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在许多新闻理论界和业界人士眼中,报业面对网络通信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走“报网融合”的道路是其必然的选择。本文通过比较网络媒体与报纸信息传播方式、新闻内容生产的不同,说明仍处发展阶段的我国纸媒,虽然为了发展要迎合媒介融合大趋势,但报纸的本来任务或者说信念不曾改变,即以严肃的硬新闻、深度的分析报道占领观点市场,生产对受众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新闻。
  【关键词】报网融合 小众化 内容制作
  
  一、我国报网融合的现状
  从2004年开始,中国报业结束了年增长率两位数的飞速发展阶段,增幅回落至低于GDP增幅的水平,广告市场持续低迷。2008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划辽宁、河北两省为试点省份,施行报刊退出机制,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报刊结构重复、资源分配不平衡、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部分报刊改革意愿淡薄,参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依靠主管主办单位投入维持生存,政府财政负担沉重等①”。
  从以上情况看,我国报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阶段,同时媒体大环境已经进入了“后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吸引了绝大部分受众。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手机网民数量则增速放缓,在4.2亿网民中,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 4334万,增幅为18.6%。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提升至11.省略不间断更新以及全面覆盖全球商业新闻的特点,使用户可随时查阅各类最新的商业新闻和分析报道,但这些都得力于《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通讯社全球报道资源――全球1600多名采编人员每天提供1000多篇稿件的强大支持。
  我国的大多数报社,很少具备《华尔街日报》那样强大的信息生产团队,无法生产大量严肃、持续的新闻以支持其网络版,仅有的资源也要服务于报纸本身的发行。因此我国的报纸网络版,大多是把报纸上的信息直接放到网上,造成网络版新闻与报纸内容大量雷同,“融合”变成了简单的“复制”。这种“复制”绝不是报纸在新媒体围攻下求生的方法。
  二、网络新媒体带来的小众化传播趋势
  所谓网络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②。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自成形至今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其媒体传播形式已经经历了几次进化:如Web1.0的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进入Web2.0之后又出现的博客、播客、拍客,再到不久前出现的微博等。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将自己所发现的信息传达给其他人。美国的《连线》杂志则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句话概括出了网络传播的特点: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选择性③。
  由此不难发现,在网络上传播新闻信息并非难事。从广义的新闻传播上看,一个人把他知道的一件事告诉了“我”,那这则事件对“我”来说就是新闻,他和“我”之间也就形成了一次传播。网络媒体平台依托先进的技术使这种传播变为现实,只需拿起手机或敲击键盘,便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你来我往。在新媒体的世界里,“受众”的概念本身已经模糊了。2010年3月,网络交友平台facebook的访问量超越谷歌,国内近几年也出现了QQ校友,校内网使用量呈几何增长的情况,这些现象揭示出网络媒体“圈子化”交流模式的形成。
  随着以Web2.0、Web3.0为背景的“小众化”的网络社区传播的兴起,Web1.0时期具备强势竞争力的门户网站在生产模式上也呈现出了很深的编辑模式危机。“网易每年花在版权上的费用是5000万元,而真正有价值的、能够带来收益的可能只有10%,也就是说90%的成本被浪费了。我们每天抓取很多新闻,但在页面上能够呈现的只有5%,另外95%的内容都被沉没了。传统的编辑模式便于把关,也便于议程设置,但很难迎合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也使大量长尾内容被浪费了④”。
  传统意义上划分出的信息传播者和收受者已经不复存在。
  三、报纸:提供第一手观点
  我们知道,在全媒体时代,人们可以从多家媒体获得信息,报纸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唯一的信息载体。同时,新闻应该是“力图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并迅速有效的传递给受众。”在此前提下,“获得第一手信息”自然是传统媒体长期追求的目标。但是报纸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下报纸已经失去发布“第一手信息”的能力,比报纸“快”的新媒体比比皆是,纸媒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继时效性之后,报纸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互动性。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最大的特点是单向传播,虽然现在很多报纸都有读者来信的板块,但是这样的信息反馈已经不再具备深远的反馈意义。
  再看报纸的内容生产,报纸存在“把关人”,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写稿到编辑的筛选改进,报纸上刊登出来的新闻经过了一系列媒体人的“把关”,“把关人”们将他们认为受众想知道的事情、对他们有帮助的事情报道出来。但因为缺少了互动反馈,或者反馈的并不及时,报纸生产的内容并不一定符合受众的需要。
  与此相对的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就有很大区别,撇开网络互动的快速便捷不谈,依靠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网民便可以获得各自所需要的信息。“搜索源于兴趣,还取决于有多少时间、在一天中哪个时段、以及当时的心情、希望获得多少信息等等,直言之,搜索根植于个体差异。尼葛洛庞帝曾设想报业公司办‘我的日报’,有了搜索引擎,把每天的搜索汇总,就是‘我的日报’。也没有任何报社办得起小众细到‘一个人’的我的日报⑤”。由此我们能看出,报纸与网络媒体在信息生产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或者说现在网络媒体上所传播的信息,已经是完全个性化的了,单独的用户包揽了从信息生产到传播的整个链条,而这种传播方式是报纸媒体自身无法克服的。
  显然,在经历了一系列内容生产过程之后,报纸的传播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以“报道新闻”为主。报纸应该将目标定位为生产对受众来说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力争在观点市场站住脚,即由过去的追求时效以及“第一手信息”转变为提供具有深度的“第一手观点”。
  四、“和而不同”的报纸:有观点才有市场
  日本报业协会于2000年制定了新的《新闻伦理性纲领》,对报纸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自由与责任、准确与公正、独立与宽容、对人权的尊重、品格与标准。综合起来看,这几点其实是要求报纸提供对受众有借鉴意义的观点,通过客观、独立、公正的观点来吸引受众继续阅读报纸。
  日本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说:“日本大众社会的出现要归结于战后的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两大原因。”人们的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并且出现了同质化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流意识在国民整体中扩散开去。这样也带来了信息的同质化,如果没有同质的信息,或者没有大家所共有的信息,很多人就会变得不安⑥。我国的情况与之类似,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然会导致这种中流意识的产生。另一方面,当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又使得我国社会出现了精英阶层――他们有很高的知识水平、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因此广泛大众“同质化”的新闻信息显然不能使他们满足,那么将信息传播的受众指向各个行业的精英群体的报纸,就必然要提供与众不同的、富有借鉴意义的观点。
  再看新闻界自身,从一开始就标榜“报道事实”,力图摆脱“景观世界”的阴影,将真实还原给大众,但是就如之前所述,新闻内容生产需经历一系列步骤,并随之产生了新闻制作的“框架”――新闻专业主义。黄旦在《做新闻》一书的导读中提到,“建于19世纪社会基础上的专业主义极其程序方法,由于符合媒介职业自身的阶层地位和利益,也就根深蒂固化为了职业意识形态。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新闻作为知识,为解释和建构现实提供了框架,但是,必然缺乏对现状的质询。由此,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通过限制对观点的接触,阻止对当今社会真相的探寻……”。由此能看出,事实虽然容易被各种原因掩盖,但是观点能作为渠道,使受众更清晰的认识这个世界。
  因此,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在进行报网融合的同时,努力突破新闻专业主义的种种限制,在“和而不同”中提供优质的观点,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国民知情权的代言人,找到新媒体环境下自身的发展壮大之路。■
  参考文献
  ①马述君,《探索建立退出机制 促进报刊繁荣发展》,《传媒》,2010(4)
  ②③《面对媒体,电视人怎么办?》,《传媒》,2010(4)
  ④晋雅芬,《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转型的是与非》,《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12月30日
  ⑤张立伟,《媒介融合哪些无能为力?》,中华传媒网
  ⑥中马清福:《报业的活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14
  ⑦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7
  (作者: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意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