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介的风险传播模式】 媒介风险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频繁报道的风险事件引起了社会恐慌,并告知我们人类已经迈向了“风险社会”。作为大众风险信息来源的新闻媒介目前的风险传播模式还存在缺陷,所以研究目前媒介风险传播存在的弊端并寻求应对策略成为重要课题。
  【关键词】风险社会 风险传播 风险制造 受众
  
  从杭州“5?7”交通肇事案到河北大学的“李启铭撞人事件”;从“凤凰女跳楼事件”到“产妇肛门被缝事件”;从“避孕黄瓜”带来的食品忧虑到“阴性艾滋病”引起的社会恐慌,印证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他的《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到的:21世纪正面临着“异常情况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情况”的危险,人类社会已经从传统社会迈向了“风险社会”。①美国决策研究专家保罗?斯洛维奇指出,大多数公众评估危险,依靠的是直觉判断,即“风险感知”,而他们有关风险的经验主要是来自于新闻媒体。②也就是说,通过接受新闻媒体的风险传播来规避和降低风险,已经成为公众在风险社会中的生存依靠,成为其进行风险决策的依据。因此媒介的风险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媒介的风险传播
  1、参与性的增强和准入门槛降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发表看法成为舆论表达的重要途径。由网络事件的传播引发社会紧张和大众焦虑不断增加,区域性、地方性事件借助网络可以得到不断的放大,从而引发全国甚至全球性的危机。较之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参与性更强。它的平等特点可以使公民获得与组织和政府平等的身份和话语权,有利于公民以个人身份发表意见和看法,公民可以引起、呈现风险争议,引起风险论争。以微博为例,在两会上,广大民众可以通过微博直接参与到议题的讨论当中。比如王平委员提出的“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议题,在微博上引起了强烈的讨论,一时怨声载道。再如闹得人心惶惶的“阴性艾滋病”事件,公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完全发挥着主动作用,可能会掺杂某些主观情绪。缺少了把关人,公众的新闻素质又良莠不齐,这将对新闻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带来冲击。
  同时我们说由于网络媒体互动的特点,有助于各种不同观点的呈现和论争,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有助于公民提高风险认识,主动参与到集体的决策中,为决策民主培养合格的参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媒体是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了解民间对风险的看法,进行风险沟通的平台。互联网上点击率最高的风险争议自然就是社会上最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网络强烈的时效性,更新异常之快,这就给信息整合带来不便。大容量的信息流导致信息泛滥,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很容易被淹没,阻碍了信息沟通的有效性,这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放大器,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2、胡乱编造风险议题并加以炒作
  社会成员对于风险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媒体对风险的定义和构建。有些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因渴望重大新闻的心理,一味地追逐经济利益而不当地设置风险议题,用自我假想的社会责任感和普世情怀,无限的、无知的夸大风险。或者把自己似是而非的对风险的推测和猜疑作为科学的见解与专家的意见混在一起,对风险进行扭曲的解读,使本来就紧张和不安的受众更加恐慌。如媒介对“阴性艾滋病的报道”就是一个例证。
  2011年4月4日,香港东方日报花大篇幅撰文称“惊世病毒”杀入香港!内地近年爆发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简称“阴滋病”)的神秘病毒,感染途径与艾滋病相似。患者感染“阴性艾滋病”后,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而且无法根治,首度提及“阴性艾滋病”这一词汇。这一谣言迅速在天涯、西祠等社区引起了讨论,并通过微博、MSN等方式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社会恐慌。卫生部于2011年4月5日与2011年5月10日先后正式回应了两次,第二次回应中借助了钟南山院士的研究报告,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至此,“阴性艾滋病”事件舆论才暂时告一段落。从这个大致过程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媒体在整个事件中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东方日报报道之后,凤凰、新浪、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在第一时间加以报道,且内容大致相同。微博、西祠、天涯以及其他一些网络社区对“阴性艾滋”的关注则甚嚣尘上,部分网友针对香港报纸的内容进行了大量转帖,导致了传播面的不断扩大。传统媒体的几则“市民怀疑患上阴性艾滋”的新闻也不断“佐证”网络传言,使得政府部门辟谣压力增大。而在专家提供的真相面前,大众依然抱有怀疑的态度。随着美国针对中国送检血液样本的报告出炉,卫生部召开例行发布会专门针对“阴性艾滋病”事件答记者问进行辟谣。网友关注也随之提升,但是限于公信力不足与微博等互动媒体的强力介入,此次卫生部辟谣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走访了重庆市小龙坎传染病医院,和北碚区疾控中心,同样得到证实,有很多高危人群,甚至在HIV初筛十几次都呈现阴性之后,依然会拿自己的各种假想症状跟报道中所提及的症状对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媒体制造出来的谣言,却给广大受众制造了恐怖气氛,同时也对艾滋病患者增加了无形的压力,未免有歧视艾滋病的嫌疑。正是由于媒介不当地设置风险议题,引起社会成员大范围恐慌,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成了风险制造的源头。
  3、风险信息提供不准确并加以炒作
  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概念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信息对于新闻传播的重大意义。但是很多时候由于传播者的专业素养、媒介的信息疏漏以及某些利益链条的限制使得媒介在风险传播时提供信息不充分,从而加剧受众接受风险信息时的恐慌心理,有时甚至会引发新的风险。
  1996年9月3日,湖南常德地区一老汉死亡,其子状告三株公司,称其父是因喝了8瓶三株口服液而死。1998年3月,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认定三株口服液质量不合格。一时间,全国不少媒体以“八瓶三株喝死一老汉”,“谁来终结三株”等为标题大肆渲染。结果三株几乎全部停产,公司直接经济损失40多亿元,国家税收损失6亿多元。④最后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理此案,认定三株口服液完全合格。但三株公司的衰败已难以挽回,10年的苦心经营,几乎被一篇新闻报道葬送。由此,媒体在对风险议题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对风险信息的准确性予以把握,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预防和应对媒介风险传播的策略
  上文对媒介的风险制造的原因做了几点分析,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或者降低这种风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感,严格约束自己。发挥好自身深度报道的优势,对每一件可能引起舆论风波的重大事件应加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报道,加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这样可以给广大受众提供准确的,值得信赖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纵观上文提到的“阴性艾滋病”这一谣言,谣言出自传统媒体,在网络传言呼声四起的时候,传统媒体的几则“市民怀疑患上阴性艾滋”的新闻更是不断“佐证”网络传言,使得政府部门辟谣压力增大。这无疑是火上浇油。
  2、媒介在风险传播中对于风险争议的呈现、风险论争的发起、风险沟通的进行要把关注点和落脚点放在公共利益上,在采写编发新闻时不能借口新闻价值的某些因素,如及时性、新鲜性、显著性、接近性等,而忽略和漠视公众关注的公共利益。媒介必须以沟通情况、提供信息、实施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己任。同时有新闻价值的实质要素与形式要素一定要统一。新闻价值的实质要素是新闻报道和目的,新闻价值的形式要素是为了实现新闻价值的实质要素而提供的工具手段。并且媒介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出发点,不得以公共兴趣、经济利益等为由漠视、损害公众关注的公共利益。
  3、媒体要巧设议程,正确引导舆论。不少公共危机事件最初引发的往往是激昂的情绪表露,这其实是一种“潜舆论”状态。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应该巧妙地设置议程,进行适当引导,指导受众正确对待媒介提供的风险信息,避免形成新的风险。
  4、危机传播要保障动态媒介反映策略,在媒体导向与公众舆论之间实现信息传播平衡,同时也要考虑报道对象与报道观点的平衡。报道适时、批评适当,把握好一个“度”,全面实现媒体责任。
  
  参考文献
  ①乌尔里希?贝克 著,何博闻 译:《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
  ②保罗?斯洛维奇 著,赵延东、林土?,冯欣 等译:《风险的感知》[M].北京出版社,2007
  ③④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0级研究生)
  实习编辑:方钰涵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 媒介 风险 浅谈媒介的风险传播模式 浅谈网络事件的风险传播 论凤凰卫视的媒介传播策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