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需要激情 今天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没有人否认,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政治越来越清明,经济越来越发展,社会越来越进步,人民越来越幸福。   也没有人否认,今天的中国还存在很多忧患隐患,明的暗的,国内的国际的,都很危险。
  更没有人否认,今天的中国在太平盛世的环境中,国人仿佛总感觉缺少了一种东西,这种东西让国人的头脑有点混沌,让国人的心灵有点空虚,让国人的身心有点懒洋洋。
  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是一个人永远年轻的精气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前进的澎湃激情!
  我们的激情哪里去了?象征着这种激情的“愤青”“愤中”“愤老”们哪里去了?
  今天的中国正在更好更快地发展。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激情。今天的中国需要激情!
  
  今天,“愤青”已经失踪
  
  中国历来是有“愤青”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那些最有特点最有看点最有亮点的历史都是由“愤青”写成的。从最郁闷的“愤青”屈原到最狂傲的“愤青”李白,从“揭竿而起”的“愤青”陈胜吴广到立志打造“天朝”的“愤青”洪秀全,从国民革命到新民主义革命,从五四运动到四五运动,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从“闯关东”到“闯广东”,从伟人“愤青”孙中山与毛泽东到平民“愤青”五四青年与打工仔……这一幕幕激荡人心的历史,无不是一代代“愤青”用理想用热血用激情写就!
  可是今天,我们却发现,这样的“愤青”已经没有了踪影。今天的青年到底在做些什么?他们难道没有了热血与激情?他们难道过得连一点“愤怒”的情绪也没有了?
  是的,今天,大多数青年已经被生活的重担压“垮”了,他们没有工夫“愤怒”。市场经济社会,似乎一切与金钱有关,这些草根式的青年,没有家庭背景,为了读大学,已经把全家都拖穷了拖累了,毕业后全靠自己打拼,为了就业、买房、结婚、养家等等人生大事而奔波忙碌得焦头烂额。有个大学毕业生在武汉工作了4年,积蓄了10万元,可连买房的首付都付不起,在上海、北京、广州,可能这点钱只能够买一个小卫生间。买不起房子,怎么结婚?于是与女朋友一起向双方家里“借钱”,又凑了10多万,在市郊买了个房,付了首付,每月月供3000多元,办婚礼又要花很多钱,生养孩子还要花更多的钱,背上房子、孩子、赡养父母等重任,生活秩序完全被颠倒了,这位曾经踌躇满志的青年被生活驯服了,他说:“人活着真是累啊,整日这样,哪还谈得上什么生活质量,忧家还忧不过来,更别侈谈去忧国忧民了。”这个年轻人的生活景况,就是当今大多数中国草根青年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和缩影。你跟他们说理想信念、爱国热情、民族复兴、公民社会,他会说大哥你别逗了,都啥年代了啥现实了,还跟我说那个,一个字:假;两个字:很假;三个字:非常假!没有办法,他们已经疲惫不堪,已经连脾气都发不起来了,已经不想做“愤青”也没有资格做“愤青”了。于是,“愤青”失去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的,今天,那些曾经的“愤青”也“软”了。那个为抗议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愤而在靖国神社门前石大底座上用油漆喷写了“该死”两字而被日本当局判刑的热血留学生冯锦华,现在已经回到国内,为了生计一天到晚在“瞎忙”了,他是内地保钓的总发起人和联络人,他还会有“保钓壮举”吗?那个驻日工作的爱国青年工程师薛义,面对自称是“日本人”的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李登辉,毫不犹豫地就把两个装有果汁的塑料瓶砸了过去。这砸向“台独”和“汉奸”的“惊人一掷”,让薛义名播华夏,让国人热血沸腾。可薛义现在在哪里呢?我们几乎已经查不到他的任何信息。本来,冯锦华和薛义的“愤青”行为虽然有点过激,但伸张的是正义正气,让全球华人解气解恨,赢得的是一片掌声和赞叹。然而,即便是如此精彩的英雄壮举,也被国内某些“精英”和媒体丑化为玷污“愤青”的“事件”,更别说一些所谓的“专家”对《中国可以说不》和《中国不高兴》那帮“愤青”作者的讥讽和指责了,这些“愤青”作者,这些表现“愤青”思想的书,仅仅是张扬了一下中国人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信心,就被一些所谓的“专家”将这些“愤青”作者扣上“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帽子,就把这些斗志昂扬的书贬成“刻意制造出来的粗糙之作”。于是,曾经的“愤青”不再“愤”了。
  是的,今天,有点“愤青”品格的青年都“躲”到网络上发泄情绪去了。一部《蜗居》,像极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剧,年轻人的苦和泪,苍白的现实和心灵,直入年轻人的心底。急剧变化的社会,看不清未来的打拼,许多年轻人压抑地生活着,他们那看不见的心灵苦痛是常人无法体味的,在现实的国情下,他们不能随便去游行示威,不能随意去公开宣扬,他们的心声和压力只能“隐身”网络加以释放,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不满”和“愤怒”表达出来。即使如此,他们还被一些现实生活中有话语权的人诬为又臭又硬的“粪青”,被一些无良的权贵穷追猛打甚至揪出来投进大牢。于是,这些有点“愤青”嫌疑的网民只好学会“打酱油”,学会说“我是过路的”,学会相互间的善意提醒:“×××,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于是,网上的“愤青”也失去了棱角,没有了多少“愤青”的味道。
  今天的年轻人之于“愤青”,有的“垮”了,有的“软”了,有的“躲”了,于是,“愤青”已经失踪了。“愤青”已无,激情安有?
  13亿国人,四五亿青年,今天居然找不出几个像样的“愤青”来,这真的有点让人不可思议,这也无疑是一社会悲哀!
  
  今天,“愤老”偶尔发飙
  
  今天,“愤青”失踪了,没了;“愤中”从来就没形成过气候,他们小心翼翼地守着自己那点小小的“成功”,沦为了“沉默的大多数”。于是,今天的社会便少了“路见不平”的“一声吼”,少了逆耳的“忠言”和“诤言”。本来,如英国作家罗素所描绘的那样,“老人应该是入海处的河流,恬淡、飘逸、磨灭尖锐,自然也就不必对周遭的邪恶和自下而上的困境太在意”。可今天的中国,“愤青”“愤中”已经失踪,这个社会的“愤怒”总要有人来宣泄来表达。于是,“愤老”们出场了,发飙了;于是,人们有了感叹:姜还是老的辣,“愤”还是“老”牌硬!
  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从寒门学子贵为教育高官,深知贫困家庭子女读书成才的不易,于是一生都在真心真意为他们排忧解难,可有好多好事情明知很好办却总是办不好,他心里的那个郁闷呀憋得真是难受。临近退休时,在教育部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再也忍不住了,他发飙了。他抛开“不点名批评”的官场“潜规则”,直接点名批评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落实不好的8个省市区的政府、银行和高校,甚至言辞激烈地当场痛斥他们:“有的省领导搞一个大项目,几十亿都出去了,遇到困难学生,这个那个理由就出来了。我们一天到晚喊,他就不动,是不是他省里这么困难呢?我看不是这个问题!”“张保庆发飙”似平地一声惊雷。此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落实起来顺畅多了。不过,张保庆“发飙”后那一句“反正我要退休了”的话,还是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
  如果说,“教育愤老”张保庆的一句“反正我要退休了”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的话;那么,“体坛愤老”袁伟民的一句“总之,我不欠谁的”,同样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淡出公众视线5年以后,忽然毫无预料地以一本《袁伟民与体坛风云》再现了他的“硬汉”形象。袁伟民以莫大的胆识披露了不少从未公开过的体坛内幕与真相,毫不遮掩,直抒胸臆,尤其是对有“中国申奥之父”之称的何振梁在申奥期间“有些行为与北京申奥的总方针相悖”的描述,犹如石破天惊,引来一片哗然,也引来一片赞叹。最后何振梁终于坐不住了,怒曰:“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袁伟民的“发飙”,让我们想起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那句依然振聋发聩的名言:“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不管“袁何之争”的核心是什么,但袁伟民从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以“不欠谁的”的态度“愤”而“讲真话”的勇气,无法不让人钦佩!
  还有两位“愤老”代表人物,我们也不能不为他们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一位是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一位是原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如果说,周瑞金是中国改革忠诚守望者的话,那么,龙永图则是中国开放的坚定推动者。在中国改革停滞不前的1990年代初,周瑞金等以“皇甫平”的笔名发表系列评论,为改革的向前推进摇旗呐喊,从而坚定了国人坚持改革不动摇的决心;当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周瑞金这一次以真名实姓再次秉笔直书,大胆提出了自己对改革现状的忧思,建议党和政府以壮士断臂的勇气与“特殊利益集团”作“切割”,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我国改革发展不走“邪路”的“新思路”。而龙永图这位“开放先生”,则在被许多人误解、曲解甚至屡屡骂作“卖国贼”的逆境中,仍然声嘶力竭地为中国的开放辩护,仍然不遗余力地为扩大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打开一扇一扇的门,从而坚定了国人坚持开放不回头的信心。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复兴的不二选择。周瑞金和龙永图两位“愤老”,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合力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发飙”,正好打在了困扰中国改革开放无法发力的两只“恶魔”的七寸上,其赤心赤忱,天地可鉴!
  还有王蒙、何祚庥、钟南山、邵道生、朱清时、罗援等等“愤老”,也不时“发飙”,蔚成了今日中国之“愤老现象”,其风头远远盖过“愤青”。
  有人问,今天的“愤老”为什么这样红?我们说,这些“愤老”其实就是“愤青”。因为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爱得真切爱得深沉,所以他们身上永远富有青春与热血、活力与激情。只是,他们与“愤青”相比,看过了更多的潮起潮落,经过了更多的世事沧桑,尝过了更多的人间冷暖,他们有了更多“愤怒”的资格和渠道,更多“愤怒”的艺术和技巧,因而他们的“愤怒”也有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向今天的“愤老”致敬!
  
  今天,中国呼唤激情
  
  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的帖子和另一个网友的回帖,觉得很有意思。
  发帖的网友叫“sizt=4”,帖文名叫《含笑劝告网上愤青愤老们少上些网多做实事》。全帖如下:
  据权威人士分析,国内的愤青和愤老们的愤怒主要缘于自身的经济地位比别人低下,言论当然也没有分量,在家里和社会上处于被别人瞧不起的弱势状态中。
  很诧异这些人既然有时间在网上扯闲,为古人担忧,为国家的大事操心,为外国的事情伤神,为什么不能做些实际的事情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境遇,哪怕单单是为了父母、配偶和子女的幸福及自己的尊严呢?
  中国有无数的机会可以让人上进,赚钱,发达,成功。如果你的确没有什么才能,至少能勤劳致富吧?再不济做个好工人好农民好门卫好清洁工,国家和社会迟早也会给你应有报答和荣誉吧?
  于是,我含笑劝告各位不要花宝贵时间用在网上慷慨激昂了。这都是虚的假的无用的虚功。回到现实社会,踏踏实实地做生意,上班,考试,上进,孝敬父母,多陪陪配偶,多亲亲孩子,这才是实用功。
  回帖的网友叫“中华情”,帖名《我就是个愤青,呵呵!》。全帖如次:
  遗憾的是,你那个“权威分析”有点不准哦!在本人上班的时候,工资绝对比现在当红的公务员的正常工资(灰色收入不敢比)高,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一些公务员的3倍以上;领导的人数嘛,也不会比一些机关混了十几二十年才混个“长”的同志们管的人少。哈哈,不好意思啦!
  现在,我不想上那个班了,但合法的收入也不比一些人少。在家嘛,绝对NO.1,可不是在外面大吹大擂回家跪搓衣板的那类哦。
  没办法,我就是喜欢“在网上扯闲,为古人担忧,为国家的大事操心,为外国的事情伤神”。“位卑末敢忘忧国”嘛,况且我并不“位卑”,“忧”且更甚!“勿谈国事”好像是上个世纪某个年代的禁条了吧?
  班我是不想上了;学习嘛,从没间断;考试?还到不了用张PASS混饭吃的地步;孝敬父母,亲近孩子,那是应该做的;余下的爱好,就是当当“愤青”了,呵呵!
  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包括你我,只是“愤青”更执著。在他们很多人“愤”的时候,我们有些“公仆”可能还在公款吃喝、公费娱乐,或者在权钱交易、权色交换……比起那些人来,“愤青”的单纯与执著更令人肃然起敬,而不是你所流露出来的“同情”。
  一个网友对我说,到他60岁时,他接着做一名愤老。我同意,从心底同意――因为这也是我的愿望。
  朋友,你“含笑”相劝,是想让大家“热爱生命,远离网络”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可不是搞和谐社会的玩法啊!
  细读这两个网帖,总感觉心里有种怪怪的味道。“含笑”帖似乎说得也不错,“愤青”帖仿佛反驳得也在理,但就是感到这中间缺了点东西。什么东西呢?反复琢磨,原来就是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的“热血和激情”。
  是啊,正如这两个网帖所反映出来的那样,今天的中国,不愿做“愤青”的都在做着赚钱的“实事”,赚了点钱又怕社会生变,于是便百般呵护着希望安安全全地传到下一代以至下下代,于是便“含笑”苦劝那些他们认为的“愤青”别“闲”着没事“乱说乱动”,以免给这个社会制造“麻烦”;而那些铁心要做“愤青”以至“愤老”的人,无论贫穷或富贵,又只能“躲”到网上去过过“愤怒”的干瘾,确实也有点“扯闲”的嫌疑。这样的社会现实,这样的世风人心,能产生出很多真正意义上的“愤青”“愤中”“愤老”吗?这样的“愤青”“愤中”“愤老”身上又能迸发出多少热血和激情呢?
  可是,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没有许许多多从“愤青”到“愤老”的伟大的“愤民”和他们身上燃烧的激情,这场伟大的变革是难以进行的。而今天,我们缺少的,就是这样伟大的“愤民”和他们的伟大激情。
  中国要走向全面现代化,中华民族要走向伟大复兴,就要有新的突破新的突围新的突进,就要有更多伟大的“愤民”勇敢地站上历史的潮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奋不顾身地勇做时代的“急先锋”、“排头兵”、“领头羊”,从而激励全国人民尽情迸发爱国激情、改革激情、创业激情、奋斗激情、创造激情……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有改革发展的原动力,我们的民族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我们的社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的人民才能过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来吧,这是一个需要和能够产生传大“愤民”和伟大激情的时代!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激情 今天的中国需要激情 爱国需要激情 生活中更需要激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