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在街上呼喊|在街上英语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经常遇到有朋友问我该看什么书、该关注怎样的知识、该怎样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识。也许这些朋友感到周围及平时实在也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书可读,也没有多少有智慧人可请教。我的私塾导师龚祥瑞教授早年曾留学英伦,而在晚年常下乡访问普通民众而尤其对于老百姓眼里怎么看处理事情的规矩感兴趣,他曾说:“我所治的学,其深度也不过一个剃头匠。而那些普通的百姓有很多我没有的见识。”我从事民意研究及普通消费者访问多年,从那些民众身上的确可以挖掘、提炼、总结出许多我们这些自诩为精英的人所没有的对于日常生活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见识和洞察。
  
  黑格尔在《思想现象学》中曾说:“通常众所周知的事情正因为众所周知而不为人所知。”我们所谓的社会知识平常随意而自然地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所以我们常常不是非常的在意,而且极少地追究它们的所以。生活,在我们极大部分人中表现为一种习惯和近乎麻木的随从与放任――我们习惯地认为自己的饮食比异乡的好吃、我们下意识地猜忌别人的眼神但往往并不审查这其中可能有的偏误、我们讨价还价但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出其中可供别人借鉴的谈判规则、我们用从上代学习到的方法去管教孩子但很少和孩子交流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如果我们比别人多追究一下为什么要这样,那么习惯就变成了学问,这大概就是知之识之的知识分子与不知不识的非知识分子的区别。
  但一般的观察还不足以真正使我们的有系统的思想、观察转换成书面的记述是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能变成一篇1000字的记叙文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某种难度:某些地方似乎与另一些地方比不够详细、一些说法似乎缺乏依据、另一些说法似乎与整体记述不太吻合。学会书面记述会反过来改变我们观察的细致性和多角度性,并最终提升我们思考的系统性。因此,写博客是一件很知识分子的事情,而长期与经常的写博可以极大地改变思维能力――至少不少人觉得自己需要很好地为自己每天的博客寻找与留意内容,而这正是知识的新开端。
  我写现在这篇文字的时候是正站在中俄边境的通关车上等待过关。关口人流涌动加上大包小包的携货者,我在人流中阅读《种族主义源流》一书,而上面黑格尔的那句话正是从这本书中转引到的。在这车厢里的三教九流的喧闹中写这篇文章,听到大家唠叨各自世界中的事情,别有一种意义。同行的几个浙江小款爷一路上讲着到俄罗斯赌钱的事情,谈论着南北方人行为的差别,而哈尔滨来的导游就不时地插话肯定或者否定――这一列火车就像一本书或者杂志,有很多有趣的面孔,也有不少值得思索的话题。至少当人们把自己生活里的东西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世界将因此而把各人连接在一起――知识分子的任务是可以把这种借助书面与口头的沟通扩展到更远,为更多人知道与明白。
  旧日的冰心、赵树理,今日的韩寒、春树,他们/她们应展现的无非是各自时代的一些寻常画面,而恰是那些普通人也会经历和体会的场景可以因此使他们/她们获得观众与读者。大家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场景中,只有知识分子才试图描述、说明与解读这些场景,而一般民众则只是被知所识,恍如自己没有生活在这些场景中一样。当然也有不少“知识分子”整天在描绘一己的内心,缺少对于寻常世界的关照,从而显得无聊与无病呻吟。
  《圣经》中指出的在呼喊着的“街上的智慧”,表明了社会知识的无处不在,但我们也要谨防把自身的习惯优越化。过去欧洲人把自己与亚洲人、非洲人对比,感受到自己“杰出、美丽、纯洁与优秀”,所以当我们扩大我们的活动半径与见识范围,从“一条街”转变为“多条街”的经验时,尤其要设身处地去省思与体会“其他街”上的人们的感受,那么我们就可以免于简单的沦为“自我中心论者”、“文化优越者”甚至“种族主义者”――上海人不见得比周围的“乡下人”文明,但北京人也不见得比上海人优秀,中国人也未见得不如德国人,美国人也不见得比中国人丑陋。每个地方的人事中均有出类拔萃的,但也有为人可耻者。留心观察自己周遭事物,这些见识便会促动我们改变很多方面的思维与行动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呼喊 智慧 在街上 智慧在街上呼喊 智慧商街云系统加盟 智慧商街安全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