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传播策略】全球化语境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进入21世纪,全球化时代进一步来临。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传播媒介,在全球化语境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台湾导演李安和他的一系列电影蜚声国际影坛,被认为是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之一《卧虎藏龙》的分析,来说明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 李安 电影《卧虎藏龙》 传播策略
  
  一、全球化与华语电影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全球化浪潮开始于经济领域,并波及到政治、社会和文化传播等诸多领域。
  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在《传播全球化思想的由来》中,提到了对传播全球化思想产生过深远影响的4个人物或组织。第一个具有全球化思想的人是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他于1962年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提出了著名的“地球村”概念。随后,布热津斯基于1969年在《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中正式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他认为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社会的方向发展,而全球化社会最完美的典型就是美国。第三个是著名的“管理学革命之父”彼得?德鲁克,对他而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超级市场,而国家――民族是实现这种全球化社会的最大敌人,他称之为“妖魔”。第四个是20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举行“和平发展”会议后出现的非政府组织,其主导思想是“全球化思维,地方化行动”,即对问题的思考要放在全球的角度,但采取的应对措施应是区域性的、具体的、特殊的。①
  传播的全球化瓦解了各种文化的边界和防护系统,为文化的交流与融会提供了条件,从而改变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地图:一方面,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融合了不同文化的隔阂,增进了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使世界文化体系出现了某种“同质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传播的演变,文化传播的单向度特征日益明显,全球格局呈现出“中心――边缘”的态势,即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信息传播中占有绝对优势,落后国家和地区有日益被边缘化的趋势。
  电影因自身所具有的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充当了重要的跨文化传播媒介。在全球化语境下,电影的国际传播程度更是惊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华语电影开始活跃于世界舞台,努力寻求全球的关注与认同。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内地导演和以吴宇森、侯孝贤为代表的港台导演频频问鼎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奖项,使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盛宴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作为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导演,李安的作品引起了巨大轰动,被认为是架起了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其代表作之一《卧虎藏龙》,更是在当年的各大颁奖典礼中获奖无数,其中包括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以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外语片等。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用西方的戏剧形式来讲述东方的故事,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 李安与《卧虎藏龙》
  1、李安其人
  李安祖籍江西,1954年出生于台湾,从小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里长大。197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艺术学院,后前往美国留学,并获得伊利诺斯大学戏剧学士学位和纽约大学电影硕士学位。毕业后六年赋闲在家的生活让他获得更为深刻的人生经验,也让他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不同。同时,他潜心研究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并试图寻找中西文化的结合点,拍出雅俗共赏的作品。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造就了一个独特的李安。
  2、电影《卧虎藏龙》的传播策略
  (1)叙事策略。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经过时代的洗礼和观众审美的大浪淘沙,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吸引了无数海内外观众。导演李安选择的正是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题材。而且,在电影《卧虎藏龙》中,李安不仅利用传统武侠电影的形式元素构建了一个武侠世界,更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实现了武侠电影由讲述故事到刻画人物的转变。在武侠的外衣之下,导演所要探讨的是更为深层次的个人情感与伦理道德、个体欲望与社会道义和生命冲动与心灵自制的剧烈冲突。②而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心灵的追问和对于人性的重新审视及深刻反思,正是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关注的。因此,电影《卧虎藏龙》在题材的选择上是十分明智的。
  其次,在主要人物角色的设置上,电影中既有李慕白和俞秀莲这对沉稳内敛、克己宽人、尊师重道、承载了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侠客,也设置了玉娇龙和罗小虎这样追求自由、叛逆不羁、蔑视传统、具有西方文化中特立独行精神的角色。这两对人物性格互补,攻守各异,从开始的由玉娇龙夜盗青冥剑而引起的对立,到中间李慕白执意要收玉娇龙为徒以助她走上正道,再到后来李慕白为救玉娇龙而重伤不治,直至最终玉娇龙从武当山上纵身跃下,两对主角所代表的两种文化精神或高或低,或强或弱,并最终到达了互相融合,构成了影片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情节设计方面,影片始终以表现人物为主,故事围绕人物性格的冲突来展开,情节动力都发自于人物的内心。正因为李慕白追求超脱,萌发归隐之意,所以托付俞秀莲交还青冥剑,引起一系列纷争;又因为玉娇龙骄横任性、敢作敢为的性格,才会发生与罗小虎传奇般的相遇;而她的叛逆冲动和对于江湖的向往,则让她夜盗青冥剑,并引出李慕白的仇人碧眼狐狸的出现;又由于俞秀莲的克制忍让和李慕白的苦心爱护,才使得玉娇龙最后幡然悔悟。
  另外,影片在角色情感的表现上,也遵从了从人物性格出发的原则。李慕白和俞秀莲承载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虽然感情深厚却迫于礼教束缚而不能表达,最终天人永隔;玉娇龙和罗小虎则以自我为中心,蔑视传统礼教,敢爱敢恨,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两对主角似乎分别是理性与感性的象征,在影片中相互对比映照,相互包容影响,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最后,电影在台词的设计上也充分结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慕白临终之际对俞秀莲的表白:“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中国民间有人死后在投胎前可以留在世间陪伴至亲七天的说法,因此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十分具有中国特色,但是它的表达方式却是西方化的,甚至被认为具有莎士比亚的风格。由此可见,李安努力在语言上创造了一种中西方都能理解的表达方式,使他的电影能被不同地区的观众所接受。
  (2)视听赏析。电影中,直观的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是观众理解电影的基础。一部优秀的影片,不仅要讲好故事,塑造个性鲜明的角色,还要在视听层次上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卧虎藏龙》不仅在叙事策略上技高一筹,其画面和音乐更是极具中国韵味。
  从画面上看,电影一开始就如一幅中国特色的山水写意画:云淡风轻,远处青山绵延,近处小桥流水,江南民居古朴雅致,一袭长衫的李慕白牵着马缓缓走近。随着情节的展开,这样富有诗意的画面比比皆是:云雾缭绕的山岳,广袤苍茫的大漠,空灵悠远的竹林,巍峨宏伟的北京城等等。同时,俞秀莲家和贝勒府的精致布置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居设计之美,玉娇龙写字的场景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之美,而人物打斗动作的设计不仅符合角色性格,更展示了中国武术之美。其中,最为经典的场景是李慕白和玉娇龙的竹林决斗。在郁郁葱葱的竹林中,二人白衣翩翩,在竹枝上翻转腾挪,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画面唯美,显示出一种轻盈灵动、超凡脱俗的气韵。
  同时,《卧虎藏龙》中的音乐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音乐制作者谭盾也因此屡获殊荣。电影一开始便是大提琴深沉而略带忧伤的旋律,奠定了全片的感情基调。片中大部分背景音乐舒缓悠远,简单朴素,恰如其分地营造出空灵飘渺的意境,流露出一种惆怅的感情。画面在江南的时候,笛声婉转悠扬,描绘出天高云淡,清新秀丽的景色;当画面转到大漠,则出现新疆民歌的旋律,让人顿生苍茫之感。在玉娇龙与俞秀莲的月下追逐和打斗戏中,节奏鲜明的鼓点带动着观众的紧张情绪;玉娇龙大闹酒楼的桥段,配乐轻灵欢快,为场面增添了几许戏谑的意味。电影以西洋乐器大提琴为主,辅以笛、箫、鼓、琵琶等民族乐器,以中西合璧的形式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元素运用于电影之中,巧妙地达到了一种和谐。
  结语
  电影《卧虎藏龙》表面上是关于武侠的,但它实际上是对于人生、自由、道德、欲望和束缚所进行的深刻探讨。而人的天性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其实是中西方社会中都会存在的冲突。因此,这部中国传统的武侠电影才会引起西方人的共鸣。这也表明在全球化语境下,电影要着眼于人类共同的文化和共通的情感,才能消除中西差异,打动不同文化的观众,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卧虎藏龙》唯美的画面和感人的音乐使其更像一首散文诗,让观众在视听的层面上获得了美的享受,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所要传达的精神层面的内容。这就要求电影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画面的冲击力、电脑特技的运用和音乐的配合。
  最后,《卧虎藏龙》中对于中西文化的充分糅合打通了中西观众的审美隔阂,营造出了一种交融着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精神世界。这也说明,电影作品必须具备“和而不同”的智慧,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的平衡,了解不同文化观众的需求,才能够获得不同文化观众的认同。■
  参考文献
  ①[法]阿芒?马特拉 著,陈卫星 译:《传播全球化思想的由来》[J].《国际新闻界》,2000(4)
  ②杨颖,《浅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以和为例》[J].《电影评介》,2009(18)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语境 中国电影 全球化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传播策略 全球化语境下 中国电影的发展策略如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