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藏天下收藏网捡漏 [京城藏家,海外捡漏]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三下泰国,情动花觚      现在收藏界有个毛病,就是不论什么东西,总喜欢说故事。但凡有点心得的藏家,对这些故事都一听了之,是真是假还得打个问号。但没入门的人就专爱听故事,那也是一乐儿。
  2007年春天,罗先生从朋友那儿听说,泰国的一位老华侨藏有一件乾隆时期的粉彩花觚,其中的故事那叫一个百转回肠。一开始,罗先生还真没太信,忙了些日子以后,又听另一位朋友说起这位老华侨和他的粉彩花觚。正好赶上个去泰国的机会,罗先生就按照朋友说的线索,由泰国藏界的友人帮助找到了那位老华侨,打算亲耳听一听那段传奇故事――
  老华侨的祖上是做官的,解甲归田后一直做生意,经营得还很不错。这件粉彩花觚到了老华侨的手里,也已经有两三代人了。解放前,他随父往来于中国与泰国之间经商。那时国内战火纷飞,不仅生意不好做,连生活也成问题。于是老华侨全家一起迁到了泰国,行前所有的东西都打了包,只有这件花觚,不离他们父子左右,一直随身相伴。上世纪60年代,父亲去世,临终一再嘱咐,这东西是祖上留下来的,千万不可让它流传到外国去。如今,老华侨也老了,他本来有心把这花觚留给子孙。和子女们聊了几次,他发现,因为子女在美国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对于中国传统的东西无法理解其底蕴,常常表现出一种漫不经心的样子。老人对这件花觚能不能传下去感到很忧心。几经思量,他听说国内经济形势大好,社会稳定,民间又兴起了收藏热,老人就有心把这件古玩传给国内的收藏者。
  花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器器型之一。这件清代粉彩描金花觚,高52厘米,内壁清釉,器型优雅,器身上绘缠枝莲、如意、万寿、芭蕉纹。款为“大清乾隆年制”,为乾隆时期瓷器之精品。
  罗先生见到花觚后大喜过望,和老人攀谈了几个小时,从中国瓷器文化一直到收藏,谈得很是投机。罗见老人没有把自己当外人,就乘机表白,说自己希望能够收藏此物。老人沉吟了很长时间,并没有当场同意。签证的期限到了,罗只好先回国,再次托朋友向老人说合。罗终究放不下那件珍品,一个月后,他又去泰国,无奈仍无功而返。几个月后的一天,泰国的朋友打来电话,说老人要见他。罗心中大喜,马上赶去泰国,从老人手中接过了那件花觚。他永远难忘老人的神情,那比割肉还心疼的神态,喃喃地说:“还是让它回家吧。”
  
  老人自从把花觚传给了罗,从来没有忘记这件跟了他一辈子的古董,不久前,老人还专程回国看望花觚。
  
  加拿大得“古月轩”
  
  2005年,刘先生驾车在加拿大旅游胜地――英属哥伦比亚省的派多利亚岛旅游。由于爱好古玩,刘先生几年来在国外游学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到哪儿,都要逛一逛本地的古玩店。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中不乏收藏爱好者,赶上旅游旺季,古玩店的生意正火,要想淘到好东西,就看机会和运气了。
  一天,刘先生在一家环境雅致的小古玩店里碰上一对精美的彩绘小瓶。双耳,瓷釉晶莹,画面中艳丽的五彩菊花和山石之间,有两只小鸟在对语。瓶的背面有墨书题诗:“秀擢三秋轩,奇分五色葩”。配以胭脂水朱文印章,印文为“高致”“碧”和“露”。瓶底有“乾隆年制”四字蓝料款,款外有内细外粗蓝料方形框。刘先生爱好古瓷有年,对古瓷可谓见多识广。以前只听说过“古月轩”,遗憾自己手里并没有。刘先生把玩着眼前的这对小瓶,难道这就是“古月轩”?
  “古月轩”,清代珐琅彩器物的通称,其中以瓷胎为最珍贵。“古月轩”原是清代中后期某位收藏家的室名,以收藏珐琅彩器物闻名,所以后人即称珐琅彩器物为“古月轩”。
  关于“古月轩”有个故事,清末民初的大银行家沈吉甫,历时30余年,收藏了古瓷千余件,只因没有一件“古月轩”而倍感遗憾。1932年,有人抓住他这种心理,设局卖给了沈吉甫一件民国高仿品。沈吉甫回来后发现被骗,一怒之下将其摔得粉碎。于是就有了收藏界“八万元听一响”的掌故。
  店里的主人告诉刘先生,这对小瓶是前些天一位老人送来的寄售品,和小瓶一起来的还有一份1964年由香港九龙古玩家具杂架工商学会开具的英文鉴定证书。证书上有黑白照片一张,鉴定该瓶年代在100年以上。如果这个鉴定无误,从1964年上推100年,这对小瓶的制作年代当在“同光”之间。刘先生口袋里只有500美元现金和一张可透支2000美元的信用卡。店主人很诚实地告诉他说,委托人不懂中国瓷器,这东西是他过世的亲人留下的,因着急用钱,希望可以卖到1000加币(当时合人民币5000元)。刘先生听后心里这个高兴!二话没说就付钱了,生怕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得了一对清代的名瓷“古月轩”,这一整天都是好心情,为了庆祝这个意外收获,刘先生在海边码头的高级餐厅美美地吃了一顿。
  回国后,刘先生把这对小瓶的照片分别寄给了台北市故宫博物院和英国大卫德博物馆,自己也参考了一些专著。最后经多方证实,这对珐琅彩花鸟古月轩瓶,为民国初期一比一高仿品,亦为难得之物。
  
  去香港捡官窑杯
  
  金女士手里的这对“大明嘉靖年制”压手杯,是她从香港古玩市场上淘来的。2007年五一,金女士去香港旅游,在一家古玩店一眼就看上了它。当时只有一只杯子,她问店里的伙计多少钱。伙计说这东西价钱可高了,8万也不止。金说这东西我们潘家园那儿有的是。伙计说:“您可别这样说。我们这个可是老的,明代的。”金看了看,心里觉得差不多,款、釉、纹饰、手感都对得上,品相很好。只可惜是单只。伙计说还有一只,于是和店老板联系。老板是个精明人,来了不说价钱,只说这东西在香港的拍卖会上可以拍到200万。这套把戏可糊弄不了金,她说这次来香港旅游,就带了10万块钱。最后老板让到13万。金转身走了。
  回酒店越想越喜欢这对青花压手杯,金对这东西有八成把握,可还有两成吃不准。想到第二天晚上就要走了,天一亮她又到那家店去和老板商量,想以9万元拿下。老板还是坚持说这东西在香港拍卖会上能够拍多少钱。金说:“你不是没有送拍吗?这不还是你自己心里对这东西的真假也拿不准。真了,算是我捡了便宜;假了,算是我9万块钱交了学费。”最终成交后,老板对金说这东西是几年前花6万买来的,本来想多赚一点儿的。
  这对杯子上的图案是“海马献书”,杯子底部突出。“大明嘉靖年制”款为明代官窑瓷器款识之一,其落款的方式以青花楷书之外加上双圈最为多见,款字分为横排和竖排两种。现在所见的这对青花压手杯,为青花楷书外双圈竖排。
  金女士说这对杯子好就好在:一、它是明代官窑瓷器;二、品相完好,难得;三、是一对,更难得。这对青花杯造型奇巧,制作精致考究,纹饰大方。
  “压手杯”是永乐青花茶碗的另一种叫法,《留青日札》上说:“陶辨器足,永乐窑压手杯,滑底沙足。”这种杯子敞口折腰,沙足滑底,一般在底部有款。明代永乐年间的作品标有“大明永乐年制”或“永乐年制”款。
  洪武年间,明太祖下令景德镇窑场继续做皇家的御窑,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官窑”。洪武二年,一下子就建成御窑20座,专门用来制造御用器皿。光这还不够,官窑瓷器在选择上十分严格,“千里择一”,一千个里面才选中一个,能不是精品中的精品吗?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瓷器就已经闻名于天下。 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就开始微了,明朝一共活了267年。在这267年中,景德镇的瓷器获得了很大发展,其作品的质量皆上乘。
  明嘉靖年间官窑瓷器的烧造产量比较大,但是留下来的东西不是很多。这对青花压手杯,经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为真品。此杯五年前的价格,单只在两到三万之间,一对价格在六到八万之间。现在据古玩城的一位老店家说,这东西在市场上差不多要七八十万才能拿下。送拍升值空间当然比较大。
  编辑/王文娜wangwenna@yeah.net

相关热词搜索:捡漏 京城 海外 京城藏家,海外捡漏 京城藏家 从文化差异看海外捡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