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精确新闻报道的思考]精确思考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精确性新闻是西方新闻学中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内以来,此新闻体裁开始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和电子媒体,其中不免有盲目使用统计数字而内容空乏的报道。精确性报道中的数据,是新闻报道严谨客观的表征;精确性新闻报道的调查研究方法,是得出数据的科学途径。数字,绝不是仅仅为了充实报道,它的背后是科学的调查方法、生动的表达方式和有价值的思考空间。
  【关键词】精确新闻 新闻报道 调查研究
  
  随着新闻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在新闻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客观性报道被证明存在一些缺陷和偏差。精确新闻报道(Precision Journalism)和解释性报道(Interpretive Reporting)、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倡导式新闻(Advocacy Journalism)正是人们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系列报道体裁的尝试,它们试图追求更加准确、全面,深入地反映社会现实。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作品中精确新闻报道日渐增多,这其中,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首先,社会进程的加速和复杂化造成了文化意识领域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对外开放的同时,西方文化也大举扑面而来,反映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表现为西方的新闻学理论和报道方法逐渐被国内学者引进,经过介绍和普及,业界开始使用,精确新闻报道就是其中的一种报道方式;其次,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传统报道方式的消息来源局限性较大,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对于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对于普遍公众情绪的反映,已不是传统的采访方式所能够承担的。①第三,科技进步给精确新闻报道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物质条件,电话和网络的兴起使得采集数据变得更加方便,以往不敢想的大范围内的数据调查也变得触手可及,计算机技术让原本就加速融合的“地球村”实现了“村内”的海量信息处理和传输。
  常见的精确新闻的选题主要有两种类型:用“科学数字报道新闻”和“用数字坐标检测新闻”。具体来说,用科学数字报道新闻,就是通过科学严密的调查方法得到作为调查结果的数字,用数字来说明一种新闻现象或者新闻事件。比如《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22日刊登的《70.4%的人承认收入变动影响购房计划》,报道通过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13名公众所作的一项调查得出的结果――“79.1%的人不希望房价涨,其中38.3%的人已经有房,40.9%的人无房,但也有13.1%的人希望房价涨,在这部分人中,仅1.6%的人无房”,反映目前中国民众对于房价、买房的态度和意见集合,从而试图观察政府的土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相应存在的政策空间。“这样的选题,把感觉到的新闻线索,通过这种调查手段得到确认和数字支持,从而也得到这种很有数字感的硬新闻。”②
  然而,虽然精确新闻报道及其伴随而来的民意调查越来越兴盛,但面对这种“热”的报道方式,新闻人应该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新闻事业独有的人文关怀为标尺进行冷思考。数字背后,我们对受众是否负起了责任。
  是否科学
  精确新闻中的数字多由社会统计得来,这里面涉及一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依据精确新闻的素材来源又分为“主动性精确新闻报道”和“反应性精确新闻报道”。前者指新闻媒体或记者不依赖别的调查组织或机构,而是自己运用科学调查方法进行采写所作的报道;后者指新闻媒体直接采用社会其他组织或机构的调查结果所作的报道。③
  新闻记者自己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和数据采集,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因为记者没有经过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训练,或者在运用研究方法的时候不够严密。“西德缅兹大学传播学教授纽曼曾指出,新闻记者如果缺乏完整的社会科学训练,可能产生五方面问题:1、对必须满足什么前提,才能使测量更可靠的概念模糊不清。2、不了解预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义。3、不了解访问在收集新闻材料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意义之不同。4、不习惯以概率方式思考,不习惯通过系统的比较获得知识。5、对关联和因果的分别认识不清。”④比如,我们往往会见到诸如以电话调查为调查方式的精确新闻见诸报端,但是有多少是严格按照非概率抽样而得到的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是否生动
  数字是严谨的象征,它用以表明精确程度,但往往被看成是枯燥的、乏味的。约翰逊总统的前助手《真正多数》的作者伍顿博格说道:“当你们把统计表放进文章中的时候,人们就要打哈欠。”⑤我们有的精确报道一味追求准确、专业,不顾受众的需求,大篇幅使用数字,各种专业术语和科学统计,让人头晕目眩。新闻最终的目的,是使得最有价值的信息被最大范围的共享,对受众、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而枯燥的数字统计,看起来彰显了媒体的负责任和专业精神,但实际却并未带来如期的影响力。
  如何避免精确新闻报道中的数字让人一看就“打哈欠”,在新闻处理上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很多。第一,可以将繁琐的数字配以漫画或者图表说明,比如2008年9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这个时代中所有人都是VIP》,就配了一幅漫画,用长长的候医队伍来讽刺VIP身份背后的真正意义。第二,可以在专业性较强的数据统计情况下,补充适当背景材料加以说明,让受众不至于突兀地直面繁琐而又深奥的数字,而是在对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且初步的认识前提下,再进一步通过数据认识事物的深层本质。第三,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改变数字的呈现方式。比如:“尽量使用整数,不是整数的也常要四舍五入化作整数,便于受众接受”,“运用类比、比喻、引用俗语等方式,来使数字与人们日常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⑥
  讲道理,不一定要正襟危坐,板起面孔,老师上课时为了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常常深入浅出地用俗语、笑话、比喻的方式把深奥的学理表达出来,反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一个道理,新闻如若高在云端,使得群众触手不可及,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是否有价值
  精确性报道既然是新闻报道,就要讲求新闻价值。有些报道直接复制统计报告的数据,而罔顾数字背后的真正价值大小。比如2004年2月2日深圳某报刊载了一篇名为《深圳居民收支平稳增长,私家车、教育等消费亮点频出》的精确报道,全篇报道900多字,其中包含的数据竟有47个,报道列出了深圳居民收入状况、消费支出和借贷支出等各方面数据,令人眼花缭乱,整篇报道成为了深圳市统计局相关资料的翻版。如此繁多的数据,不仅会掩盖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更会让读者感到厌烦,不愿意将新闻看下去。⑦近年来,随着民意调查的兴起,各种各样的涉及各个领域的数据调查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只为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的肤浅调查,比如某网站开展的时下中学生的贞操观的调查,既无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在已经甚嚣尘上的社会风气中添了浮躁的一笔。这样的统计数据,如果被大众媒介所采用,不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新闻态度,甚至可以说对受众起到了混淆视听的反面作用。
  有价值的新闻,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为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新闻。有价值的数字,是包含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数字。比如2002年12月28日《北京青年报》刊登的报道《公众调查:年底把钱花在哪儿?》,就通过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的抽样调查得来的数字,了解群众对即将来临的元旦、春节的消费支出的一些看法,从中折射出我国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项目增多、额度增大的现状。这则报道可以说取材群众生活,做到了用数据说话的同时,以受众需求为本。
  精确性新闻报道虽然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国内报纸上开始,以其内容的准确真实、数字信息化的手段以及深度报道的独特魅力,不仅在纸质新闻媒介中盛行,也开始出现在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和网络新闻中。除了秉持客观真实的新闻原则外,精确报道还必须坚持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精确的数字,我们要的是数字背后能够启迪并引发人们独立思考的那份浸透纸背的向上向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①丁洪亮,《精确反映与正确引导――谈精确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功能》,《当代传播》,1999(1)
  ②郦辛,《超越准确的“精确新闻”》,《中国记者》,2001(9)
  ③晓钟,《精确新闻报道浅论》,《新闻界》,2002(2)
  ④刘晓红,《精确新闻报道现状、问题和教育》,《新闻传播》,1998(1)
  ⑤何光光:《现代新闻学》,重庆出版社,1991:115
  ⑥⑦陈敏,《精确新闻的数据采集及应用》,《传媒观察》,2005(2)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报道 精确 思考 对我国精确新闻报道的思考 我国最近军事新闻报道 精确新闻报道浅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