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 你是一个有科学素质的人吗?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随着”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新的一波太空热、航天热乃至科技热在我国磅礴展开。“探月”等词曾经占据前些时候最火爆词汇排行榜的前列。但是,一个民族的科学素质之造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5次调查中,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占国民人口的不到2%。
  “公民科学素质”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普及率的指标,15年前在我国就有了。不少科普工作者呼吁:国家的强盛靠科技,社会的发展靠科技,一个国家公民的科学素质如何,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指标还只是少数科普部门案头上鲜为人知的枯燥数字,现在是让它进入政府部门的视野,变成每个公民活生生的行动的时候了。
  
  探月卫星引来“科技热”
  
  箭起神舟入苍穹,玉宇楼前遇天公。殷勤问语去何处?欲访嫦娥广寒宫。
  ――寄语“嫦娥一号”
  这是一个网友写的诗。最近像这样的诗,在网上、在各家报章杂志中还有很多。类似“运载火箭”“登月舱”“发射塔”这样的“探月词汇”占据这几周最火爆词排行榜的前列,即使去问一个小朋友,他也知道地月距离平均是38.4万公里。
  当火箭升空不久,北京天文馆和搜狐公司联合举办的“金秋览月”活动就传来消息,一名从苏州赶到厦门的天文爱好者,成功拍摄到了“嫦娥一号”卫星和三级火箭飞过厦门上空的珍贵情景。
  在浙江省宁波大学天文爱好者协会、大红鹰学院天文爱好者协会也组织大学生到现场观看直播,并且还给前来助兴的市民发放相关宣传资料,讲解天文知识,设在市青少年宫楼顶的天文台也对市民开放。市民除了看直播外,还可以到天文台通过物镜直径为220毫米的天文望远镜观测月亮。一位孩子的家长说,孩子一放学他们就直奔青少年宫来了。
  由于前来观测月亮的人太多,天文爱好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将一台物镜直径为114毫米的天文望远镜架到了市青少年宫的大门口。当火箭腾空升起的一刹那,现场欢呼声响成一片。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看到“嫦娥”升空后,不停地擦眼泪,他说:“我已经90岁了,活到这个岁数经历的事也不少了,以前光听嫦娥奔月的传说,现在终于变成了现实,我从心眼里高兴。”
  经过10多天的长途跋涉,“嫦娥一号”卫星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距月面高度为200公里,周期为127分钟的工作轨道,在这个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圆形轨道上,“嫦娥一号”将不分昼夜地工作一年。
  与此同时,我国民众对这颗卫星的关切程度也随着它的成功发射和正常运行,变得更加深切而长久。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的成功,给了我国国民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的有利契机,要知道,在培育人的科学素质方面,像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泱泱大国,还面临着很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你愿意做一个有科学素质的人吗?
  
  为了调研这个问题,笔者曾在北京街头和大专院校里作过一个随机访问。
  “你喜欢科普知识吗?你们从什么渠道获取科普知识?你愿意做一个有科学素质的人吗?”在北京长安街上,两个中学生对记者说,他们还是比较喜欢科普知识的,获取的渠道主要是科普网站,学校老师也讲一些。“只是课业负担太重了,没时间专门去学习。”他们这样说。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大三的学生说:我很喜欢了解科学,特别是科技前沿的信息,高科技是很有神秘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事务,这其中就肯定少不了科学技术,这就迫使我们去学习它,驾驭它,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在首都体育馆附近,一位中年妇女对笔者说,她平常对电视里有关如何节水、节电的知识比较感兴趣,爱看例如怎样洗去衣服上的酱油污渍等的生活小窍门,专门的科普知识没有学过。她说:我就是需要什么关注什么,至于科学素质,那是年轻人的事。
  尽管这些北京市民的回答还算“言之有物”,但是专家的看法却不那么乐观。据了解,我国自1992年以来,先后进行了6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其中2003年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98%,这是历次调查结果中比例最高的。
  
  何为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也称科学素养。学术界认为,科学素质是指公众对科学所应了解的程度。与笔者的街头采访不同,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口素质指标。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仅提出各种促进本国科学素养发展的措施和行动计划,而且还定期进行测量和调查,以便及时了解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据中国科普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美国系统地对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调查始于1979年,其后每两年举行一次。美式调查采用的是科学素养三维模型。这一模型要求,只有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影响三个方面了解程度基本达标者,才算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
  我国在前6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调查问卷中所列出的题目有: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吗?激光是因汇聚声波产生的吗?阳光是否导致皮肤癌?被辐射过的牛奶经过煮沸能否安全服用?发射火箭等空间探索活动是否影响气候?你能否写出圆周率等等。
  江苏省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柏长春指出,中国科协按照国际通用方法,对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外)18~69 岁成年公民科学素质进行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是1.98 % (其中城市为4%左右,农村为0.7 %),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
  当进一步分析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状况时,他说,在全国处于经济发达水平的江苏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2.57%,即每千人中有25.7个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中,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4%,女性的比例为1.89%。
  公众科学素养状况与受教育程度关系密切。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大学以上学历者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为19.02%,大专学历者比例为5.88%,高中或中专学历者比例为2.72%,初中学历者比例为0.64%。
  江苏省城乡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差异很大,城镇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52%, 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03%,两者相差4倍多。
  电视是中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最主要的渠道。91.6%的人几乎不接触互联网,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
  
  提高科学素质从娃娃抓起,不能让下一代心目中的偶像只有歌星没有科学家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83%的民众是通过电视获得科普信息的,可是我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仅占总量的6%,远离科学的国人在科学素质方面提高很慢,许多赫赫有名的学界泰斗在公众心目中没有位置,其影响远比不上一个三流歌星。再看看全国各地的少年宫、艺术馆里,娱乐教育门庭若市,新闻媒体举办的娱乐大赛也如火如荼,而科普场所的参观者却寥寥无几。我们的下一代心目中的偶像几乎只有歌星和影星,这是多么可悲的现象。
  笔者发现,在“嫦娥一号”的“粉丝”中,有一支小小的的生力军,他们就是在爸爸妈妈和老师带领下的少年儿童,在天津大学同学制作的科普展板前,不乏家长领着孩子前来参观的场景,在北京天文台架起的天文望远镜前,也有小孩子们稚嫩而清澈的双眼。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自觉自愿地讲科学、爱科学,而不仅仅是在卫星升空的这些日子。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投身到自己喜爱的“小发明”“小创造”中去,真正发挥所长,展示才智,而不是作为家长逼迫他们为考试加分的一种被动行为?怎样才能把科技创新从娃娃抓起,形成江山代有人才出的生动局面?
  青岛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徐秉义说,我国0~18岁的少年儿童有3.6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6%。儿童的科学水平将决定我们国家在未来国际科学界的地位。他认为,青少年生理上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渴望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但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制约了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形成。
  比如我国应试教育强调的是记忆知识点,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而国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科学思想自由发展。我国的科学教育主要是在完成繁重的课内任务之后进行的课外活动,而国外把它作为一门课内的学习科目,把科学教育融入课堂里。我国的科学教育功利性强,创新发明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性也很强,比如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造发明一、二等奖的学生免试保送上大学;获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以上者,加20分。在功利的驱使下,一些青少年科技比赛变了质。而在国外,任何比赛都很纯粹,获奖者是一种荣誉,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待。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幼儿园和小学里进行探究式的科学教育。
  美国每年举办创新大赛已经持续了近60年,一些获奖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美国称这种小发明竞赛为“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俱乐部”。
  在40多年前,日本政府就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保证各个地区教育资源的平衡。日本政府一直免费提供科学教育读物;有许多高科技企业从事科技类玩具的开发,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大量的科学教育辅助器材。每天的报纸都有关于最新科技的报道,有许多专门面向家长的科学类杂志,为他们辅导孩子作参考。
  韩国也非常重视科技活动,第一届APEC青年科学节就是韩国总统倡议,并于1998年在汉城举办的。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学校改变原有课程,设立有趣味的科普课程。
  而我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根据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得知,2000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年,仅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另外,从科技类博物馆的数量及观众数与人口总数的比例看,我国大陆地区都不及台湾地区的1/20。在这些有限的科技馆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由于经费缺乏等原因,不能很好发挥科普服务。
  我们的教育课程设置,青少年科技活动是一个薄弱环节。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加强校外活动场所与学校教育的衔接。要发挥科技馆等场所在场地、队伍、器材设施等方面的优势,研制和开发适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各种互动式、体验式科普活动,丰富课内课外科学教育。
  科技馆所、科研院校应免费向青少年开放,使之成为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努力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小问号”“小发现”“小能手”。
  
  除去教师,科学家是声望最高的职业
  
  负责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权威机构――中国科普研究所不久前在北京宣布,最新一次即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已于近日全面启动。
  数据显示,我国大多数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积极态度。有87.5%的公众赞成“科学技术给我们的后代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的观点;有72.1%的公众赞成“科学技术给我们既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但是好处多于坏处”的看法;有76%的公众赞成“科学技术使我们的工作更轻松愉快了”的观点;有70.3%的公众赞成“总体上说,科学家的工作使我们的生活更简单舒适了”的观点;有84.9%的公众赞成“尽管有些科学研究不能立即给我们带来利益,但是科学研究是必要的,政府应该支持”的观点。
  我国公众认为教师的职业声望最高(57.2%),科学家居第二位(51.0%),医生居第三位(44.1%)。工程师的声望(18.3%)排在官员、法官和企业家之后,居第七位。
  另外,我国有69.9%的公众在“政府提倡或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的条件下,愿意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品种。近半数的公众(46.5%)能够理性地看待技术对环境的影响,认为“技术对环境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调查显示了更多的中国公民在科学素质方面有所提高。
  当人们对“嫦娥一号”翘首以待的时候,当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人的名字在百姓中耳熟能详的时候,热火朝天的“太空科学”潮,将会带动我国广大民众迎来一个科学普及的新局面。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拐点到了。
  编辑/冯 岚 ffee@vip.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的人 你是 素质 你是一个有科学素质的人吗? 科学素质大赛 科学素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