政党的“喉舌”。之后,许多报人也提出了“喉舌论”的观点,但“喉舌论”的主体已经明确为“公众”。《大公报》社长吴鼎昌:“我们办报是毫无目的的,如果有目标的话,那就是‘为新闻而新闻’,要真正作人民的耳目喉舌。”③从梁启超认为的“国家”、“党派”的“喉舌”到后来报人认为的“公众”的“喉舌”,是报人对现代报纸性质的认识。
  “喉舌论”从作为报刊的一种社会功能被提出,到成为新闻阶级性的体现,其中有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借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根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在新闻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④继马克思之后,列宁正式提出了党报党性原则,从政治角度强调党报党刊的党性原则和喉舌角色。
  进入“信息时代”之际,大众传播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大众传播加速个体化进程。作为自然人而存在的人类已经变为公众的“人”、社会的“人”。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权利资源,必须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一致。人们要求作为基础资源存在的信息必须透明公开的呼声越来越高。
  从孙志刚案到“躲猫猫事件”再到“贵州瓮安事件”,网络作为新兴媒介发挥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功能。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喉舌”,它为社会提供做出决断的途径,提供人事自身的集体声音,是传达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源泉。
  资源的物质性,体现在可控性。新闻作为一种共享的基础资源,是可控的。“喉舌论”曾经的社会功能及作为新闻制度存在都是受到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影响。“我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在贯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实践中难以将这一政治信条有效地转化为政治现实,从而存在着极大的政治信任危机。……解决政治互信这样一种多年积累而成的问题当然不是任何单一的药方就可以奏效的。但是,极大地提升政务与决策的透明度,无疑是建立互信关系的非常关键的第一步。”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媒介技术的进步,使传媒业必须不断刷新“页面”,重新整合自己的社会功能。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大众传播媒介必须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
  
  二、案例分析:“西南大旱”期间的报道
  
  Pearson?Clair(1998)认为,危机是一种由关键利益关系人所认知且主观经验的情况,其发生率低,却有高度影响性与威胁性;由于情况的成因、结果及解决方法均混沌不明,常导致群体心理共享的经验及信仰价值破灭或丧失。⑥
  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我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由于波及范围广,爆发与冲击性极强,对西南人民造成了生存威胁,故而可以将西南大旱视为公共危机事件。危机事件的发展有如人的生命周期变化,从事件爆发前的征候、爆发时到危机平息等,各阶段各有值得分析之处,这也是危机管理研究的“阶段取向”。Fink(1986)最早提出危机的四阶段论――潜伏期、爆发期、善后期、解决期。以下以危机“阶段取向”为线索做一简要的分析。
  1、危机事件潜伏期
  由于环境变动快速而带来高度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所有的组织形态,只要与外界环境有所互动,就随时处于危机威胁当中。但是危机的爆发并不是“突然”,它是与组织所处的环境长期矛盾交织影响的结果。因此,危机事件解决的“黄金时间”应是危机事件的潜伏期。
  西南大旱,《云南日报》是首家关注全省旱情的媒体。早在去年年底,报社就派出记者深入调查各地旱情和抗旱保苗情况,并于去年12月20日推出第一组抗旱救灾报道。随着旱情发展以及森林防火形势的日益严峻,从今年年初开始,报社又安排各地驻站记者密切关注旱情和森林防火情况,及时策划、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持续不断报道全省旱情及各州市多措并举抗旱保春耕的情况。⑦今年1月8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春城晚报》驻楚雄记者发回《遭60年一遇干旱楚雄喊“渴”》的报道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新闻传媒是社会的“?望者”,在危机爆发之前,报道相关的新闻,引起政府及各个社会组织的注意。
  2、危机爆发期
  首先,危机爆发期是事件最难控制的时候,在这期间,由于信息流通的不畅、政府执政措施的不到位,会产生连锁反应。比如3月22日前后,新民网等几个网络媒体和大量的网络论坛和博客迅速传播一篇《云南超3000万亩桉树林 终酿世纪生态大灾难》的网文,引用某国际环保组织的言论,将西南干旱的原因归集到桉树,一时间,社会舆论被迅速推向了对生态环境和政府管理的指责。对于传媒而言,此时的“喉舌”作用体现在及时传播信息,平息流言、谣言,稳定民心。如《人民日报》在4月2日第五版刊登《林业专家回应传言:桉树致旱:缺乏依据!》
  其次,此次事件,通过媒介的努力,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度难关。为了让大旱中的群众能够正常生产生活,广西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当代生活报》面向全社会发起“一元钱一瓶水,爱心滋润旱区”公益活动,呼吁全社会一起行动,通过这一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用爱心滋润受灾群众。“喉舌”的功用不再是政府的依附,是第三方的力量,是社会的向心力的纽带,是社会矛盾化解的润滑剂。
  3、危机善后期及危机解决期
  危机善后期及危机解决期是危机事件已解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传媒在经历了整个危机事件的报道之后,更加趋于理性,从源头上质疑危机事件。如《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在西南大旱这一危机事件平稳发展之后,开始思考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及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如4月11日,刊登在第五版的《大旱:大“考”农村水利》、《“不差水”的贵州――建设建水利设施两重天》、《云南农村水利设施薄弱――幸福水如何流到田间》,4月14日,第11版刊登《西南旱区大部分受灾农作物没有投保任何保险》、《旱灾“烤”问农业保险立法》等。
  由于危机本身即具备新闻价值,但是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不同的危机阶段,新闻媒介“喉舌”角色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新闻媒介真正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作不懈的努力。通过新闻媒介真正实现“去塞求通”的目的,使得社会能够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第9页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第243页
  ③侯迎忠,《20世纪初民族新闻业的专业主义的解读》,《湖南大学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④李凌沙,《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⑤喻国明,《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现代传播》,2004
  ⑥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第18页
  ⑦http://info.printing.省略/2010/04/020959175153.shtml
  (作者: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危机 媒体 责任 危机事件中的媒体责任 新媒体与危机管理 美国媒体台海危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