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文体的影响_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影响着新闻文体的转变,并促使媒体确立了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新闻的报道范围和报道方式也因此扩大。新闻专业主义影响下的新闻人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在新闻体裁上积极创新。服务民众的新闻观使报道的立场和选题更加贴近受众,使新闻操作呈现出更加职业化的特点。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文体 报道体裁 服务公众 职业化操作
  
  新闻专业主义发源于西方,它是自由经济时代媒体调和自身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关系的产物。“其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作用①。自由表达,社会责任,公共服务,职业道德等是其主要内容。新闻专业主义对媒体从业者的理念、新闻制作过程等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无一例外的都反映在新闻文体上。
  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要追溯至民国时期。当时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报人将职业精神实践于办报活动中。改革开放后,随着新闻改革的进行,新闻专业主义得到长足发展,新闻文体随之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笔者将从新闻专业主义着手,浅析其对新闻文体的影响。
  一、核心议题:相对独立的媒体地位
  作者的立场决定了文章的角度选择、遣词造句、内容安排等。客观新闻学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它的发展使记者的立场逐渐客观中立,媒体的地位也相对独立起来。在30多年社会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新闻业相应地表现为“以政治为取向的新闻价值理念、以市场为取向的新闻价值理念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之间的并存”②。这种变化很好地反映在新闻文体上。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印证式报道”等单一报道模式大量存在于新闻中,典型报道也进入“假大空”的疲劳期。这些固化的报道方式降低了新闻的可读性,拉大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闻改革使新闻文体在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特点。
  文体的变化首先归因于记者意识的转变。在我国,新闻媒体在坚持自身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定位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新闻改革使媒体人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在新闻文体上积极创新。新闻逐渐与宣传分开,“印证式报道”不再一统新闻业的版面,新闻报道不再一味追求宣传效果,而是逐渐走向全面报道阶段。新闻报道的独立地位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新闻的报道内容扩大,报道方式多样。现在,党报、都市报、晚报等各类报纸共同存在,新闻文体互为借鉴发展,新闻界呈现出繁荣的状态。
  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经济快速发展。传媒市场化使得商业主义渗透至新闻各个方面,新闻文体也无一例外地受到影响。在“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制度下,不少记者在进行新闻采编的同时也担负着为报社盈利的任务,新闻软文、公关性文体、广告性新闻开始兴起,严重影响了新闻的专业性。由于利益的诱惑,许多记者开始把新闻当作谋取额外利益的手段,“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娱乐化的兴起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媚俗的特点。这些情况影响了新闻的独立地位。为了纠正过度商业化对新闻造成的不良影响,新闻界开始大力提倡新闻专业主义,提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规定也相继出台,如广告应在媒体明显位置标明,便于公众知晓,新闻从业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等等,这些规范致力于使新闻文体不受商业因素的干扰。业界与学界的共同努力使媒体在商业化与专业主义间逐渐找到平衡点。
  二、能动性效应:渐趋多元的报道体裁
  在新闻专业主义影响下,媒体从业人员意识到自身的独立地位,他们发挥能动性,对新闻文体进行了大量创新。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界打破了长期的沉寂,新闻文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穆青的‘散文式新闻’、林里的‘新闻式通讯’、柏生的‘记者专访’、阎吾的‘情景新闻’、刘衡的‘口述实录’体新闻、郭玲春的‘会议新闻’、‘张建伟模式’”③等等。一系列新的新闻体裁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报道模式,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此后,多侧面报道、解释性报道,精确性报道等发展起来。下面笔者以深度报道为例,简述随着时代发展,新闻文体有着怎样的转变。
  多元化的观念在上世纪80年代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随着信息需求的扩大,深度报道应时而生。在深度报道中,记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一至八》、《大兴安岭的警告》、《关广梅现象》等是深度报道的典型。“这些作品的主要功能是启蒙,改变观念,启迪民心,解答公众的困惑,廓清改革的方向,深刻契合了社会变革对新思维,新思想的需求④。报道中指出的现象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新闻引领着社会思潮。进入90年代,以央视《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发展迅速。《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刊,《南方周末》的调查性报道是此时深度报道的典范,这两家报纸秉承专业主义理念,关注民生疾苦,大量舆论监督报道展示了媒体的独立地位及其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报道中的底层关怀体现了媒体和记者的专业新闻理念。20世纪是深度报道全面普及阶段,大量报纸纷纷开辟深度报道版面,以满足受众对新闻背后“为什么”的追问。新闻实践使得深度报道朝向更深更广更全的方向发展。
  在专业主义影响下,消息、评论等其它类型新闻文体也得到发展。各种文体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促进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
  三、服务公众:以受众为主的新闻立场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目的所在。新闻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的过程促进了新闻文体的转变。在新闻改革之前,我国媒体较少,记者很少注意受众对新闻的需要,在新闻文体上表现为体裁单一,报道模式僵化,教条式语言时有存在。20世纪90年代,媒体进入市场化以来,大量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创办起来,媒介竞争日益激烈,受众成为重要的资源。在此期间,新闻文体得到极大的发展。其中,都市报的兴盛在新闻文体上掀起了一股平民风。都市报强调以市民为主,风格平易近人,文章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贴近受众,被形象地称为“市民体”。另外,预测性新闻、服务性新闻等也都朝着服务受众的目标发展。
  服务受众的新闻观也体现在对报道题材的选择上。改革前媒体报道内容单一,新闻文体被局限。20世纪80年代人们观念快速转变,新闻报道范围相应地扩大至社会各个方面。进入90年代,舆论监督得到大力发展,政治民主化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题材。都市报的兴起使新闻文体在内容上呈现出“‘市井化、全息化、纵深化、人情化’的特征”⑤。《南方周末》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注重关注民生,关注底层诉求。该报注重通过现象揭示事件本质,挖掘个案背后制度层面的原因,从而使个案具有群体学的意义。进入21世纪后,媒体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上,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客观专业:职业化的新闻操作
  进入市场化的媒体在新闻操作上日渐走上职业化道路,新闻文体在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呈现出专业化的水准。上世纪70年代末,新华社在对外部内引入“倒金字塔结构”“5个W”等西方新闻写作的要素。这是消息最基本的写作方式。新闻专业主义强调的客观性原则,除了本文第一部分论述的媒体独立地位外,还包括新闻在表现上应不偏不倚,平衡中立。新闻应陈述事实,而不能渗透作者观点。这些原则促使消息与评论分类更为明晰,新闻文体更为真实、客观、全面。“用事实说话”的操作方法因此产生。该方法通过对新闻遣词造句来创造意义,表达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这是专业主义与中国新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进入90年代,媒体人更为关注新闻背景,注重从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方面来解读新闻,解释性报道、精确新闻得到很大的发展。市场化的新闻媒介在操作上呈现出流程化和系统化的特点,记者的采访成为其中一个小部分。
  经过多年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已逐渐成为业界共识。新世纪另一个现象是网络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网络是各种信息的聚集地,它的发展促进了整合新闻文体的成熟。网络时代也被称为全民记者时代,在网络中,民众是受众的同时,也是新闻的制作者和发布者,网络很好地实践了新闻专业主义服务民众的目的。但由于许多网友缺少新闻知识,网络新闻文体存在真实性缺失、作者个人感情倾向明显、报道太过于片面等情况,新闻的客观性无法保障,新闻专业主义面临挑战。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必将进一步推动网络的发展,“公民记者”现象也将持续,如何利用专业知识指导网络新闻的采编,从而促进网络文体的规范,是否有在网民中普及新闻专业知识的必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闻文体记录当下生活,反映社会进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专业主义影响着新闻文体的题材选择、用词用句、立场倾向等不同方面内容。这种影响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媒体只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才能保证新闻文体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①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
  ②周俊,《离散与失范――我国转型时期新闻的价值理念变迁与职业道德》[J].《国际新闻界》,2010(4)
  樊凡:《中西新闻比较论》[M].武汉出版社,1994
  ③刘勇,《从自发到自觉――论新时期中国记者新闻文体意识的擅变》[J].《国际新闻界》,2010(5)
  ④张志安,《深度报道的轨迹回望与问题反思――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视角》[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00)
  ⑤王卉,《“市民体”:一种重要新闻表现形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 浅析 文体 浅析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文体的影响 关于经济方面的新闻 经济方面的新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