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元刻本书价考略|清代刻本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概述清代初期、乾嘉时期及晚清时期的元刻本价格,指出其总体为高价运行,走势“M”状。又分别与同期的官员薪俸、工价和物价进行比较,并分析元刻本书价较昂贵的原因,主要是其自身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而供应不足等。最后得出此现象为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关键词]元刻本 书价 清代
  [分类号]G239.29
  
  书口多为黑口,字体多是赵体的元刻本,多源出于宋本,其校勘精审,印刷精美,部分质量甚至超过宋本,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云:“宋本以下,元本次之。然元本源出于宋,故有宋刻善本已亡,而幸元本犹存”。随之叶氏列举出丙申平阳梁宅本《论语注疏》、元大德本《绘图列女传》等8种元刻本以概其余,并引用了多位藏书家的点评,认为其所列的元刻本质量胜于宋本。故此,元刻本在清代图书市场上普获珍爱,平均书价虽不及宋本,但也相当昂贵。
  
  1 清代各时期元刻本书价
  
  清初,元刻本书价在康熙年间渐贵,至乾嘉时期创历史新高,清晚期受战乱影响虽有回落,但也价格较高,非普通人家所能购置。
  
  1.1清代初期的价格
  清初战乱频繁,社会调蔽,经济萧条。清廷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才逐步恢复。清初元刻本书价与明季相比,“大抵明时宋元本书,本不十分昂贵,……国初康熙时书价渐贵。清初常熟汲古阁主人毛晋长子毛废(1640―1713)因生活窘迫将珍善本书籍售予季振宜(1630一?),曾手写编成《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所记书价甚详,其中列有元刻本26种。为突出元刻本,在每一元刻本书名前冠以“元板”等字样,以示珍贵。笔者根据《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所载元刻本书价,制成表1,对清前期元刻本书价可窥一斑。
  据表1,所列26种元刻本书价最高者为《佩韦斋文集》,册均价为1.5两银,次之为《武当全相启圣实录》与《丽则遗音》,册均价为1.2两银。书价最低者为《诗集传疏义》,册均价为0.3两银。表中有10种元刻本册均价为0.6两银,占总数的38.5%。26种元刻本书价平均每册为0.84两银,比毛宸同时出售的宋刻本平均书价(册均价为2.78两银)要低69.8%。
  
  1.2乾嘉时期的价格
  乾嘉时期,社会稳定,国富民殷,考据学勃兴,市场对元刻本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此时与清初相比,“至乾嘉时,宋元刻本多为有力者收藏,其价已过康熙十倍”。嘉庆时期,著名藏书家黄丕烈(1763―1825)在嘉庆三年(1798)至十九年(1814)购进元刻本,有的书价还高于宋刻本的平均价。如嘉庆十四年(1809)黄丕烈从钱塘何梦华手中购进元刻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一书,此书“经名人所藏,图章手迹,倍觉古香,……书仅五十一翻,相易之价,亦合五十一番”。全书共51页,黄氏支付51元洋钱,每页一元(0.72两银),高出当时黄氏收购宋刻本每页0.56两银的收购价。笔者根据《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所载元刻本书价制成表2,以略考当时书价。
  从表2中看到,元刻本书价最高者为《东坡乐府》,卷均价高达15两银。最低者为《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一卷的价格仅为0.2两银。表中8种元刻本平均每卷为3.43两银,是清初毛虔所售元刻本卷均价0.39两银的8.74倍,两者时隔100余年。
  
  1.3 晚清时期的价格
  晚清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元刻本书价也受之影响较大。孙殿起《琉璃厂小志》载:“清自咸丰庚申以后,人家旧书,多散出市,人无买者,故直极贱。……同治初元以后乃渐贵,然收者终少。至光绪初,承平已久,士夫以风雅相尚,书乃大贵”。而光绪甲午以后,随西学东渐,竞译西书,购买旧书者渐少,而古籍外流较多。但元刻本由于其价值较高,而传世稀少,书价仍较高。笔者根据《藏书纪事诗》、《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表中简称《铁琴铜剑楼藏书》)、《藏园群书经眼录》、《清稗类钞》中所载元刻本书价,制成表3:
  据表3,所列元刻本平均书价每卷为4.86两银,价格最高者为《礼记集说》,册均价为50两银。书价最低者为《玉灵聚义》,每卷仅0.5两银。如果购买一部完整的书,按照表中所示,以平均81卷,290.11两银计算,当时的元刻本的确是非大富大贵人家不能购置。难怪叶德辉《求古居宋本书目?叙》中感叹:“今则膏梁纨绔互市,乐郎竞侈收藏,附庸风雅。一帙之直动累千金,使黄、汪、袁、周诸人生于今时,亦惟有望洋兴叹而已”,确实让人有“闹富争奇,视古书如古玩”之感。
  
  2 书价与薪俸、工价、物价之比较
  
  由于清代各时期的书价差异较大,笔者特选前面表1、表2和表3中的元刻本书价,与相应时期的薪俸、物价、工价略作对比,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看到,与其他数据相比较,清代的元刻本书价较为昂贵。表中书价为册或卷的均价,而每一部书往往不止一册或一卷,如果按表3中每部书平均81卷计算的话,价格之高更是惊人。清代七品知县及以上官员以自己的收入能买起一般的元刻本,正从八品、九品官员每月收入有时勉强尚能买到一般的元刻本。而对于普通的工匠及老百姓来说,其收入仅能糊口,大多仅是奢望而已。一名工匠若想购买同期的元刻本《东坡乐府》(30两银),那么需要不吃不喝地苦干115天。清末天津的皮匠、纺花毯工、弹花匠、磨刀匠,每天约可以得300文,即使天天苦干,月收入不过9 000文,按当时的市价仅可买到1市石多一点的大米。表中的书价0.84两银、3.43两银、4.86两银分别可以兑换同期的大米0.50石.7.20石、10.55石。若按清代度量衡的标准换算(1石=150斤),0.50石、7.20石、10.55石分别折合约75斤、1 080斤、1 582.5斤大米。由此可见,清代元刻书价高于普通百姓的购买水平,非官府和大富人家不能购置。
  
  3 书价较昂贵的原因分析
  
  元刻本书价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除了其自身价值较高外,还与市场及其他因素有关,为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3.1元刻书价值较高
  关于图书的定价标准,明人胡应麟(1551--1602)曾有过具体的论述:“凡书之直之等差,视其本,视其刻,视其纸,视其装,视其刷,视其缓急,视其有无。本视其钞刻,钞视其讹正,刻视其精粗,纸视其美恶,装视其工拙,印视其初终,缓急视其时,又视其用,远近视其代,又视其方。合此七者,三五而错综之,天下之书之直之等定矣”。上述7个方面,可以说是给图书定价的普遍性原则。从胡氏论述来看,图书价格高低主要取决于图书自身价值,价格仅是其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元刻本的价值较高,主要表现有三:其一,元刻本质量高。元刻本多源出于宋本,内容错讹较少。元代统治者采用了保护百工的政策,元初原宋代的很多刻版能工摇身变成了元代之巧匠。同时,元代学院刻书较多,其质量最佳。学院有学田,剩余收入可供刻书, 教学与刻书相结合。清刘声木《苌楚斋四笔》卷六云:“各县均有学田,师生廪饩之余,则用以刻书,平时攻读之余,又可以仇校。世人贵耳贱目,只知宋本为贵,不知元刻间有官本,字画精审,不减宋人”。再者,元代对出版管理甚严。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云:“尝爱元人刻书。必经中书省看过下所司,乃许刻印”。可见,严格的审查、进呈报批制度使元刻本的质量得以保证。其二,艺术价值高。元刻本仍承宋本之风,书法美妙,并多出于名家之手。周伯琦《六书正讹》,杨桓《六书统》、《六书溯源》,都是著者亲自手写。字体除了颜体、欧体、柳体外,较流行者当属赵体,字体秀逸,柔软之姿,开卷就给人以美感。其三,装帧精美。元刻本仍流行蝴蝶装,如《宋史》、《辽史》等。而元刻本最盛行者为包背装,比蝴蝶装制作工序更多,更为美观科学合理,如《通鉴》和《四书集注》等。
  
  3.2市场需求旺盛
  在清代图书市场上,自身价值较高的元刻本长期处于买方市场,传世者稀少,而竞购者众,直接导致书价上扬。
  一方面,元刻本传世日稀。元代当时生产数量较少,再者元刻本在元至清代,历经散佚,先后经明代文渊阁失火、明末甲申之乱、清代四库馆之寓禁于征、洪杨及义和团之乱等书厄,致使传本更少。再者,元刻本经国家征购后“其宋元精椠,多储内府”,市场流通愈少。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主要购买者凡二:一是国家征购。为了编纂各种图籍,需要参考各种古籍图书。康熙四年(1665)、二十五年(1686)曾下诏征求典籍,并规定由各省督抚征集后送至礼部。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四日,皇帝颁旨,四库馆开,从全国各省征召珍稀书籍,点名要一些藏书家呈献自己的藏书。《清史稿》卷145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催缴直省藏书,四方竞进秘籍甚众,江、浙督抚采用者达四五千种”。同时,根据编纂需要到京师书肆大量购进善本,琉璃厂由此兴起。二是藏书家购买。清代私家藏书之风极盛,藏书家之众、藏书量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著录五代迄清的藏书家1175人,其中清代藏书家497人,占42%。钱谦益、季振宜、钱曾、黄丕烈、周锡瓒、顾之逵、陆心源、丁丙、丁申等人嗜爱旧版,贡献殊非浅鲜。《三辅黄图》前副叶有墨迹略云:“自钱牧斋、毛子晋先后提倡宋元旧刻,季沧苇、钱述古、徐传是继之。流于乾嘉,古刻愈稀,嗜书者众,零篇断叶,宝若球琳”。
  
  3.3元刻本价值凸显
  明刻本质量下降,使元刻本价值凸显,尤为清人所重。明刻本自万历后为射利刻书既多,就不免于滥,或校勘不精。或脱漏甚多,或逞臆妄改。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云;“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不知其人,不论其世,而辄改其文,谬种流传,至今未已。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安《后序》:‘绍兴二年,元?岁壮月朔’,不知‘壮月’之出于《尔雅》,而改为‘牡丹’。凡万历以来所刻之书多‘牡丹。之类也。又如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云:“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如唐刘肃《大唐新语》,冯梦祯刻本改为《唐世说新语》;先少保公《岩下放言》。商维浚刻《稗海》本改为郑景望《蒙斋笔谈》;郎奎金刻《释名》,改作《逸雅》,以合《五雅》之目。全属臆造,不知其意何居?”可见,明代刻本存在的问题甚为严重,质量大幅下降,而有的宋刻善本散佚,元刻本则成为清代考据所需之首选。
  
  4 结语
  
  清代元刻本书价,总体来说较为昂贵,整体运行走势呈“M”状,折射出清代社会的变化。清初元刻本书价较低,后随国家经济恢复,书价从康熙年间逐步上扬,于乾嘉时期达到历史高点。清后期,书价因社会动荡而下滑,于光绪年间又重拾升势,后伴西学东渐之风,加上国家内忧外患而再度回落。元刻本书价昂贵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市场需求旺盛,然供应不足,众多购藏者视之若古玩的投机行为进一步推高书价。再者,清人对元刻本之所以珍爱之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大多为传世精品。那么,元代当时出版图书时校勘之精审,管理之严格,学院刻书之模式,装帧之改进,传世之意识,尤值得引起现代出版界深切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叶德辉.书林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57:167―291
  [2]毛永.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贾贵蒙,王冠.宋元版书目题跋集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56
  [3]黄丕烈.士札居藏书趣跋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1989:322
  [4]孙殿起.琉璃厂小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37
  [5]余耀华.中国价格史.北京:中国价格出版社,2000:106
  [6]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四.民国十二年(1923)扫叶山房石印本。

相关热词搜索:书价 刻本 清代 清代元刻本书价考略 清代蒋氏武官考略 清代蒋氏进士与家世考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