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讲述中国历史的故事_中国经典历史故事100

发布时间:2020-02-2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陈舜臣,这名字,在大陆或许有些陌生,在日本可是位大师级人物,家喻户晓。陈舜臣还是东汉陈?的后裔。陈?,就是把窃贼叫作梁上君子的那位。   陈舜臣是台湾新北市新庄人,祖籍福建泉州。1924年2月出生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他祖父陈恭如饱读诗书,父亲陈通曾在日本商社任职,担任文书,后自立经商。陈舜臣出生的前一年,全家移居到神户。舜臣和大哥笃臣,从小接受祖父的中国式教育,用闽南语背诵《三字经》、《大学》和《诗经》等等。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既能看中文又能说闽南话。
  陈舜臣在日本出生、成长。从神户小学、中学(第一神港商业学校)到大阪外国语大学印度语专业,接受与日本人完全相同的高等教育,这也为他日后以日语写作打下基础。
  
  勤奋笔耕 著作等身
  
  1961年,陈舜臣开始用日文写作。处女作《枯草之根》荣获当年第七届江户川乱步文学奖,被评委誉为历届获奖的最优秀作品之一,一举成名。此后以推理小说立足日本文坛。
  50年来,陈舜臣笔耕不辍,写作了约200部作品,发行量高达2000多万册,可谓著作等身。写作形式和所包涵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且丰富多彩,包括推理小说、历史小说、历史著作、随笔、杂文、游记、翻译、旧体诗,等等。
  陈舜臣好学不倦,刻苦钻研,勤奋笔耕。从浩瀚的史籍中寻找线索获得题材,然后伏案奋笔,全力以赴。每写一部历史小说,都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甚至到现场勘探体验,足迹遍及大陆的敦煌、新疆以及大江南北,远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各国。他写作作风严谨,尊重史实,合理演绎,每一事件均有出处,语言、服饰都尽量合乎人物生活的历史环境。文字优美、简洁,且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陈舜臣为人谦逊、朴素,温文尔雅。然而,蔑视权贵,一身正气,大家都说他有傲骨。
  1994年8月,陈舜臣演讲时突发脑出血。经抢救后康复,但因右半身麻痹,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1995年4月在《朝日新闻》上连载小说《成吉思汗一族》,头二十回是用左手书写。为了恢复右手功能,便用左手扶住右手,一个字一个字的写了2200多张稿纸。毅力之强,实属罕见。
  2007年3月,陈舜臣应邀来北京访问。我到饭店看望他,见他白发红颜,身体很不错。问起康复情况,他站起来,在房间走了十几步,回头问“怎么样?”看见他如此强烈的生存欲望和拼搏精神,作为老朋友,我感动得不禁流泪。2008年1月,他突患脑血栓,只得坐上了轮椅。但思路清晰,仍然坚持写作,继续他的《天际的诗人:李白》,为我们的诗仙献上心花一瓣。
  陈舜臣日夜写作,其目的就是要向日本读者准确地、源源不断地传递中国文化,让日本民众正确看待中国的近代和现代史。他认为,甲午战争是中日之间不幸历史的源头。他创作的中国历史小说,在日本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们对中国历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必须说,陈舜臣的著作,在日本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他对中日文化交流无疑做出了巨大贡献。
  
  囊括了所有文学大奖
  
  作为历史小说家,陈舜臣名震四地(日本、台湾、韩国、大陆),而走上文坛之初,叫响的是推理小说。多年来,陈舜臣在日本获得诸多文学奖项,计有:
  1961年,长篇推理小说《枯草之根》获第7届江户川乱步奖。
  1969年,中篇历史推理小说《青玉狮子香炉》获第60届直木奖。
  1970年,《重见玉岭》(大陆版:玉岭的叹息)、《孔雀之路》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1971年,长篇随笔《实录:鸦片战争》获第25届每日出版社文化奖。
  1976年,随笔《敦煌之旅》获第3届大佛次郎奖。
  1983年,《叛旗:小说“李自成”》(陈舜臣和陈谦臣共译)荣获第20届日本翻译文化奖。
  1985年,因“丝绸之路”访谈拍摄,荣获第36届广播电视文化奖。
  1989年,《茶事遍路》获第40届读卖文学奖(随笔、游记类)。
  1992年,历史小说《诸葛孔明》获第26届吉川英治文学奖。
  1993年,获1992年度第63届朝日奖。
  1995年,因文化成就卓著,荣获日本艺术院奖。
  1996年,获第三届井上靖文化奖;获大阪艺术奖。该年成为日本艺术院会员。
  1998年,获日本“勋三等瑞宝勋章”。
  2003年,获第7届海洋文学奖特别奖。
  主要著作,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还有:
  长篇小说《鸦片战争》(三卷)、描写甲午战争的《大江不流》(三卷)、《小说十八史略》、《中国的历史》(十五卷)、《中国杰物传》、《太平天国》、《中国奇人传》、《中国人与日本人》、《中国历史风云录》、《儒教三千年》、《耶律楚材》、《秦始皇》、《成吉思汗一族》、《曹操魏的一族》、《秘本三国志》、《纸之路》、《麒麟之志》、《论语抄》等等。
  
  充满爱国爱乡的感情
  
  陈舜臣具有强烈的中国意识。他曾说:“作为中国人,我喜欢中国历史,喜欢写作。”在日本写华人、写中国,写了半个世纪。
  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是陈舜臣的同学,在大阪外国语大学读蒙古语专业。他曾这样评价陈舜臣:“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陈舜臣”,“陈舜臣这个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首先,他了解、热爱日本,甚至对其缺点或过失也是用印度式的慈悲眼光来看待。而且,他对中国的热爱有着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再加上略微脱离了中国近现代的立场,在神户过日常生活,也成为产生他观察与思考具备多重性的一个要素。对中国的爱与对神户的爱竞不乖离,合而为一,真叫人惊奇。”
  陈舜臣虽然在神户长大,但和台湾的小孩一样受日本小孩的欺侮,被骂“清国奴”,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小学一年级时跟祖父逛花市,来到一家鲜花店,老板无端骂了一句“清国奴”,不许靠近,还说:“花多少钱也不卖给‘清国奴’”,甚至恐吓说:“被你们看了,这些花草就该腐烂了。快滚!”祖父怒不可遏,高声与他争辩,决不后退一步,年幼的舜臣在一旁吓得浑身发抖。祖父紧紧握着他的手,他感到祖父的手滚烫滚烫。
  上中学一年级时,日本天皇预定在神户检阅海军舰队,舜臣和朝鲜籍同学被军部派来的军事教官禁止放学后在街上闲逛。课外活动时,他要参加“滑翔部”,竟被学校借口拒绝。凡此种种,使陈舜臣从小就感受到一种异常狂妄的民族显露出的优越感,让他颇为反感。
  陈舜臣说,虽然生活在日本,但爱台湾之心比一般台湾人还要强烈。因为父母是台湾人,台湾是故乡。他在自传体小说《青云之轴》里,叙述了到日本读书的几名台湾学生,坐船到神户,先在陈家落脚。舜臣从他们口里,进一步了解到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被欺凌、受歧视的情况,在书中表达了他对台湾同胞的深沉的爱。小学时,舜臣 跟随父母回过台湾两次;日本投降后,1946年,与大弟敏臣回去,在台北县新庄中学教了3年英文,其间历经“二?二八事件”,后于1949年10月回到神户帮助料理家业。
  1946年8月,大弟敏臣考上台湾省升入内地大学的第一批公派生,舜臣非常高兴,认为台湾学生到大陆读书是大好事。这批公派生除了组织同学会,还成立家长会。敏臣被分派到上海暨南大学读经济系。舜臣对这批公派生很关心,1980年在北京等地采访了公派生中留在大陆的白明、卢国松等,写文章介绍他们的事迹,收入随笔《含笑花之树》一书。他在一篇文章中披露了我与未婚妻在东京相逢的故事。
  
  关于“邻人论”
  
  陈舜臣的著作太多太丰富了,仔细品评那是学者专家的工作。我这里想谈谈他的一本随笔《日本人与中国人》,并且不是全部,而是书中的某些观点。他对比中日两国的文化异同,提出了“邻人论”,即通过相互理解达成两国真正友好的思考方式。
  他指出:“要想与邻人友好相处,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邻人同自己不一样,我们不能任意地想象邻人的形象,一旦对方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就会动怒。地理位置是不能改变的,日中两国永远是邻人,这是命运所决定的。无需赘言,两国间相互理解是最理想不过的了。”这就是说,既不能用日本式的也不能用中国式的观念去理解另一方,因为这两种观念都不能正确反映整体的中国或日本。
  他还指出:“不了解对方,要比那些自以为已经了解对方,而实际上制造误解,要强得多。”因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相似而不同之处,稍不注意就可能产生误解。在中日建交之前,各自都觉得自己了解对方,实际上并非如此。例如对“忘却”一词,就有明显不同的理解。陈舜臣解释说,在“忘却”上,中国人最憎恨“忘却”。而反观日本人对“忘却”一词的理解,会令人大吃一惊。他们可能会认为“忘却”是一种美德,什么事情都记住不忘就不会有休止,“忘却”一切会使人轻松。因此,在对看似简单的“忘却”的理解和认识上,中日两个民族竟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
  邻居就是相邻而居,这是人们常说的邻居关系,地理位置是不能用搬家方式解决的。只能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异。陈舜臣通过讲解中日文化启发人们,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对方,更不要以先见之感来衡量和判断对方,以免产生更大的误解。真正的相互理解,应建立在广义的文化认知上。这是实现睦邻友好的有效方法。陈舜臣的“邻人论”,其实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求同存异”,都是促使人们积极与邻人沟通,并从邻人这面镜子中清晰地认识自己。
  陈舜臣此书写于中日建交之前的1971年。尾崎秀树评论说:“作者不是从日本和中国的相似文化出发,而是从相互承认两国不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日中文化、民族传统比较的。独特的双重语言文化生活培养了作者虽身在日本,却能站在日本以外来观察日本的双重眼光和能力。”
  读者不难从书中体会到当时日本的政治空气,以及作者对中日友好特有的期待。
  
  在歧视中奋起
  
  毋容讳言,日本民族的缺点是明显的。陈舜臣曾经感叹:“在文明国家中,还有比日本更严重的歧视现象吗?…即使入了日本国籍,没有‘大和’血统的人也不会被认为是‘伙伴’”。
  他从小就感受到这种歧视,深知没有“大和”血统的中国人必须加倍努力,才有可能在日本过上“体面”的日子。而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则需做出更大的努力,在艰苦卓绝的磨练中把握时机,坚持不懈。
  陈舜臣的成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全方位的。
  由于陈舜臣勤学、刻苦奋斗,半个世纪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值得钦佩的,也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引为自豪和骄傲的!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历史 他乡 讲述 在他乡讲述中国历史的故事 讲述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讲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