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名伤员,北京人等来了你们_出现批量伤员,人手缺乏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5月28日,四川地震灾区的91名伤员及87名患者入住北京老年医院。这178个带着身体和心灵双重创伤的受害者的医治成了北京人挂念的大事儿。      志愿者:无处不在
  
  在医院里,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来自北京各行各业,得知一批四川伤员转移到北京老年医院后,第一时间在网上报名,经过层层筛选,光荣地成为一名签约志愿者。来到医院后,统一听从医院团委调配,有的在后厨择菜洗碗,有的在病区打扫卫生,有的负责维持秩序,有的在病房陪家属聊天或给孩子补习功课……
  在伙食上,有两名川籍大厨志愿者为这近200名伤病员及其家属做饭,他们都来自北京大鸭梨餐饮集团。大鸭梨兴业店厨师长因为主攻杭帮菜,而志愿在这里帮忙打菜。据介绍,5月28日20时,安排完伤病员及其家属入住房间后,医院赶紧开饭,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说没有泡菜就吃不下饭,反映到后厨已经23点了,川籍大厨赶紧起床做泡菜。短暂的休息后又得起床做早饭了,可是他们没有丝毫的埋怨,默默地贡献一己之力,对家乡人民的深情都尽在不言中了。
  他们也很感谢大鸭梨集团,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对700名川籍员工进行了慰问,并设立专项基金安抚家在重灾区的79名川籍员工,又拨出50万元,由总经理和董事长分别带队,组织了13位川菜大厨赴四川为灾民做爱心饭。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大鸭梨集团总经理黄国辉,他刚随北京餐饮协会发起的105人的爱心团赴重灾区四川彭州市服务归来,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老年医院领导员工工作。
  略显疲惫的黄国辉说,他们在彭州除了每天克服艰苦和危险,为一万多名群众做饭外,还特意留下了许多物资和“优先录用,报销来回路费”的招聘启示。临别时,许多灾民流下了惜别的泪水,让他很感动。他希望通过本刊能将他的感受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汶地震伤不留巴
  川杰威武终兴蜀
  加倍坚挺中华雄
  油然而生希望起
  一位满口成都方言、正在帮忙打饭的女性志愿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志愿者管理着北京一家航空服务公司。在家人和同事的支持下,她将在医院为灾区人民服务一个星期。她工作的全程热情洋溢、充满活力,很难看出已经55岁了。这次能够成为年纪最大的志愿者,完全是凭自己的诚意打动了医院团委负责人。
  这位女士的父母是江浙人,新中国建立伊始便随部队驻扎成都,直到1964年调任北京。她出生于1953年,由于母亲缺少奶水,身体很羸弱。邻近一位年轻的产妇奶水很足,孩子又在第七天夭折,便好心地给她喂奶直到足岁,为她打下了受益终生的身体基础。虽然11岁便离开四川,但是她一直视自己为四川人,40多年过去了,依然能说一口地道的方言。这次家乡人民遭了这么大的灾,她的心也痛苦难言,想起地震发生以来的种种惨状,忍不住泪流满面。
  而医院中年纪最小的志愿者则来自眉州东坡酒楼魏公村店。李燕今年18岁,在酒楼当服务员,当得知可以到医院为家乡亲人服务时,她和同伴们都积极报名。来到医院,她们被分配到后厨择菜洗碗,被父母娇惯大的小姑娘很有些不习惯。可是当她们来到病房送餐,看到那么多身心遭受巨创还能坚强面对的伤员,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再脏再累的活儿也抢着干。这次难忘的志愿者经历,对她们而言,奉献爱心的同时,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手术医师:她的坚强让人震惊
  
  28号,马正君医师在给每位病人做检查的时候发现一位年轻女孩,右大腿股骨颈骨折,已经肿胀得非常严重,难忍的疼痛刻在女孩脸色,吃止痛药似乎也难以克制。必须尽快手术!经过几位北京市最顶级专家联合确诊之后,这位叫何秀芬的女孩被安排到手术时间表上。
  按照惯例,手术之前医师要跟病人聊聊天,可以放松一下病人的情绪。手术等待室里,何秀芬对马正君讲了自己的故事――她是北川县医院的一名护士,地震发生时,她是整个医院极少的幸运儿。26日,她在抢救伤员的路途中发生车祸,导致大腿骨折。她对马大夫说,她有一个1岁大的儿子,去年5月12日护士节出生,今年护士节被埋在废墟中。她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并没有跑去抢救近在咫尺的儿子,而是去保护她的病人。她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她只是难过当时甚至没有跑过去喊一喊她的儿子。看着眼前泪流满面的年仅26岁的女孩,马大夫深深地震惊了。住院这么长时间,没有人知道这个女孩失去了儿子,她把伤痛深深地埋在心里。
  手术非常顺利,医生用微创手术法给何秀芬的大腿内做了一个内固定,术后两天她就可以拄着拐杖下地走路,疼痛基本消除。过不了多久,何秀芬就可以像从前一样自如地活动,甚至不会留下一点儿痕迹。
  采访结束路过病房的时候,马大夫给我指了一下,“那个就是何秀芬”。我看到病房里侧的床上有一位留着大波浪时尚长发的女孩,她的漂亮让我吃惊――这样的形象与想象中的女英雄相差太远。
  马大夫说,术后何秀芬的情绪非常乐观,经常感染到病房的其他病人。她曾说起自己今后的打算,就是跟仅剩的几名同事一起,重建北川县医院!
  
  护士长:我们一定不要流泪
  
  王艳艳是第三病区的护士长,从26号开始,她带领护士们经历了一场压力空前的备战。28号晚上,随着91名伤员的抵达,她们的使命正式开始――每个病房门口一侧站着一位护士,负责接过病人家属手中的行李;病房里面床边站着一位,负责分配病人床位……细致有序的工作一步步展开,晚上9点多,所有病人入住病房,护士立刻协助病人吃饭。医生开始逐个伤员检查,登记病历。护士清理伤口、换药……那一晚,所有医生护士忙碌到第二天天亮。
  一夜无眠,疲惫席卷着每一位护士,看着刚刚经历过灾难和一路风尘的伤员,王艳艳又有了新的任务――带领护士给每一位伤员洗头、剪指甲。28位病人,有的是腰椎的重伤,小心翼翼地移动他们,逐个清洗,再换上医院干净的衣服,个别老人需要擦拭全身,年轻的护士们始终带着得体的微笑完成了这项任务。然而对她们来说,比工作更难的,是忍住自己的眼泪。
  在前期准备阶段,王艳艳就对护士们说:“伤员来了之后,大家一定不要哭,一定不能在他们面前掉眼泪。”之前看电视上的报道,王艳艳和这些年轻女孩总忍不住哭泣,灾难面前太多感人的故事,怎能忍住悲伤的眼泪?可是当真正面对那些亲身经历过灾难、仍处于伤痛中的伤员,她们的工作是努力让他们忘记伤痛,怎能相对而泣?她们小心翼翼地微笑,把所有怜惜化为最好的服务。王艳艳说:“所有压力就在于,我们只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然而,出乎王艳艳的意料,她们之前所想象的所有痛苦的情节都没有出现,这些伤员无一例外的坚强,都害怕麻烦医护人员。有一位截肢的老人,每次上厕所都坚持自己去,他说以后也要一个人生活,那就从现在适应吧。
  6月3号,医院从外面请来理发师为每一位伤员理发。理完后,王艳艳她们又给伤员洗头,她听到一位伤员阿姨对小护士说:“你们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怎么报答你们啊?”那名年轻的小护士笑着说:“阿姨,我们不要您报答,我们只要您回到德阳后生活得像从前一样好就行了。”这是一位护士发自内心的想法,也代表了所有医护人员的心。
  说到这儿,王艳艳的眼圈已经红了,她说刚开始总会听到一些伤员悲伤地诉说一些受灾的事情,护士们就使劲忍着眼泪,回办公室哭。后来她们跟伤员聊天,只聊开心、快乐的事情,带动大家的情绪会有好转。
  “病房里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特别可爱,他的右脚足被搓裂伤,挺疼的,但是每次换药他都要求坐起来看着我们换,特别坚强,其实这样感觉更疼。”王艳艳是一位3岁女孩的母亲,回家她就把这个小男孩的坚强告诉女儿,没想到女儿深受感动,坚持把自己的生日礼物――一大盒水彩笔送给那个坚强的小哥哥,还附送了一幅画。幼儿园鼓励小朋友捐款,女儿回家问王艳艳:“妈妈,灾区的小朋友没有水喝怎么办?”“你说怎么办?”“我要给灾区小朋友捐款买水喝。”几天后,老年医院组织了医疗队去灾区,其中有王艳艳的好朋友,走的时候大家忍不住哭了,王艳艳的女儿对她说:“妈妈你看我都不哭。”王艳艳问:“你为什么不哭呢?”“因为我能帮助他们,我给他们捐款了。”一句话惊醒了王艳艳,是的,只要能帮助他们,困难就会过去,眼泪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这句满怀童稚的一句话,深深地鼓励了王艳艳,也鼓励了所有护士――我能帮助他们,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康复中心:打一场团队仗
  
  老年医院康复中心只有6名康复师,算上助理员,一共12人。对于需要做康复的患者,每天2次45分钟的康复训练几乎占去了他们大部分时间,而正常的门诊和普通病房的患者,一样不能放松照料。现在6名康复师被分成3组,3个爱心病区,1组1病区。目前3轮筛查工作基本完成,定下康复计划,康复训练的大戏才刚开始。没有午休,没有正点下班,没有划分哪些才是份内工作,所有能用上的人手,都在奔忙。
  
  10多年前从江西医学院毕业的李翔在老年医院康复科已经是绝对的主力了。他忙匆匆地奔走医院外科病房和康复中心,统计着灾区患者需要护具的状况。井主任一再细化着他的工作:“需要护具的,能根据指导接受康复训练的,需要被动康复的,都统计出来,哪些人需要到场地,哪些人在床边。”“好好。”李翔答着又冲进了奔走的医护人流。
  不知道此刻李翔有没有想起家里的妻子,正等着他回家料理家务、照顾按摩那病痛的膝关节。用井爱萍的话说,从脸上,看不出那个医护家有困难,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这个团队里,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典型个人,他们是一个团队、一个整体。
  有位康复师前不久刚休过产假,家里一对双胞胎新生儿给他们的小家平添了生机与乐趣,但接踵而来的家务也让新妈妈焦头烂额。不管了,母亲虽只能做一次,但当下没有什么比救治灾区患者更重要。
  “需要我吗?”这是今年8月份才该上岗的康复护理员。刚刚走出首都体育学院康复系的应届毕业生刘兆虎刚得到医院要接受部分灾区患者的消息就给井爱平打了电话。“当然需要,来吧孩子!”康磊就没做回家的准备,“我还回家干嘛!”白天,他帮着康复师做筛查,晚上留守办公室应整理半天收集的材料,得赶紧给患者定出康复计划,又快,又准。
  中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卓春萍最近正在进行毕业轮答辩,忙得一塌糊涂。“我也来,没有整段儿时间,零散的也来。”他牺牲了吃饭休息,也许这不算什么,但一天看他几次出入医院大门,能不叫人感动吗?
  康复师张雪燕刚下夜班,但她走不了。高压氧治疗是目前还未确诊、未手术的病人不可缺少的前期治疗,“你接着盯。”井爱平不是不心疼她的康复师,但他们都知道,患者当先,谁也不能退。
  
  这几天,康复师们不断地和外科大夫沟通确认患者病情,不确诊的不康复;不断地和心理治疗师们一同与患者交流,不配合的不康复。“什么叫早期康复?”井爱平说,从一开始康复科就介入,一定满足他们的心愿。已经有不少灾区患者问井爱平:“什么时候能出院?什么时候能回家?”对于他们,家已经不在了,但家曾经在的地方,就是家。看到他们如此好的心态,康复师们更有干劲儿了。
  灾区患者的心态要远远好过康复师的预期。在盘查病房的过程中,看到的不是一张张愁云惨雾失望沮丧的脸,反而是对生活充满希望期盼快快康复出院的积极患者。一个清丽可人的姑娘还拿自己的伤势开起玩笑。“我对男朋友说‘别总打电话了,还找我干嘛,我已经不是完成的人了。’猜他怎么说,‘我也不是啊,我的阑尾早就没有了’”逗乐了同屋的病友,也逗乐了自己。这名女孩是位小学教师,左脚3个脚趾面临节肢。
  
  四川人:不气馁懂感恩
  
  中午时分,医院食堂二楼,空气中弥漫着川菜特有的香味,病员家属们有秩序地领取午饭:红烧鱼、红烧肥肠、清炒卷心菜、米饭、猪蹄冬瓜汤。与此同时,在食堂一楼,所有工作人员的午饭不过是蒜苔炒肉丝、洋葱炒肉片、馒头、西红柿鸡蛋汤。院方安排分层就餐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否则,原本就自认为“给国家添了麻烦”的家属们会更过意不去的。
  即便如此,淳朴的家属们还是心生不安。他们表示每天30元钱的伙食标准太高了,加上信任院方的医护水平,因此有家属为了替国家省下一个月1000元的伙食费而提出要走,申请交上去,没被批准;还有家属提出要在医院义务做工,毕竟他们多是勤劳一生的农民,护理亲人之余,闲下来反而浑身难受,不过院方出于爱护,也没有批准。
  在伤员家属们看来,为了让他们生活得舒心,医院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饮食非常可口,居住条件也不错,轮椅、拐杖也准备好了,为了便于他们和外界联络,还配发了长途电话卡。医护人员水平很高,态度也很亲切,还有众多志愿者替他们分忧解难。感激,是他们真挚的情怀。这次大地震,虽然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心和关注。虽然有的人家刚耗尽全部积蓄建了新房、置了家具就毁于一瞬,但是他们坚相信政府会为他们建设过渡房,扛过一段时间,他们就能重建家园,开始新的美好生活。
  午饭过后,记者随家属来到病区探访。在三人间病房里,洋溢着一种温馨的气息。每个房间都配有电视机,独立卫生间24小时供应热水。“六一”刚过,孩子们的床头堆满了玩具。病房内处处都很整洁,这种整洁透露出灾区人民的感恩之心和对生活不渝的希望。医护人员忙碌着,不断地进出观察、叮嘱,病房里依然有笑声,有的病人能一边喊痛,一边跟医护人员开玩笑。病友们相处得很融洽,共患难的经历让他们很自然地成了朋友。
  50岁的陈金贵就是这样一位乐呵呵的伤员,地震来临时,他在绵阳市安县,两条腿都被垮塌的房屋砸骨折了,随即被送往各地治疗,就再也没有见过德阳老家的亲人,因此他的身边也没有亲属陪护。知道妻子受伤、女儿被埋废墟后,他就不大打电话回家,他在逃避、在尽量拖延面对现实的那一刻,他用表面的坚强乐观掩藏着脆弱的内心。
  而另一位安静而忧郁的大叔也令人印象深刻。大叔今年53岁,名叫黄天辉,来自绵阳市三台县。地震的消息传来,正在福建做建筑工的他心急如焚,时刻担心着他在三台技校上学的儿子黄毅。得知15岁的黄毅在逃生中右腿腿骨骨折,既庆幸又心疼的黄天辉讨要了点工钱就赶紧回川,随着儿子辗转在各地治疗,根本来不及看一眼自家房子情况如何。可是,由于黄天辉长期在外打工养家,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又不会表达,造成孩子情感上对父亲很生疏。加上黄毅正处于青春期,每天的朝夕相对,父亲总是被叛逆的儿子气得冒火又不忍发泄。如何跨越这情感的鸿沟,爱子极深却不知所措的黄天辉的眼圈总是红了又红。记者试着和黄毅谈心,黄毅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对所有人都很友好,对父母却有一种潜意识的怨恨和隔膜,总侧身背对父亲并对记者“让爸爸抱抱你”的提议表示决不接受。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黄毅终于主动揽了父亲的肩膀,那一刻,父亲沧桑的面容上隐忍的激动让所有人动容。希望这场地震能让黄毅长大,希望灾难之后,黄家重建的不只是家园,还有一家人的骨肉亲情。
  走出病区,碰见11岁的林林(化名)被妈妈用轮椅推着在院里晒太阳,她的右小腿被截肢了,俊俏的小脸蛋没了生气,木木的眼神让人不敢正视。突然,她看到了一位相熟的志愿者姐姐,兴奋地喊:“老姐!”,志愿者姐姐赶紧跑过来和她聊天。可爱的孩子,身心遭受巨大的摧残,她依然能感受爱、表达爱!
  这爱,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之光!
  
  编辑/冯 岚 ffee@vip.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来了 伤员 北京 91名伤员,北京人等来了你们 91名伤员 北京人等来了你们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