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的出版文化:金庸三联广州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说到三联的出版文化,不能不提到当年创办生活书店和《大众生活》周刊等多种刊物的邹韬奋先生。和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一样,邹韬奋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说起来,他对出版文化的贡献与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等人稍有区别:三位出版大家给出版界提供了出版的目标和理念(“开辟草莱”、启迪民智),而邹韬奋给出版文化留下更多的是服务精神。
  邹韬奋本人把对读者的服务工作做得很细。在编《生活》周刊的时候,他和他的同事们对读者来信的“答复的热情不逊于写情书,一点不肯马虎,鞠躬尽瘁,写而后已”。在总结自己的出版经历的《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生活史话》一书中,他说:“‘生活书店’的发达,当然有许多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但是服务精神,鞠躬尽瘁的服务精神,在千百万读者好友心坎中播下的种子,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是我们所不能否认的,这是我们所应永远记取,发扬光大的。”邹韬奋的理念对三联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现在,他倡导的“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仍是三联的店训。
  正是由于众多邹韬奋式的出版人的努力,使得三联成为读书人心中的品牌。为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先生曾经说过:“在金钱和权力之外,三联图书建立了第三种尊严:知识的尊严、思想的尊严和知识分子的尊严。”
  这就涉及邹韬奋先生所提到过的“事业性与商业性”的问题了。的确,在出版行业大受冲击的当下,三联也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也必须解决“商业性”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三联书店前几年解决“商业性”问题的策略并不妥当,其结果必然会砸三联的牌子。以三联的品牌和她在作者、读者中的感召力,的确没有必要因为追求“商业性”而卖书号、出教学辅导读物、出名牌刊物增刊。因为,社科图书也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三联本身就出过不少畅销书,如《傅雷家书》、《万历十五年》、《陈寅恪的最后20年》、《第三次浪潮》、《金庸作品集》、《蔡志忠古籍经典漫画》等等。所以,以三联这样的出版品牌,与其出版与自己的风格格格不入的东西,还不如在社科图书的销售方面下工夫,在专注学术的同时,考虑推出一些有专业水准的轻松好读的社科图书,以解决“商业性”的问题。
  无疑的,三联有一批优秀的编辑。说到底,三联的品牌也就是她的编辑们共同铸造的。何为三联编辑,三联编辑何为?读了王蒙的《回忆三联书店诸友》就知道了:“沈的特点是博闻强记,多见广识,三教九流、五行八卦、天文地理、内政外交,什么都不陌生。他广交高级知识分子,各色领导干部,懂得追求学问珍重学问,但绝不搞学院派、死读书、教条主义、门户之见。”
  王蒙的这段文字把沈昌文给“鲜活”地体现出来了――真是一个“狡猾的”出版人!在沈昌文身上总结一下编辑的角色,那就是一编辑是杂家,也是社会活动家。
  这样的编辑素质,这样的朋友圈子,这样的社会活动,对于出版者来说无异于选题“源头活水”,做文化的灵感也就源源不断了。沈昌文等人之所以能把《读书》办得那么好,办出那样的影响力,自然也得益于他的朋友圈子的集体智慧。
  敏锐的嗅觉是一个编辑必备的素质。范用在《(傅雷家书)的出版》一文中说到《傅雷家书》的出版经过。原来,这本书是他与朋友楼适夷(也是傅雷的好友)在同去上海的旅途中闲聊而“聊出来”的。当时,楼适夷对他聊起傅雷对傅聪、傅敏兄弟俩的教育,范用听了很感动,“对傅雷与傅聪的通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阅读之后,一种强烈的愿望,驱使我一定要把它出版介绍给广大读者,让天下做父母的做儿女的都能读一读”。
  于是,有了《傅雷家书》。
  不要以为范用、沈昌文这两位出版大家都曾任三联的总经理才有这样的出书条件。事实上,这两位长者的出版条件并不是建立在他们权力之上。他们的起点都很低,早年都曾经是三联的小工人。用沈昌文的话说,他早先干的都是“仆欧”(bov)的活。他们由小人物而成为出版大家的经历,使人想起唐振常评价王云五的一句话:他是一个符号象征,象征了一个贫苦无依的人的奋斗成功的故事。
  经济学家梁小民在《三联是我的良师益友》一文中说到编辑王焱建议他改变文风之事。当年,王焱认为梁小民的文章写得有些刻板,不好读,建议他给《读书》写文章时“要让人爱读,读起来有趣”。为此,梁小民对自己的写作风格进行了反思,发现他的文章“写法太教条了,有些八股文风”,于是,决心改变文风。梁小民说,“这种努力使我能写出一些读者喜欢的文章”。后来,他还写出了《经济学是什么》、《寓言中的经济学》等几种畅销书。对于编辑的合理建议,梁小民还是心存感激的。
  在《我与三联》里,可以读到不少类似的编辑“正确引导”作者的例子。陆键东在《历痕与记忆》一文中说到责任编辑潘振平对《陈费恪的最后20年》一书书稿的修改设想。他确定这部书稿“是一部好作品”,“希望做成精品”,“建议合并一些章节,使相关内容更集中,阅读更方便,‘为读者着想’”。后来,《陈寅恪的最后20年》备受读者瞩目,成为当时人文精神讨论中最受知识界关注的图书。
  创办《读书》杂志是三联对中国当代文化的一大贡献,当年“读书无禁区”的讨论,对那一代的读书人的影响异常深远。而《读书》也为三联赢得了知识界的尊重,一时之间,三联的作者群显得壮大非凡。时至今日,虽然《读书》已是经历了几个“读不懂”的阶段,但在当代学人与读者的心目中,她的影响力依旧不容低估。
  杨绛先生说得好,三联的特色是:不官不商,有书香。

相关热词搜索:出版 文化 三联的出版文化 三联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官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