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局中局【吉利深陷局中局】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2010年3月30日下午4点,长安街上的东方君悦酒店灯火辉煌,一阵阵掌声雷动般响起。聚光灯下,李书福笑得十分灿烂,福特老板们的脸上,也堆满了灿烂的笑容。那个一脸坏笑的家伙跟杰克?韦尔奇一样老奸巨猾,他的心里一定也跟杰克?韦尔奇当年一样激动:老子终于卖出去了。
  
  福特公司与高盛的渊源
  
  在前高盛联席主席、高级合伙人约翰?怀特黑德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个大相框。相框里是一张巨大的照片,是1956年福特汽车公开发行股票时的照片。福特汽车发行股票是高盛一手策划的,很多年了,高盛一直都记得,这可是高盛最漫长、最隐秘的一笔大生意。
  对日宣战以后,高盛高级合伙人西德尼?温伯格当上了美国战时物质供应局局长,跟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以及他儿子埃德塞尔?福特都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1956年1月,福特公司公开发行6.5亿美元股票。福特司上市了,西德尼?温伯格成了福特公司仅有的两个外部董事之一。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福特公司一直是高盛的大客户,中间没有出现过任何不愉快。
  1999年1月,比尔?福特二世刚刚坐上福特公司董事会主席的位置,总裁雅克?纳赛尔就从雷诺公司手上,花64f乙美元将瑞士豪华品牌沃尔沃收归福特旗下。10年间,福特公司收购品牌花去了120亿美元以上。
  迅速扩张迟早会导致消化不良。2000年8月,福特陷入了轮胎“召回门”,福特汽车使用的费尔斯通轮胎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休斯敦一位记者甚至因轮胎爆炸,车毁人亡。一时间,福特车主们开着车到了福特公司,要求召回费尔斯通轮胎。
  不到半个月,福特公司召回的轮胎数量就超过了100万只。整个“召回门”事件结束后,福特公司账面损失55亿美元。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为要命的是,消费者对福特汽车的安全性胆战心惊,一夜之间,福特公司长久以来的口碑就荡然无存。
  2006年8月,高盛前董事长、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部长鲁宾突然提出,辞去福特公司董事职务。全球都在大惊小怪,以为高盛要抛弃风雨飘摇之中的福特了!不过事实却出人意料,比尔?福特二世早就跟高盛一起谋划了一笔秘密的交易,铁杆老哥们儿高盛出手拯救福特公司的行动开始了。
  
  高盛的火枪手――肯尼斯
  
  肯尼斯?立特是高盛合伙人之一,既是负责欧洲并购业务的董事总经理,又是高盛全球投资银行部的执行董事,可以说是一个位高权重的投行领袖人物。2005年,肯尼斯?立特突然离开了高盛。2006年8月4日,比尔?福特二世宣布,聘请肯尼斯?立特为战略顾问。
  2006年8月4日,福特公司公布了第二季度财务报告,该季度福特公司亏损2.54亿美元,本季度每股净亏14美分。这也影响到了高盛的利益,要知道,高盛不仅仅是福特的财务顾问,还持有福特公司1%的股份。
  看来,高盛需要亲自出马了。如果高盛不帮助福特进行业务架构重组,那么福特公司很有可能沦落为不入流的汽车制造商,基本还可能被吞并。于是,高盛向比尔?福特二世推荐了肯尼斯?立特。
  肯尼斯?立特为福特的重组拿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
  第一步是结盟。肯尼斯给福特二世出招,让福特公司跟雷诺日产结盟。第二步是品牌重组,包括出售其全球豪华车品牌美洲豹、路虎和阿斯顿?马丁等。
  尽管肯尼斯?立特的重组计划中没有出现出售沃尔沃的信息,吉利集团的董事长李书福却开始了单相思,认为福特公司出售沃尔沃是早晚的事情。2007年9月,李书福向福特公司总部寄出了一封挂号信,正式提出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希望双方能够进行正式会谈。
  
  完美的勾引计划
  
  李书福的“求爱信”到了美国就石沉大海,这让李书福心里很没底。不过很快就有人给李书福建议:最好邀请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的董事局主席米尔顿?科特勒来一趟吉利,这个人会有帮助。
  米尔顿?科特勒担任多家美国和欧洲著名公司的独立董事,而且是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米尔顿?科特勒的客户名单上全是大牌:IBM、美洲银行、J.P.摩根银行、摩托罗拉、福特公司等等。2007年12月,李书福邀请米尔顿?科特勒一行来中国考察吉利总部,并希望通过科特勒与福特总部进行联系。米尔顿?科特勒出马,李书福终于看到一线生机。
  2008年1月,一个越洋电话打到了吉利汽车总部,福特公司愿意在第三方城市伦敦跟李书福谈谈。当李书福带着吉利集团的高层抵达约定的酒店时,不免有些失望,李书福见到所谓的福特公司管理层,说白了,其实也就只是福特公司的中层管理者而已。令李书福更加失望的是,两拨人聊到最后,福特公司代表们只有一个态度:福特不会将沃尔沃卖给吉利。
  李书福根本不知道,福特公司不冷不热的态度,正是肯尼斯?立特惯用的勾引术之一。肯尼斯?立特坚定地相信,福特公司这么一拒绝,会让李书福更加难以割舍,他会主动找到更多关系来说情。原因很简单,李书福盯上沃尔沃已经很久了,三番五次地要买,这就证明他不是一时冲动。
  2008年11月19日,沃尔沃高层和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徐留平进行了秘密会晤,内容涉及收购的相关事宜。吉利汽车还没有弄清楚沃尔沃高层跟徐留平到底谈了些什么,长安汽车集团就放出话来:徐留平确实和福特高层包括沃尔沃有过会谈。
  2008年12月1日,福特公司高调宣布:公司将重新评估其对沃尔沃的战略方案,其中包括可能出售这家总部位于瑞典的优秀汽车制造商。
  2008年12月4日,福特公司正式标价60亿美元出售沃尔沃。60亿美元,这个价格对于福特公司来说也算是亏本甩卖了,因为在10年前,福特公司是以64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个瑞典汽车品牌的。
  2008年12月6日,福特公司亚太地区总裁、福特中国区总裁、沃尔沃中国区总裁与徐留平秘密在重庆会面,双方会谈的时间很长,走出会议室后,再也没有谈一个字。
  秘密会议的消息再次传来,这让垂涎沃尔沃已久的李书福着实忐忑不安。
  
  傍上罗斯柴尔德
  
  老狐狸肯尼斯?立特给福特二世献计,要福特公司聘请摩根大通作为财务顾问。摩根大通是全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洛希尔银行的控股股东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摩根大通的大股东。肯尼斯?立特想借助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福特公司出售沃尔沃的过程中,唱一出双簧戏。
  肯尼斯?立特故意将福特公司准备出售沃尔沃的消息告诉了雷诺公司,于是,雷诺公司聘请了罗斯柴尔德银行法国团队作为收购顾问。肯尼斯?立特很清楚,吉利集团要想从雷诺公司手中争夺沃尔沃的并购主动权,那么李书福寻求的财务顾问,必须不输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法国团队,而在罗斯柴尔德家族近250年的历史中,败北的概率很低,李书福最后的选择 一定会是将罗斯柴尔德银行中国团队作为财务顾问。果然不出肯尼斯所料,李书福选择了罗斯柴尔德银行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作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最佳顾问。
  在俞丽萍的邀请下,2008年6月,李书福在杭州迎来了一位客人,他就是罗斯柴尔德银行欧洲投行部主管汉斯?奥诺夫?奥尔森。汉斯曾是沃尔沃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沃尔沃工作了40年,对沃尔沃了如指掌。俞丽萍非常清楚汉斯在罗斯柴尔德银行的地位,如果他认可吉利集团,那么他就会站在自己这一边,支持罗斯柴尔德银行中国团队,甚至还会去做沃尔沃管理层的思想工作。
  汉斯?奥诺夫?奥尔森接下了俞丽萍的邀请,这令俞丽萍非常开心。这样一来,罗斯柴尔德家族事实上成了福特公司出售沃尔沃给吉利集团的惟一财务顾问。
  
  生意人高盛来了
  
  当时有一种说法,盛传吉利集团资金链非常紧张,基本不惜借高利贷维持运转。一个公司沦落到借高利贷的地步,得不到银行跟政府的支持,却还要在金融危机硝烟弥漫的时候,收购一个比自己大10倍的企业,这种梦也许只有李书福才敢做。
  既然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的差距这么大,肯尼斯为什么还要布下一个局呢?肯尼斯很清楚:在中国,一个企业背负巨额债务未必会死掉,只要企业主肯掏心掏肺,甚至不惜出让大部分股份给政府,就能够让政府掏钱救助企业。
  2008年7月,李书福收到一个消息,在汉斯?奥诺夫?奥尔森的牵线搭桥下,福特公司将派员到吉利公司洽谈。这一次见面,宾主双方不再是寒暄,福特公司的代表向吉利集团提供了沃尔沃的相关重要数据。福特公司提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要求:吉利集团必须在2009年3月底递交标书。
  2009年7月30日,吉利集团向福特公司递交了约束性竞标书,进入第二轮竞标,俞丽萍给吉利集团出具的收购报价是20亿美元。谈判的焦点是“钱”,福特公司一直对吉利集团的财力颇有疑惑。吉利集团也确实很差钱,在2008年前后,吉利集团一度找到贝恩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晶生,希望低价出让吉利集团股权。贝恩投资拒绝了李书福的要求,因为当时国内汽车产业格局基本成型,吉利集团这样的民营汽车制造商,不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之列。
  贝恩放弃了,高盛来了。2009年9月21日,高盛终于高调浮出水面。吉利集团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宣布与高盛资本合伙人签署协议,高盛资本合伙人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认股权证投资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将于可转债发行及认股权证获全面行使后获得25.86亿港元(合约3.3亿美元)。
  按照高盛集团的最低要求,在最后套现的时候,高盛资本合伙人至少要提走6.6亿美元。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跟高盛合伙人约定,2014年到期的可转债年息,3%,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按最初换股价每普通股1.90港元转换为约9.98亿股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新普通股。双方签约的时候约定,如果不予债转股,债券将按面值赎回,也就是说一旦转股的时候股价比债券面值低,高盛完全没必要按照约定转股,这样一来就保证稳赚不赔。
  李书福一定会答应高盛这种稳赚不赔的条件,因为吉利需要大量的资金,旗下上市公司这个时候出现资金问题,对于集团收购沃尔沃可是致命的打击。
  
  李书福,你总算上船了
  
  2009年10月,就在高盛投资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第二个月,吉利集团跟福特公司的谈判突然陷入了僵局,原因是双方在知识产权方面分歧重大。福特公司就沃尔沃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转让方面动手脚,他们谋划组建一家全资子公司,接手并继续享用沃尔沃剥离出来的关键技术的所有权及再开发权。
  这个秘密很快就泄露了,拿关键技术与知识产权做文章,这让吉利的谈判团队感到很恼火。谈判自然很难有实质性进展。肯尼斯可不想就这样把吉利给吓跑了,他知道,一旦交易失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价就会哗哗地下跌,而老东家高盛想赚2到3倍的利润,那就真的有点难。
  2010年1月28日,吉利集团总部迎来了一拨瑞典客人,这群人是沃尔沃管理层跟工会的代表,他们担心这家中国企业的到来会大量裁员,他们甚至呼吁瑞典政府向吉利集团施压。吉利集团的谈判团队变得很谨慎,一旦不能给工会一份满意的答卷,即便福特公司答应出售沃尔沃,吉利集团也只能望洋兴叹。
  2010年3月28日,李书福与福特公司首席财务运行官刘易斯?布思在瑞典歌德堡签署了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在签约的时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站在了李书福身后。
  李书福高兴的是收购价由之前的20亿美元下调到18亿美元。事实是那样的吗?一切都是表象。吉利集团购买的成本已经由之前的20亿美元上升到27亿美元。其中包括收购沃尔沃为18亿美元,沃尔沃日后运营后续资金9亿美元。
  吉利集团花掉27亿美元,看似赚大了,“光是福特最近10年来,就投入了相当于1000亿元人民币的研发费用,这里面有多少技术沉淀。”在吉利集团北京办公室,李书福沉浸在喜悦之中。
  福特公司是傻帽吗?沃尔沃挤身豪华汽车品牌,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安全性能,福特公司在收购沃尔沃后,确实大量投入了研发,这些研发可不仅仅是沃尔沃,因为福特公司已经将沃尔沃的安全性能相关技术复制到福特公司了。
  美国汽车行业知名分析师约翰?罗斯威尔说:“吉利收购的这些知识产权到底有多大用处?过去10年来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由于汽车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节能车方向转变,企业过去曾耗费巨资研发的许多技术很快就落伍,变得一文不值。”
  “如果加大沃尔沃销量,达到全球37万辆,沃尔沃即可扭亏为盈。”李书福信心十足,拟定的时间为两年。在李书福的37万销量计划中,50%的销量要通过中国市场实现,即接近19万辆,李书福跟福特公司签约的时候,沃尔沃在中国的销量是2万辆。
  沃尔沃在中国还有一个竞争者,那就是奥迪。2009年,奥迪在中国的销量是20万辆,是沃尔沃销量的10倍!吉利集团要想在短短两年大跃进,提高9倍的销量,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美国著名汽车研究刊物《广告年代》替李书福算了一笔账:一家汽车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笔金钱用于研发新的车型,通常每条生产线就需要1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沃尔沃在欧洲多达4000人的研发队伍,如果按照李书福过去的承诺,不大幅裁员的话,光这笔经费就会让吉利喘不过气来。
  
  赌局刚刚开始
  
  2011年2月25日,北京香格里拉酒店,李书福再度被聚光灯包围。
  这是个敏感的时刻,全国人大与政协会议将在一个星期后召开。李书福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因为吉利收购沃尔沃,自然成为2011年两会关注的焦点。李书福却出人意料地提前一周在北京召开了沃尔沃中国战略发布会,自己以沃尔沃全球董事长的身份,率领整个沃尔沃团队亮相北京。
  没错,头上有沃尔沃全球董事长的帽子,这顶帽子多年来一直是欧美人戴着,中国人想戴戴中国区总裁的帽子都是很奢望的事。是中国强大了?是吉利强大了?福特需要在金融危机的关头断臂求生,高盛是福特的智囊,在危机关头结成一个多赢的利益结盟。李书福需要沃尔沃这个品牌为自己提高身价。明星还没有签约,李书福就跟一大帮政客签订了沃尔沃中国生产基地落户的协议。不过沃尔沃并非吉利的美丽新娘,高盛最终会从吉利抽身,留下来的接盘者将是银行以及政府投资的资金。
  “卖汽车就要像卖白菜一样”,这是李书福多年以前一直叫的口号。卖白菜的人为什么不能买白菜呢?在中国,买丰田、帕萨特的人会转身买吉利跟比亚迪吗?说实话,买日本人的车,是让他们拿着中国人的钱去支持军国主义;买了德国人的车,等于让他们在国际贸易上去跟中国人斗。虽然中国人在情理上支持吉利,行动中却抛弃了吉利,一定会买日本人跟德国人的车。
  沃尔沃摇身一变成了吉利?开玩笑。欧洲人跟中国人的文化差异火花,尽管潜伏在水下,可这种火花将随着高盛抽身吉利而激烈,中国银行和地方政府将是最后的买单者。
  (摘编自《高盛在中国》李德林著凤凰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深陷 吉利 局中 吉利深陷局中局 沃尔沃另有局中局 吉利深陷局中局 目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