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集群行为的成因及影响_集群行为最典型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雷词制造”、“人肉搜索”和“无聊聚集”三种网络集群行为都是网络互动的产物,三者紧密联系亦有所区别。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讨论“雷词制造”网络集群行为的概念、成因及影响。
  【关键词】“雷词制造” 网络集群行为 舆论领袖 把关人
  
  一、“雷词制造”与网络集群行为
  1、网络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又称“集聚行为”或“聚合行为”、“集体行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提出的。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社会互动的结果”①。按照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的说法,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集群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性、非常规性和短暂性等特点。
  根据集群行为的定义和特征,网络集群行为是指在某一时间内,相当数量的网民聚合起来,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网络新技术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制约的网络表达和网络狂热行为,②是网民围绕公共议题,在虚拟空间自发聚集而成的一种传播现象。③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广泛性和快速性,网络集群行为比现实集群行为更容易发生,我们应引起重视。
  2、“雷词制造”是网络集群行为的一种表现
  作为现代社会公民诉求表达的重要方式,“人肉搜索”、“雷词制造”、“无聊聚集”三种网络集群事件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往往胶合在一起,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仅就“雷词制造”而言,是指网友曲解公众事件的核心情节或者关键性词语,制造社会舆论,影响事件进程。
  具体来说,“雷词”是指伴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虚拟社区尤其是在BBS和博客当中迅速窜红,其内涵和外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和延伸,并因此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④ “雷词”显然不是新鲜东西,从2008年的“很傻很天真”、“打酱油”,2009年的“躲猫猫”、“欺实马”,到2010年的“神马都是浮云”、“给力”、2011年的“杀人为生”、“不归我管”等等,“雷词”以一种另类的方式成为大众表达的集中展示,具有一般流行语和网络语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形形色色的“雷词”以娱乐化的语言符号形式出现,并迅速形成一个特殊的象征话语群,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交流、网络论坛发帖、乃至传统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频繁使用的词汇。⑤
  二、“雷词制造”网络集群行为的成因
  1、心理原因
  “雷词制造”的心理成因首先在于“舆论领袖”的引导,形成“沉默的螺旋”。“雷词制造”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初期呈现分散化的状态,如何化分散为聚合,就需要“舆论领袖”的力量。在网络群体事件中,“舆论领袖”是指具有专业知识并乐于为网民提供内幕、细节和结果的网民。“舆论领袖”的信息在网络上像一个“导火索”被迅速引爆,其他网民如同“沉默的螺旋”理论所说,看到自己赞同并且广受欢迎的观点,就会积极参与,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从而形成群体认同。当然,“舆论领袖”的出现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雷词”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批判方式。
  勒庞认为,“群体事件中,人们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会使集群心理朝某一方向发展,并将暗示的观点立即转变成行动的倾向”。⑥或许“雷词制造”不如“人肉搜索”来得直接,但很可能是后者的导火索,比如“我爸是李刚”由于“舆论领袖”的引导成为雷词,很多人开始关注李刚事件,进而网友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2、技术原因
  网络技术是“雷词”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的互联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讨论中心。网络环境赋予个人更多的权利,它鼓励和刺激人们参与、想象、革新,可以说,网络从技术上提供了集体民主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效率高,成本低。由于网络技术的便捷、低成本以及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被传播的内容不受传播者现实身份的限制,更放纵了社会长久压抑后的网络“宣泄需求”,加之“雷词”本身简短易记,导致“雷词制造”网络集群行为盛行。
  三、“雷词制造”网络集群行为的影响
  1、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增添了生活情趣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网络雷词的产生和流传,首先是一个“议程设置”事件,只不过它体现了“权威性议程设置”的破产和“大众性议程设置”的勃兴。无论何种雷词,它们都是对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权威叙事或称权威性议程设置的抵制和颠覆。比如在“很傻很天真”和“范跑跑”中,权威性叙事者分别是阿娇和范美忠本人,他们从人性的弱点出发,为自己辩解,结果自取其辱。⑦
  网络媒体的特殊属性使传者与受者界限模糊,出现传受一体的格局。在网络集群行为中,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了主体间的关系,都以各自的方式积极参与“雷词”的创造、生成及共享,促成信息传播渠道的有机融合,让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
  “雷词”的生产和应用具有游戏性,这是它们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与一般的网络流行语相比,“雷词”更直接、更形象、也更好玩,表现出强烈的戏弄、嘲讽和调侃的特点。在追求震撼效果的同时,它们有意无意地排斥庄严正经,崇尚诙谐幽默。比如,“打酱油”一词是一个市民接受广州电视台采访其对“艳照门”的看法时所说的惊人语录:“关我什么事,我是出来买酱油的”,由此“酱油男”一词在网络成为笑谈。⑧另外“俯卧撑”、“给力”等雷词也成为人际传播的流行语,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2、容易导致网民个人责任感的缺失,产生消极的传播效果
  “把关人”理论最早由科特?卢因提出。把关是传播者对传播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信息的把关较弱,网络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强,并且消息来源和真实性往往得不到验证,导致虚假信息存在并蔓延。“雷词”的产生一般来自对某一“事实”的披露,网民在看到一些“雷词”时,往往直接展开讨论,并在“舆论领袖”的号召下采取“道德审判”、“惩罚”等行动,更有甚者掺杂很多的个人情绪,将其作为泄愤的工具,使原本正常的争议和批评走向极端,助长了虚假信息的蔓延之势。可见网络把关十分重要。
  在网络传播中,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扮演了受众和传者的双重角色,受众成为传者的过程就是受众意识形成的过程,也是集群行为发生的过程。若“网络把关人”存在这一假设成立的话,网络事件的传播便陷入了“把关人”选择帖子进行置顶――参与者规模扩大――帖子被不断点击回复――帖子自动被置顶的强互动圈,也就形成了所谓的“马太效应”。⑨不可否认,网络编辑作为把关人,会制造出一些“雷词”来引导舆论,不过作为媒体人,网编应遵循职业道德进行把关,那么作为既是传者又是受众的网民个人该如何呢?
  由于“雷词制造”行动主要依托网民的“奇思妙想”及大规模传播,因此势必以“人多力量大”为出发点,更加漠视社会规范及个体责任。同时,对于引起公众兴趣的“雷词”,大家总想了解出处,在丧失责任感的前提下,容易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如“张殊凡事件”中,“很黄很暴力”一词被13岁的小女孩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脱口讲出,随后迅速在网上“成名”,给女孩的心灵带来了伤害。
  结语
  现在“雷词”被频频制造出来,显然有认真探究的必要。雷词的流行证明了在网络时代,公众借以调侃自嘲的雷词里暗含公共精神,折射着世道人心,它们是一种略带狡黠的嘲讽与追问。
   “雷词”网络集群行为依托于网络,有较大的自由表达空间,网民更容易利用网络传播信息,这正是质疑声经常出现于网络的原因。“雷词”不仅反映了网友和大众的悲喜爱恨,更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期他们复杂的价值观和介入公共事务的热情。当然,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也是网络媒体欠缺的,网民容易因把关不严得到甚至传播虚假信息,丧失责任意识,危害他人或社会。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参与,很多“雷词”的娱乐性将高于严肃性,这也就忽视了它产生的根源。⑩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也会持续下去。“雷词制造”不同于诸如“凤姐”、“杯具派”这类“无聊聚集”网络集群行为,研究其中透出的民情民意,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③田大宪、贾举,《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机理与调控方略》[J].《当代传播》,2010(4)
  ②田育才,《网络集群行为与“周森锋事件”》[J].《新闻世界》,2009(12)
  ④⑦张跣,《“网络雷词”:议程设置和游牧式主体文艺研究》[J].《文艺研究》,2009(10)
  ⑤陈英程、李喜镟,《从“雷词”的媒体诠释看舆论导向的异化》[J].《青年记者》,2009(10)
  ⑥[法]古斯塔夫?勒庞 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⑧常晶,《火爆的“雷词”》[J].《记者观察》(下半月),2008(9)
  ⑨宛恬伊,《虚拟社会的集群行为:基于四个网络事件的分析》[J].《青年研究》,2010(4)
  ⑩潘军,《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议程互动―以华南虎事件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07(24)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成因 集群 试论 试论网络集群行为的成因及影响 青少年网络成因的行为干预 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