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城市供暖困境】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寒冬已逝,春暖花开。   横跨2005~2006年的北京冬季供暖即将结束。今年实施的“低保高控”(室内温度最低不得低于16摄氏度。最高不得超过20摄氏度)是一个信号,它标志着北京市的供暖能力已经逼近了……个极限……―甚至有可能已经超出了极限。而另一方面,供暖纠纷案件逐年上升,牵动着千家万户。
  冬季供暖年复一年,各类纠纷依旧纷繁复杂。当供暖问题又将退出人们的视线时,咱可曾想想。城市供暖困境到底在哪儿?
  
  供暖办:没政策没钱咋办事
  
  西城区市政管委下设的供暖办公室在育德胡同深处一栋不起眼的二层小楼里。从门牌来看,这里同时还是“防汛办公室”和“节约用水办公室”。都说供暖是如今最令政府头疼的问题,负责供暖办的工作人员却只有三个,长期面临着人手不足的情况。因此春节期间,供暖办不得不“借用”防汛办、节水办两个兄弟单位的人手排班。
  供暖办龙主任告诉记者:“政府就难在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视点一:供暖办地位尴尬,没政策支持事儿难办
  龙主任说,供暖办工作缺乏政策依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协调企业与企业之间关于供暖产生的纠纷时,这些年来,区供暖办只能依靠1994年出台的们《北京市住宅锅炉供暖管理规定》来协调和处理,难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则是百姓与供暖企业之间欠费难收的问题。由于传统集中供暖方式的弊端,导致暖气费难收。有些是能交而不交的恶意拖欠供暖费,有些是因为生活困难而确实交不起。此外还有用户所在单位拖欠等。对于收费难的问题,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供暖办都无能为力。直至2004年以后,供暖办才开始根据通知内容,尽量先维护供暖企业,积极协调各方面。
  
  视点二:老百姓倍儿难伺候,投诉电话天天响
  在原材料涨价推动供热成本上升和节约型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作为城市耗能大户的集中供热行业,在节能降耗上做起了文章。“看天烧火,间歇供暖”便成了供热行业一项实出无奈的节能措施,即供多少热水视天气情况而定,气温高时少烧,气温低时多烧。但龙主任告诉记者,这样的措施当然不会十分受到百姓欢迎,平时白天要上班的居民还稍好一点,不太会感觉到室温的变化,而家中留有老人和孩子的居民则对此反应较大,打电话来投诉的也较多。
  北京市虽然要求供暖后居民室内温度不得低于16度,而事实上,许多居民在装修时常常擅自改动室内结构,扩大使用面积,这些都会影响到室内温度的变化。但供暖要求规定改动室内结构部分不测温,居民不了解具体的情况,一旦觉得室温低了,房间冷了就打电话投诉。
  
  视点三:供暖办没有钱,遇到紧急事件干着急
  “现有资金只能维持现状,关键问题是钱。”龙主任说。在遇到紧急问题时,常常由于没有应急经费,供暖办也只能干着急.他举了一个例子.展览路某小区有一栋楼,从10层到18层居民家里总是不暖和,居民对此意见很大.但是锅炉出水都完全符合供暖标准。经过检查,认定原因是该楼正处于“供暖末端”,所以水温下降;只要有10万元改造系统就能解决问题。可是这10万元谁也不愿出,这问题只能一再搁置。
  
  企业:我们是费力不讨好
  
  西城房地中心供暖所韩同琪所长干供暖6年了,每年10月7日到来年3月22日供暖季的135天几乎就是住在所里的,工人、管理人员更不例外,一到供暖季统统不回家。到了公休日想休息还得“请假”。不光房地中心供暖所,全区100多家供暖企业几乎都是如此。
  
  对供暖质量不满意,者百姓提着菜刀追出来
  对于供暖人的辛苦和辛酸,韩所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管线跑水,水是热的外头是凉的,工人就泡在水里检修管线;寒冬腊月,一个电话过来马上起床去居民家检查问题;去小区维修暖气,居民嫌工人脏不让进门;去老小区收供暖费,对供暖质量不满意的老百姓提着菜刀追出来……但他表示既然职责所在,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其实,真正的难处是供暖行业还没有进入良性循环,“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今年市里对供暖提出了新的标准:低保高控,最低标准是16摄氏度.能让人感到舒适的室温大约是18到22撮氏度,说实话,16度屋里还是感觉有点冷的。是供暖技术上达不到,温度烧不上去吗,锅炉就是烧水用的,别说16度,要30度也能烧上去,但是没有资金怎么烧?”
  按照政府的规定,供暖费由产权人单位缴纳,产权人没有单位的自行缴纳,缴费群体分为若干,国有机关、社团、大企业、事业单位等,缴费情况还算比较好的;遇到濒缶破产的中小企业,少数个体经营企业,无业人员、弱势群体,那钱要收上来,可比登天还难了。
  
  恶性循环:“没钱――机器不灵烧不热――钱更难收”
  这供暖价格是政府规定好了的,每建筑平米30元。如果能够10096足额收取供暖费,供暖就能维持正常运转,可惜这根本就不可能,供暖费用一般只收到60~70%。剩下的部分,政府能拨点拨点,自己能挣点挣点;再不足,就只能采取三种手段弥补省掉折旧费、减少设备维修费用,让机器“带病运行”,降低供暖质量节约资金。
  折旧费是未来更新设备的储备资金;让机器“带病运行”容易造成安全隐患;降低供暖质量会导致百姓不满,第二年供暖费更难收缴,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事实上、造成供暖企业困境的最大原因也正在于这种恶性循环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多年,没人可以拿出圆满解决的办法。
  
  政府的人少“拍脑袋”,多做专业的决策
  “老百姓对供暖所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热。工作一天回到家里能暖暖和和的,管线坏了我们供暖所马上赶过去给修理。”根据多年的实乐工作经验,他总结出居民家暖气不热的客观原因:有可能是供暖单位的供暖半径太大,或者居民住址处千供暖末端;有些老小区水管内含有杂质,容易堵塞水管等等,大多数问题的解决都依赖资金和配套设施改造。
  “政府的供暖办公室,责任在于指导与服务。遇到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出面协混同时对我们的工作有布置、有监督,有检查,而不是简单的命令,企业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人员能够由懂专业技术的‘业内人士’组成,并且进一步完善,扩大。最重要的是要由内行人说内行话,少干‘摸脑门’工程‘拍大腿’工程。”
  
  建立供暖基金,专款专用
  刘于供暖体制改革,韩所长也颇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可以建立“供暖基金”,以非货币形式发放供暖费,以确保居民能够“专款专用”.面对媒体上齐刷刷对福利供暖一片 声词和刘供暖市场化的鼓吹之势,他认为目前虽然规模已经初步具备,但是市场还仍未形成,近期内只能继续“制定福利制度,把供暖当作福利”,这也是无奈中的必然。
  
  煤改电:居民供暖新思路
  
  左新华住在西四北三条某大杂院里,房子40平米,还有一间自建的小厨房。全家一共4口人,丈夫、孩子、婆婆。左大姐自己是职工,月收入2000余元丈夫没有固定工作,收入时有时无孩子上初中;婆婆72岁,身体健康。
  以前过冬,左大姐和周围邻居们一样,都是自己储蜂窝煤。买煤的渠道有两种:公煤或私煤。公煤到煤炭公司去买,要送货还得自己掏钱,不过煤质量好,经烧;私煤从推着板车走街串巷的小贩手里买,价格能比公煤便宜一半,而且服务热情周到,质量不太敢保证。
  2002年冬天,由西城区环保局牵头,整个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平房保护区进行了“煤改电”改造,左大姐家也在范围之内。经过全家协商,响应政府号召,家里也以优惠价购买了一台电暖气,环保局根据该户实际面积还给了电暖气2/3的补贴;并从烧小煤炉改成了蓄能电采暖。到今年1月,西四北三条大部分住户都购买了蓄能电暖气。
  
  响应号召媒改电,一个冬天能省500元 
  左大姐“响应政府号召”也是算过了一笔账的。她算计了一下,用电取暖倒是优惠多多。
  首先,政府承诺,更换电暖气的居民院将优先进行一户一表改造。大杂院里居民很多家庭都是用临时线凑合了多年,为了电费对不上的事情邻里间也没少摩擦,一户一表改造已经盼了很多年,她巴不得早日脱离苦海呢。
  其次,使用电采暖能够享受政府补贴。补贴分两种:职工家庭,可以凭证明直接到单位领取分户采暖补贴470元;还可以选择在每年的低谷电价时段,按实际用电量给使用电采暖的居民每度电1毛钱的补贴。精打细算的左大姐就选择了这一种。
  按照左大姐的盘算,家里的电暖气烧一天大约是5元钱,按照补贴能返回2.5元,这样一个月算下来大约能省一半100多元,一个冬天能省500元左右。
  
  电暖气不热,居民搬着炉子找政府
  可这电暖气用了不到一年,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原来当初居民是根据环保局推荐的“小太阳”、“华安”、“新迪”等数个品牌选择购买的电暖气。如今用了还不到一年,有几户选择了“新迪”牌电暖气的居民就发现自己家的电暖气出问题了,供不上热。居民们把电话打到了设在附近的厂家维修点,结果发现维修点找不到了;想搬到别的地方去修,不同品牌的炉子内部零件又不一样,不能修。大冬天的停了暖气,谁心里不着急啊?居民们开始找居委会,一天跑三趟地催结果;后来有人说了气话:“不找居委会了,我们搬着炉子找政府去[”前后拖了20多天,最终问题还是解决了。由环保局出面,终于联系上了厂家,都给居民们换了新的。
  其实,屋呈不暖和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选择电暖气功率的标准是由居民住房面积核算决定的,有些老房子高,使用了功率小的电炉子,屋里就不容易暖和,导致有的老人不得不在家里披着被子。平房区内大多数居民家庭都有自建的小厨房之类,而政府规定,居民自建房不给补贴,居民对此颇有意见,因此“这边开暖气,那边烧煤”成为部分居民理直气壮的选择。电暖气的质量也令人头痛,一些电暖气不能达到广告宣传的放热时间,通常是下午两三点钟,温度就逐渐降下来了,等居民下班回家,暖气正好凉了,让人哭笑不得。
  
  用电取暖还是新趋势
  住在平房区的居民,对供暖改革的态度是最欢迎、最积极的,同时也是最实际的。不暖和不行,不实惠不行,这是他们判断问题的两个主要标准。据统计,推行“煤改电”以来,西四北平房保护区一到八条的居民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了使用电采暖的好处,积极地配合政府、环保局工作,转变取暖方式。当地居委会统计,2003~2004年冬天,使用电暖气的居民家庭数量占总数的1/5不到;而到了2004~2005年冬,已经有一大半用户加入了使用清洁能源的行列中。
  
  供暖,商品还是福利
  如果要寻找这个社会巨大转型期的尴尬,城市供暖无疑是最好的代表。
  有数据显示,自2001年北京市法院系统开始受理供热合同纠纷案件以来,追索供暖费引发的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海淀区人民法院为例,2001年为102件,2002年为372件,2003年277件,2004年,此类案件已经上升到近600件,诉讼争议总标额近1000万元。从表面上看,供暖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供给热力与使用热力的合同关系,但它所彰显的社会问题却远没这么简单。
  这些供暖纠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热方不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时为用户供暖,并保证一定的温度所产生的纠纷另一方面,在供热成本逐年上涨的情况下,因部分用户长期拖欠、拒交供暖费,导致供热方入不敷出、疲于多方追索而引起的纠纷。
  计划经济时代,单位为所有本单位职工支付集中供暖费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施行的是财政全额划拨,而企业施行的也是国家财政负责成本、受益统一调度的经营管理模式,所以企业的这项供暖费用最终也是由国家来承担。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部分国企都实行了股份制改造,企业被推向市场,随着政府与企业的脱钩,支付供暖费的责任便由政府落到了企业的头上。商品房的兴起也使得购买商品房的个人支付供暖费顺理成章。
  因此,目前的难题是,大部分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免费采暖这项早已经不是社会福利的“福利”。特别是那些退休、下岗职工完全有理由相信,免费采暖是他们所享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而政府出于稳定和惠民的考虑,也将每年4个月的保证供暖、安全过冬视为一项具有政治色彩的任务来抓。真正的交易双方――作为供暖方的热力公司和“埋单方”的职工所在单位(不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却陷入了困境:供暖方成本上涨,收费难,且无法单方面停暖(由于管道连通问题,供暖方是无法单方面切断某些拒交供暖费的用户的热力供应,有关政策也不允许单方面停暖),导致入不敷出,负债经营。而众多国有企业改制后,与职工的关系改为合同制,再为其支付供暖费,于理不符。
  把供暖完全作为一种商品,似乎暂时不太可能;把它完全看作一种福利,更是社会的巨大负担。我们应该做的是,寻求一条最好的过渡性政策。
  编辑/徐 欣

相关热词搜索:供暖 困境 城市 城市供暖困境 城市供暖原理 城市供暖系统知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