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时间估计偏差理论述评] 工字钢理论重量表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人们总是倾向低估完成某一任务的时间。计划谬误理论认为,时间低估倾向的原因是人们估计时间时忽视过去完成类似任务的经验,过于关注理想的任务计划和任务情景,从而导致乐观的时间估计。但是基于该理论的一些提高时间估计精确性的策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这种不足,记忆偏差理论认为,人们利用的时间记忆带有偏差,从而导致偏差的时间估计。两个理论之间引起一些争论,但如果从解释水平理论的角度可以找到其相通之处。
  关键词:时间低估,计划谬误理论,记忆偏差理论,解释水平理论。
  分类号:B842
  
  1 引言
  
  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低估完成一件事情的时间。如学生经常低估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商人低估生产某种产品的时间,艺术家低估完成某件艺术品的时间等等。很多研究也证明了时间低估倾向的存在。Buehler等证明时间低估倾向的确存在,并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任务的最终期限、完成任务的动机等。Borts、Taylor、Koole等的研究也表明对完成任务的时间低估是普遍存在的,但如果操纵一些因素会降低或增大这种倾向。Buehler和Griffin发现个体差异对时间低估倾向影响很小,如特质乐观和拖延水平。Buehler等后来的研究还表明群体水平上也存在时间低估倾向,即群体成员协商估计完成某任务的时间时,也会出现乐观的估计偏差。总之,对完成任务的时间低估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该现象的产生机制,目前有两大主流理论:计划谬误理论和记忆偏差理论。
  
  2 计划谬误理论
  
  2.1 计划谬误的理论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工程、项目延期或经费超过预算的现象,Kahneman和Tversky最早把这一现象称为计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并提出对其解释的计划谬误理论。所谓的计划谬误理论,是指在估计过程中过于乐观不考虑过去经验,从而导致低估。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低估行为,但主要解释的现象是时间低估。Kahneman和Tversky认为,被试能用两类信息进行时间预测:个别信息和分布信息。个别信息只考虑手头上的任务和怎样完成任务,分布信息会考虑过去完成类似任务的经验。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估计完成一项任务的耗时时,总是过于关注完成当前任务的计划和任务发生的情景而忽视过去经验,但被试所形成的任务计划往往过于简略和理想化,很多细节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都未考虑到,从而产生乐观倾向,导致乐观的时间估计偏差,甚至在意识到过去类似经历时仍会发生低估行为。
  Buehler等首次对该理论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人们在估计完成任务的时间时,主要依赖未来事件发生的情景而不是过去经验。Newby-Clark等的研究发现,被试在进行时间估计时只关注乐观情景却忽视悲观情景,并且认为乐观情景更可信、更接近真实情景。
  计划谬误理论认为,计划谬误行为要具备两个特征,对要完成的一个任务来说,人们要具有有关该任务的分布信息和个别信息。对一些新异任务的时间估计并不属于计划谬误的范畴。Kahneman和Tversky经典的计划谬误理论认为,产生计划谬误的任务必须足够长,足够复杂,从而能允许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发生一些干扰事件,这就意味着计划谬误理论只适合解释复杂的长时任务。Thomas等的研究也发现,被试倾向低估完成长时任务的时间,尤其是当在估计完成一项长时任务的时间之前先完成了一项短时任务的情况下,低估倾向更明显,而短时任务很少被低估。经典的计划谬误理论还认为,如果人们只考虑任务的成功计划的个别信息时就会忽视一些低概率事件,进而低估时间。但如果考虑到分布信息,就会做出更准确的时间估计。因此,经典的计划谬误理论并不认为基于分布信息的时间估计是无偏差的,只是认为该种估计会更准确。所以,根据计划谬误理论,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时间估计的精确性。
  
  2.2 提高时间估计精确性的策略
  2.2.1 任务分解
  根据计划谬误理论,被试形成一个完成某一任务的情景时,可能只考虑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步骤,忽略了一些细节。例如,在预测油漆一个房间需要多长时间时,被试可能不考虑搬家具和清理衣柜的时间。Kruger和Evans的研究表明,让被试在估计完成一个任务需要多长时间之前先对该任务进行分解,这一实验操作能减小时间估计的乐观偏差,尤其是针对一些复杂的长时任务,效果更明显。但Braym的研究结果显示,任务分解并没有提高时间估计的精确性,被试依然有低估倾向。两项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实验任务不同所致,Kruger和Evans的实验任务都是日常生活事件,如约会准备、做菜等,这些任务都是被试熟悉的日常活动。而Braym的实验采用的是被试陌生的实验室任务,对于该种任务,被试是按照所给的指导程序完成,是否有任务分解的操作不会影响时间估计和实际完成时间。因此,并不能笼统地否定该策略的有效性。
  2.2.2 观察者估计和参与者估计
  根据计划谬误理论,观察者的时间估计成绩应好于参与者的时间估计成绩。与实验参与者相比,观察者不太可能形成一个某人完成某一任务的具体情景,更可能依赖一般人要花多长时间完成任务的信息来预测时间。因此,观察者的时间估计可能会更准确。关于二者的时间估计是否存在差异还有争议。Buehler和Newby-clark的实验结果表明存在差异,与参与者相比,观察者很少低估时。而Byram和Hinds的实验却发现二者之间没有差异,都倾向低估时间。这些实验结果的不同可能是由于实验方法的不同所致,前两人的实验中观察者是通过阅读参与者在完成前一个实验所记录的实验日记来估计时间,而后两人的实验要求观察者预测一般其他人完成某一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当做这样的估计时,观察者会参照自己的情况来预测别人需要的时间,因此会出现和参与者一样的估计误差。而在前两人的实验中,观察者做判断的基础是参与者所记录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并不反映参与者的真实想法,但却是观察者的决策依据,因此二者的时间估计有差异。
  2.2.3 回忆过去的经验
  计划谬误理论认为,引起人们低估完成事件时间的原因是忽视过去经验,那么让被试回忆过去经验是否就能提高时间估计的精确性?Buehler等要求被试在估计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多长时间时与过去的时间记忆联系起来,被试分成3组:(1)只估计完成任务的时间,(2)要求被试在估计时间时回忆过去完成类似任务花费的时间,(3)要求被试回忆过去完成类似任务花费的时间并把它作为参照来估计完成当前任务需要的时间。结果表明前两组的平均时间估计值之间没有差异,都出现低估,而第三组被试的低估倾向显著降低,在预期时间完成任务的比例也显著提高。这说明只有把过去的记忆与当前的任务联系起来,这种策略才能提高时间估计 的精确性。
  2.2.4 形成执行意图
  根据计划谬误理论,让被试想像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完成任务,以此形成执行意图,可能会提高时间估计的精确性。Taylor和Koole等采用此方法做的实验表明,形成执行意图的被试依然存在低估倾向。甚至在Koole等的实验中,较之控制组被试,他们估计完成任务的时间更少,但时间估计的乐观偏差(估计时间与实际完成时间之差)有所降低。Buehler等的研究也表明,被试形成的未来计划越详细,时间低估量越大。但执行意图又为何会降低时间估计的乐观偏差?Gollwitzer等认为,执行意图能让被试更按时的开始任务并且能提高被试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Tayrlor的实验也表明,形成执行意图组被试比控制组被试能更按时地开始和结束任务。可见执行意图似乎没有直接提高时间估计的精确性,只是影响了实际完成任务的时间。
  2.2.5 想像多个完成任务情景
  根据计划谬误理论,由于只形成一个任务情景时,乐观主义可能占优势,让被试在进行时间估计之前想像多个完成任务的可能情景应该会影响乐观主义倾向。Bryam的研究发现,想像多个情景的被试和控制组的时间估计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论和Newby-clark等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Newby-clark等的实验也表明被试根本不相信自己所想像的悲观任务情景,这可能是此策略不能提高时间估计精确性的原因。
  
  3 记忆偏差理论
  
  计划谬误理论虽然能解释很多实验结果,但是基于该理论的很多提高时间估计精确性的方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这种不足,Roy等提出记忆偏差理论(memory biases theory),认为人们在估计完成某个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时借助过去的时间记忆,但由于记忆本身有误差,导致不正确的时间估计,因此估计误差不是来自对过去正确记忆的忽视而是来自过去有偏差的记忆。一般来说,过去时间的记忆也只是对过去时间的估计。人们很少核对一个事件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只是大概估计完成一个任务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该估计比实际时间少,那么基于这个记忆的时间估计就会出现低估。Roy等随后对该理论验证性的研究表明,任务完成时间的事后估计与事前估计存有相似的偏差。
  很多研究都证明时间低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有实验表明也存在高估时间的倾向,尤其对一些较短的或新奇任务的估。Burt和Kemp的研究发现,不管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预期式时间估计还是之后的回溯式估计,被试都倾向高估完成短时任务的时间,他们认为这两种估计过程借助了任务种类知识,如某种活动通常需多长时间。Thomas等的研究表明,被试倾向高估完成30秒到4分钟任务的时间,这种高估倾向不受任务复杂性的影响但受任务经验的影响,估计一个短时任务的时间之前先完成一个长时任务,时间高估量会增大,如果在估计这个短时任务之前完成一个更短的任务,被试又倾向低估完成该任务的时间,这说明被试估计时间时参考过去经验,运用锚定调整启发策略,即参考前一个任务的时间并做相应的调整来估计完成第二个任务的时间。由此可见,记忆偏差理论不仅能解释低估倾向也能解释高估倾向。
  记忆偏差理论也提供了一个提高时间估计精确性的方法,即纠正时间记忆。Buehler等的实验表明,纠正时间记忆可以提高时间估计的精确性。被试在实验的练习阶段中3次完成任务后都给予时间反馈,让被试估计第四次完成任务的时间,结果被试的估计时间和完成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二者的相关系数是0.88,表明被试利用时间反馈估计时间。这说明给被试正确的时间信息能减少低估倾向,和记忆偏差理论的预期一致。
  
  4 两个理论之间的争论
  
  虽然两个理论从各自的假设出发都能解释时间低估现象,但因立论角度不同,解释范围也有差异,不可避免导致二者之间的争论,双方的争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4.1 时间估计过程中是否利用了时间记忆
  记忆偏差理论认为人们估计时间时参照时间记忆,而计划谬误理论认为人们可能有正确的时间记忆却没有利用该记忆。采用出声思考方法的实验结果表明,当要求被试报告时间估计时的思考内容时,大多数被试都只提到将来的计划,很少提到时间记忆,这表明他们只用个别信息而不是分布信息。
  然而,支持记忆偏差的心理学家对采用出声思考方法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提出质。首先,验证态度稳定性的实验表明,人们往往对自己为什么做某个决定并没有明确认识,也不能正确描述其决策过程。其次,人们可能认为过去的时间记忆是理所当然的根本没有必要提及。例如,被试很少提到任务的最终期限,尽管最后的估计时间和最终期限高度相关。同样,Buehler等的研究发现,当被试在时间估计之前做有反馈的练习时,也只有一半的被试提到练习的时间记忆,但其估计时间和练习时间高度相关。支持时间估计是基于时间记忆的另一证据是,尽管被试会低估完成任务的时间,但他们并不是盲目的乐观。Buehler和Burt等的研究发现,被试的估计时间和实际时间高度相关,尽管有一些系统的低估,但还是能相当准确地估计完成给定任务的时间。对此,计划谬误理论认为,尽管被试忽视分布信息,但他们制定任务计划时难免不受其性格特点、动机水平、社会和物理环境的影响,因此,计划和记忆之间不可能完全没有联系。这一解释不能让记忆偏差理论的支持者信服,他们认为不借助时间记忆,只凭借个别信息的时间估计应该没有实际的预测力,但事实并非如此。
  
  4.2 新异或短时任务的时间是否更可能被高估
  很多采用新异或短时任务的实验表明,在估计完成这些任务的时间时更容易出现高估现象。尽管计划谬误能成功解释人们高估完成熟练任务时间的现象,即个体对自己越熟练的任务越有自信,从而更容易产生乐观倾向。但对新异或短时任务被高估的现象却无能为力,而记忆偏差理论却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可见较之计划谬误理论,记忆偏差理论的解释范围更大。
  
  4.3 时间记忆是否正确
  记忆偏差理论认为时间记忆存在偏差,因为它是人们基于过去经历的一种估计。对此,计划谬误理论没有明确说明时间记忆的正确与否,只是认为人们忽视了分布信息,如果考虑到此,时间估计就会更准确。这是两个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记忆偏差理论认为,只有纠正时间记忆才能提高时间估计,而计划谬误理论认为,让被试考虑分布信息就能改善其时间估计成绩。一些研究表明只增加记忆的显著性对时间估计的影响并不大,但让被试参照过去记忆或对其进行纠正确实对时间估计有影响,两者都有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这又加剧二者之间的争论。
  
  4.4 影响时间记忆的变量是否影响时间估计
  根据记忆偏差理论,时间记忆和时间估计是相 联系的,那么影响时间记忆的变量也会同样影响时间估计。相反,如果认为人们忽视时间记忆,就没有理由推测时间记忆和时间估计受到相同变量的影响。虽然记忆偏差理论证明一些影响时间记忆的变量也同样会影响时间估计。但支持计划谬误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这并不能证明有偏差的时间记忆是时间低估的原因,如果要做因果性的推断,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验证。
  
  5 两个理论的共存性
  
  “科学之所以进步是因为所有观点还不和谐。”理论争论不可避免,尤其是心理学理论。心理现象复杂多变,需要多种理论从多角度解释,因此不能因为有局限就彻底排斥某一理论。计划谬误理论虽不能有效解释高估倾向,但它能合理地解释快速完成任务的动机会增加低估倾向,即动机使被试更注重未来任务的成功计划,从而增加乐观倾向:而记忆偏差理论认为完成当前任务的动机影响了过去时间记忆的解释有些牵强。再者,计划谬误理论对过去时间记忆的正确性没有做出绝对判断,只是认为利用分布信息的时间估计会更准确。因此,两个理论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从解释水平理论的角度思考,可以看到其相通之处。
  Trop和Liberman提出解释时间透视现象的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该理论认为较之距现在较近的事件,人们用更抽象的心理模型或更高水平的表征来表征距现在较远的事件。高水平的表征是相对简单的、去情景化的表征,它抽取可利用信息的关键部分,是事件的一般的、高级的、本质属性的表征。低水平的表征是具体的、次级的、情景化的、非主要属性的表征。具体说来,对同一件事情,如果假定它很久以后才会发生,人们对其表征就会越抽象,只包含该事件的一些重要信息,如果假设该事件很快就会发生,对其表征就会越具体,包括很多细节信息。
  从解释水平理论出发,似乎能看到计划谬误和记忆偏差两个理论的相通之处。计划谬误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忽视时间记忆,过于乐观从而导致时间低估,但并没有指出乐观的根本原因。从解释水平理论的角度,可以认为乐观的根本原因是对未来事件的表征属高水平表征,不包括细节部分和干扰因素,进而导致形成的任务计划和任务情景过于理想化。Liberman等的研究表明,对同一件事情,预期它在遥远的未来发生要比预期它在近期发生的决策更简单。计划谬误理论的核心是人们存在乐观主义倾向,Eyal和Herzod等的研究都发现,对于预期发生在较远未来的事件的表征信息中包含更多积极的、支持性的信息,对于预期发生在较近未来的事件的表征中则包含更多消极的、阻碍性的信息。Nussbaum等也发现,人们对较远未来的事件的预测要比对较近未来的事件的预测更自信,而且随着事件发生时间的临近,事件的表征越来越具体,这种自信下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推测,计划谬误理论所假设的乐观倾向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表征特征决定。
  记忆偏差理论认为人们估计时间时所利用的时间记忆不准确,从而导致偏差的时间估计。该理论对时间记忆存在偏差未做出具体解释,只是认为过去的时间记忆也是基于过去事件记忆的一种时间估计。对该估计产生误差的原因,解释水平理论也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解释水平理论不仅能解释将来事件,也能解释过去事件。人们对距现在越远的过去事件的表征也越抽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能回忆有关该事件的一些重要信息,一些细节逐渐淡化。Pedri等的研究发现,相对其他记忆,时间线索记忆消退得更快。Gilovich和Medvec的研究表明,遥远过去的记忆比新近的记忆更抽象,包含更少细节信息。Pedersen等的研究发现,对事件的语言描述可以影响对事件的时间记忆。Sanna等的研究表明,回溯式的事件时间估计也存在计划谬误现象。因此,可以推测对过去事件的表征可能是过去时间记忆产生误差的原因。由此可见,计划谬误理论和记忆偏差理论所指出的低估原因从根本意义上说可能是相同的,即都由事件的表征水平所致。
  
  6 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计划谬误理论得到很多实验结果的支持,也能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但由于根据该理论的一些提高时间估计精确性的策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又把新异或短时任务排斥在该理论的解释范围之外,再加上理论假设中存在一些模糊的界定,因此遭到诸多批评。记忆偏差理论的提出弥补了计划谬误理论的不足,与计划谬误理论相比,该理论更简洁,能解释更多的心理现象,但对该理论的研究目前还非常少。由此可见,不管是针对各个理论本身还是对两个理论有共同理论基础的推测,都有待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最后,还应该看到不管是记忆偏差理论还是计划谬误理论,都只是从各自的角度解释时间低估倾向。但心理和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低估完成任务的时间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自己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完成类似任务需要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或时间低估完全是一种回归现象,超过某一时距的任务会被低估而短于这一时距的任务又可能会被高估;或因为短时任务的时间单位含的信息量多,而长时任务的时间单位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少,从而会导致前者被高估,后者被低估;或者人们在估计长时任务和短时任务的时间时采用的时间单位不同,前者的单位小如秒,后者的单位大,如分、时、天等,这也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估计偏差。总之,人们的时间估计行为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验证时间低估倾向的产生机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述评 偏差 估计 事件时间估计偏差理论述评 时间估计方法学的困境 事故预测方法研究述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