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用户行为调查研究_消费者购买行为特征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本栏目由3M公司协办。3M公司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唯一一家提供完整的图书馆资料借还流通、信息处理及图书馆馆藏文献安全保障系列产品的公司。3M在图书馆资料流通管理技术的前沿辛苦耕耘了近40年,在全世界拥有5万多个图书馆用户。
  
  〔摘要〕从对中国科学院博硕士研究生调查的263份有效问卷中,获得如下结论:①手机对中国学生的沟通行为有很大影响,手机是Web2.0一个重要的平台;②在没有亲自或者由单位购买的情况下,55%的学生会选择其他方式获得桌面软件,这表示免费软件受到欢迎;③作为与他人沟通的有效工具,91.3%的学生使用即时通讯;④ 75%的学生使用P2P,大部分用于娱乐;⑤ 51.1%的学生拥有博客,分享感觉是最重要的功能;⑥学生希望RSS能够帮助他们学习,例如提供更多的学术信息;⑦学生们并不是真正的了解社会书签是什么,但愿意尝试使用。对图书馆员和网络伺服站上的系统资源管理员而言,这份调查对了解用户们的想法与需求很有帮助。
  〔关键词〕第二代网络 社会软件 用户行为 即时通讯 P2P 博客 丰富站点摘要 社会书签
  〔分类号〕G250.76
  A Survey of Web 2.0 User’s Behaviors
  ―― Tak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tudents’ Using Social Software as an Example
  GuLiping
   Libra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0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Abstract〕 Based on 263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400 postgraduate and PhD student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results: ①mobile telephone has a large effect to Chinese students?communic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in Web2.0; ②without buying by themselves or institution, 55% students chose the other ways to get desktop software, it means free software is more popular; ③as a useful tool of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91.3% students use IM; ④75% students use P2P and most for entertainment; ⑤51.5% students have blogs andsharing fee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⑥students wish RSS to help their studies, such as giving more academic information; ⑦ student doesn?,really understand what SB is, but they would try to use it.For librarians and webmasters, this survey is very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 what users want and need .
  〔Keywords〕Web2.0social softwareuser behaviorinstant message (IM)peer to peer(P2P)blogRSSsocial bookmarks(SB)
  
  1研究背景与问题
  
  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国际公司之间的脑力激荡产生了Web2.0这个概念。 根据Web2.0概念提出者 Tim O’Reilly的说法[1],Web2.0的意义在于态度而非技术; 网络只是一个平台,提供众多人的参与和共享,其重点在于用户的社会关系网络效应。
  没有明确定义的Web2.0是一个概念,其定义随着网络环境而变化。 在2006年4月奥芮刚图书馆协会的会前会上,Anne-Marie和Rachel Bridgewater[2]对Web2.0和Social Software涉及到的术语,进行了归纳、整理与解说。
  在一系列对Web2.0的讨论之后Thomas Steve[3]对Web2.0涉及到的方面,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图示(见图1)。
  
  根据他的解释,Web2.0可以从技术结构(Architectural)、社会性和商业性等角度来理解。 本研究主要是从Web2.0的社会性角度,对相关的社会软件使用行为进行调查。
  Web2.0的社会性,特别表现在社会软件的使用行为中,Toddy Bryant[4]提出了社会软件在学院中的应用发展。 他以所处的迪克森学院为例,说明了社会软件对于E-Learning和E-Research的帮助。在社会软件对于学术活动的影响逐步加大以及当前Web2.0的概念十分清晰的前提下,笔者兴起了研究兴趣并提出了实证调查的问题: ① 对Social Software的现况调查: 使用那些社会软件?② 对Web User’s Behavior的分析,对IM、
  P2P、Blog、RSS、SB的认知如何?③Web2.0的趋势: 继续使用或者接触的可能性?
  
  2文献探讨
  
  2.1Web 2.0 与用户行为
  Ian Davis 认为[5]Web1.0将人们捕捉给信息,而Web2.0则是将信息捕捉给人们。Luke Tredinnick认为[6]Web2.0不是一项技术创新,而是对于信息与知识的了解以及用户在信息环境中的角色有了不同的认识。Pual Miller 认为[7]Web2.0包含了长尾理论等几项原则。
  从商业的观点,Win Treese认为[8]: Web 2.0仍然脱离不了争取用户来发展广告的方式。从技术的角度,David E Millard和Martin Ross[9]比较了Flicker、MediaWiki等系统功能后,认为新一代的网络应用服务包含了个性化等九个特点。从用户经验的角度,Deitering和Bridgewater认为[10]博客与Wiki已经成为社会软件的主流,用户发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在不同的地方,信息透过全新的方式被分享与储存。Eugene Barsky认为[11]Web2.0的特征有: 开放交流、去中心化、自由分享、重复使用网络资源等,这是一种网络用户经验的社会现象。从信息服务和数字图书馆的角度,Steve Thomas 认为[3]在网络平台,用户参与以及轻便模式(Lightweight Application model)的前提下,无论是团体学习室、行动电话、或者新形态的信息服务如Tagging、RSS feeds等,图书馆都应该吸取Amazon、Google Search、Blogger、Flicker、del. icio. us、Wiki等经营经验,建立更广泛的信息交流空间。Jack提出了[12]基于Web2.0环境下的Library2.0,认为第二代数字图书馆应该包含4个特性: ①以用户为中心; ②提供多媒体经验; ③ 充裕的社会性质/沟通功能; ④共同创造/社群服务。 而所谓的Web2.0环境就是包括了: 即时通讯、多媒体汇流、Blogs、Wikis、社会网络、Tagging、RSS Feeds和Mashups等技术和服务方式。
  2.2Social Software与用户行为
  Stowe Boyd 指出[13]: 社会软件的特点在于: ①人们或者团体间的相互对话; ②支持社会反馈; ③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渠道 ;④低价格的社会软件可以促使数以百万的人们相互联系,而这是它所以成功的地方。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Michael Baechle认为[14]Web2.0的意义在于将网络这种数据工具转换成为传播工具。Torsten Liebig的论文[15]以社会软件加大人际沟通在电脑世界的影响为观点,主张信息检索过程会发生更多曲折过程。Scott Counts等[16]讨论了社会软件在手机应用中所需要的技术,如硬体设备和传播协议、 人们会面和社会化过程的变迁、 区域概念的瓦解和文化加速交流的冲击等。从社会功能的角度,Melissa等人[17]以及 Geoff Harder[18]讨论了社会软件,如Blog、RSS、Wiki、Social Bookmarking应用于图书馆的可能性。Kamel Boulous与Wheeler Steve认为[19]与传统的信息检索相比,Web2.0的技术使得管理和复合线上信息与知识更加丰富。从教育的角度,Jon Dron认为[20]社会软件如Blog、Wikis、Tagging和collaborative filters可以应用于E-learning中,形成一种自我组织的动态学习过程。Marco Kalz 认为[21]: 人类开发社会软件使得相互沟通变得更加简单,能够更有效的组成网络社群。
  2.3网络用户行为调查研究
  中国互联网协会在2006年出版《中国Web2.0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23]中,对中国网民和以Web2.0为网站经营策略的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Gabriela Avram以访谈进行调查《知识管理与社会软件的十字路口》[22],从知识管理过程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软件如何支持知识管理的工作。以Web2.0或者社会软件为名的文章,散见于各类期刊,相比之下,关于网络用户行为的实证调查研究目前还处于萌发阶段,估计未来将有更多相关研究。
  
  3研究设计
  
  3.1研究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研究过程参考Earl Babbie所著《社会科学研究法》[24],问卷设计参考美国统计学会ASA[25]网站资料。
  3.2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样本特征集中的学生团体,选择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关村青年公寓的住宿生,其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上的在学博士与硕士。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网络使用环境等有其共通的特性: 居住地点相邻,饮食场所多半为食堂,生活范围不超出北京市海淀区,生活重心为科学研究与攻读学位,主要学习与上网地点为宿舍、实验室与学习教室。
  3.3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学生团体使用Web2.0趋势调查表”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分为7个部分:①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姓名拼音、性别、年龄;②计算机使用情况,包括作业系统、获得方式、电子通讯设备;③-⑦为社会软件使用情况与认知调查,包括: 即时通讯(7题)、P2P/点对点传送(4题)、个人博客(7题)、RSS(5题)、网摘(5题),共28题,全部为封闭式问题。
  3.4数据采集
  作者对公寓A、B、C、F、G、H座内的学生进行问卷发放,首先使用MiniTab统计软件,依据公寓的楼、层、间分为不同单位进行随机抽样,面对面发放回收进行一周后,改用投递问卷、集中回收。 自2007年1月7日至1月20日止,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问卷289份,回收率72%,有效问卷数263份 (n=263)。
  
  4分析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共分为:①个人通讯系统调查; ②IM使用调查; ③P2P使用调查; ④Blog使用调查; ⑤RSS使用调查; ⑥SB使用调查这6个方面。
  4.1个人通讯系统调查
  研究样本中,以男性占68.5%居多,年龄分布主要在20-30岁的占90.5%; 学生使用的操作系统以Windows居多占87.1%,而非个人购买和非单位购买的获取行为过半数占55%。学生个人拥有的电子设备中,手机最多占87%,其次才是个人电脑占68.8%,两种设备都有的占60%(见表1-表2)。
  
  4.2IM使用调查
  调查显示,学生使用即时通讯是普遍现象(未安装占2.7%; 不再使用占1.1%)。最常使用的即时通讯软件是QQ(占65.1%),其次是MSN(占29.7%)。在用户行为方面,多数会在学习或者工作时间里,同时开启(占64.6%); 至于是否用来讨论课业或者工作,则过半数不会(54.3%) 。绝大多数认为即时通讯软件是促进人际关系(占78.3%)和分享感觉(占83.2%)的工具(见表3)。
  
  4.3P2P使用调查
  调查显示,3/4的学生使用P2P(没有安装与从未听说占
  21.7%,继续使用占75.3%),主要软件为BT、迅雷和eMule。 在用户行为方面,利用P2P主要进行电影/音乐传输(主要原因占68.2%; 次要原因占24.9%)和工具软件下载(主要原因占23.9%; 次要原因占50.7%),P2P具有消遣性质的使用特性(见表4)。
  4.4Blog使用调查
  调查显示,学生浏览博客是普遍现象(不会与从未听说合计9.8%),但是不会定期浏览(定期浏览占9.9%),只是偶然性行为(54.8%); 过半数的学生拥有个人博客 (占51.5 %)。 用户行为方面,浏览博客的主要原因是内容吸引(42.2%)和认识作者(28.1%),次要原因除了上述两者,还包括了打发时间(居次要原因的第二位占24.4%)。 拥有个人博客的原因是记录生活与分享感觉,至于发表意见(居次要原因的第三位占20.4%)和交换信息则不被多数人看重(见表5)。
  
  4.5RSS使用调查
  调查显示,1/3的学生会订阅新闻、博客或者学术信息(订阅占34.2%,继续使用占31.2%),半数的学生会对这种消息订阅方式进行了解(尝试了解占50.2%)。用户对RSS的认知方面,普遍不会对于信息付费,虽然与新闻订阅和博客订阅相比,学生对学术信息订阅的付费可能性偏高,但是仍然以不会付费占多数(30%会付费订阅,51%不会付费订阅) ,不订阅新闻(53.6%)和博客信息的比例(40.7%)也比不订阅学术信息
  (12.2 %)高出许多(见表6)。
  
  4.6SB使用调查
  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学生没有接触社会书签(不会使用占27.4%; 从未听说占26.2%),但是学生整体对于社会书签的了解意愿则将近六成(尝试了解占58.2%)。 用户对社会书签的认
  知方面,八成的学生希望浏览他人的社会书签(愿意占84.1%),
  过七成的学生希望他人浏览自己的社会书签(愿意占75.6%),但是对于自己肯不肯花时间制作社会书签,则持保留态度(愿意占52.3%,不愿意占47.7% ),具体如表7所示。
  
  
  5结论
  
  综上,在社会性质的前提下定义Web2.0的4个特性为: 非单向传播的互动性(interactive)、信息内容共建共享的参与性(participant)、信息资源不受限制的共享性(sharing)以及服务应用需要多方来源组合的整合性(intergrant)。而社会软件是在Web2.0概念下一系列软件的总称,包括了 Blog、Wiki、IM、RSS、P2P与SB等等的软件应用。学者们从技术、商业、用户经验、信息服务与数字图书馆、文化传播、 社会功能、教育与学习等角度讨论了Web2.0的影响和社会软件的作用。本文通过实证调查,从学生团体的立场出发,重新讨论上述学者们的意见。
  5.1学生团体使用Social Software的现况
  在众多社会软件中,学生使用IM、P2P和浏览博客的现象普遍,而拥有个人博客、使用RSS和社会书签的不多,尤其是社会书签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显得陌生。学生们对于不了解的RSS和社会书签表示尝试了解的意愿,表示了这类软件发展的空间很大。此外,从学生们多数拥有手机和个人电脑的情况来看,社会软件如果相应开发在手机上的应用,则会有大量潜在用户。社会软件以低价格(或者免费)的方式,也容易在学生团体当中推广。
  5.2对IM、P2P、Blog、RSS、SB的认知
  学生们利用QQ和MSN等即时通讯软件来促进人际关系和分享感觉经验,但是较少的应用在讨论功课或者工作中。采用何种IM并不太受其他人的影响,而是语言文化的相近性。学生们使用BT、迅雷和eMule等P2P的原因也和休闲消遣有关,不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为传递文献或者数据。学生们浏览博客是基于内容和作者,拥有个人博客则是为了记录生活和分享感觉。从IM、P2P、Blog的使用分析来看,社会软件的应用目前没有明显的学术传播行为。
  对于RSS和SB是否能够帮助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偏高,但是对于付费信息和花时间与别人共享信息的态度上,则持保留态度。Web2.0的共享性和参与性,在免费和高效率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学生团体的支持,反之亦然。无论是IM、P2P、Blog、RSS还是SB的认知与使用情况,学生们的倾向都是以个人为中心,自由不受团队或者工作任务的约束。
  5.3Web2.0的趋势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争取长尾的用户来进行广告会仍然持续,学生团体偏好免费信息与软件;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与Web2.0相关的应用软件会普及到个人电脑以外的其他电子设备,如手机; 从用户经验的角度来看,学生们会学习新的网络工具来解决日益复杂的信息获取;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文化冲击和语言转换会加速,是否反映在学生团体,则有待调查研究;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学生团体已经有利用社会软件建立人际关系的倾向;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师想利用社会软件促进教学效果,短期内与学生对于社会软件的认知存在差异; 从信息服务和数字图书馆的角度来看,由Web2.0所带来的挑战与机会巨大,能够把握各项技术,针对用户需求,例如考虑到分享感觉和维系人际关系是学生使用社会软件的主要原因,才能做好相关的技术应用。
  5.4未来研究
  未来研究主要是:①分层随机抽样,加大样本;②使用访谈法,更深入了解原因;③持续关注,对于Web2.0的用户行为研究,会随着Web2.0技术的开发应用,产生新的研究问题;④细分焦点团体(focus group),总结团体特征与数据进行比较;⑤加入其他研究变项,如文化因素、政策因素,等等。
  注: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张晓林教授和美国匹兹堡大学Amy E Knapp教授的指导,在此致射。
  
  参考文献:
  [1]Tim O?Reilly.What is Web2.0. [2005-09-30]. http://www.省略/go/web2.
  [2]Anne-Marie D, Rachel B. Web2.0: Understanding social softwareand what it means for your patrons//Preconference Session, Oregon:Orego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6.
  [3]Thomas S. A Web 2.0 concept map,library reports and papers. [2006-08-22]. http://hdl.省略/2440/14790.
  [4]Todd B. Social Software in Academia. [2006-11-25].http://www.educause. edu/ir/library/pdf/EQM0627.pdf.
  [5]Ian D. Tail, Web2.0 and all that.[2006-11-25].省略/2005/07/talis-web-20-and-all-that.
  [6]Luke T. Web2.0 and business. Business information Review, 2006,23(4):228-234.
  [7]Paul M. Web 2.0: Building the new library. [2006-11-26]. http://www.ariadne.ac.uk/issue45/miller.
  [8]Win T. Web2.0: Is it really different?.NetWorker, 2006,10(2):15-17.
  [9]David E M, Martin R. Web2.0: Hypertext by any othername?//Conference on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eenth conference on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 New York:Acm Press, 2006:27-30.
  [10]Anne-Marie D, Rachel B. Web2.0: Understanding social software and what it means for your patrons. [2006-04-05]. http://hdl.省略/1957/1885.
  [11]Eugene B. Introducing Web2.0: Weblogs andpodcasting forhealth librarians. JCHLA/JABSC, 2006, 27(2):33-34.
  [12]Jack M M. Library2.0: Web2.0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braries. [2006-06-04]. http://www. ebology.ir/2006/v3n2/a25.html.
  [13]Stowe B.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software.[2006-05-30]. http://www.省略/thoughts/ar chives/2005/05/08/the significance of soical software. html.
  [14]Michael B. Social software: Informatik spektrum. Berlin:Springer,2006:121-124.
  [15]Torsten L. Social software im marketing: Eine analyse ueber potentiale und risiken beim einsatz von weblogs im hochschulmarketing. [2006-11-25]. http://www.torsten-liebig.de/social-software-imarlceting.
  [16]Scott C, Henri ter H, Ian S. Mobile social software: Realizing potential, managing risks//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Montreal Quebec Conada. New York: ACM Press, 2006.
  [17]Melissa L R, Nicole C E, Daphne Chang, Carol H. Social software for libraries and librarianship, Journal of Hospital Librarianship,2007,6(4):29-45.
  [18]Geoff H. Connecting the dots: Social software and libraries. Feliciter, 2006,52(2):54-55.
  [19]Maged N, Kamel B, Steve W,et al. The emerging Web2.0 social software: An enable sociable technologies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 education. Health Information & Libraries Journal, 2007,24(1):2-23.
  [20]Jon D. Social software and the emergence of control. [2006-12-14]. http://www.btom.ac.uk/cmis/research/publication/icalt2006.pdf.
  [21]Marco K. Social software fuer das technologiegestuetzte lernen: Blog Wikis. [2006-10-18]. http://hdl.handle.neE/1820/789.
  [22]Gabriela A. At the crossroad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ocial software.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6,4(1):1-10.
  [23]Internet society of China. [2006-12-25]http://www.省略.
  [24]Earl Babbi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th ed, US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25]ASA, [2006-11-04]. http://www.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调查研究 用户 Web2 Web2.0用户行为调查研究 web2 0的综合研究 web2 0的特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