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信息化测度的建议】信息化测度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分析国内外对信息化测度的认识,从六个方面讨论我国信息化测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理论、方法、测度指标体系、法律和制度、能力构建、参与国际合作、参加国际评比和指标制定等方面提出我国信息化测度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 测度 实践
  [分类号]F270.7
  
  1、国内外对信息化测度的认识
  
  1.1 国际上对信息化测度的认识和定位
  过去几十年,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普及和使用方面的进展,一直是商业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在现时代,许多经济和社会转型都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或者以ICT核心。
  ICT所引导的发展有许多经济影响,因此对信息经济的测度成为重要的课题。更进一步,ICT的使用和影响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变化。这些方面,同样也提出了测度的必要性。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但同时也是非常不平衡的,表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有着巨大差别。这就是通常所称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测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没有ICT基础设施,没有ICT技能,没有ICT接入和使用,就享受不到ICT带来的利益。
  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第一期会议认为,通过国际可比统计指标为建立信息社会制订基准和测量指标十分重要。2005年的第二期会议确认,制订信息和通信技术指标对衡量数字鸿沟很重要,呼吁各国和国际组织为信息和通信技术统计拨出适当资源,制订有效的测量方法,分析信息社会的状况并进行定期评估。这一认识在最高层面上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信息化测度重要性的认识。
  ICT测度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际上普遍将ICT指标作为国家的重要竞争力,或者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通过测度可以与选定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找到差距以便进行追赶,帮助决策者制定合适的竞争对策和政策。二是为消除信息时代的贫富差距提供依据。填平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以联合国为代表的诸多国际组织进入新千年后的重要目标。而要填平数字鸿沟,必须要对信息落差进行有效的测量。三是制定产业政策和部门政策。电讯部门和电讯服务、创新和技术政策、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服务贸易政策等,都有赖于对信息技术、信息经济的准确、全面监测和把握。
  1.2 国内认识和定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信息化思想贯穿全篇,从第一个部分到第十二部分,共有十处表述与信息化密切相关。报告中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我国信息化全新的历史使命。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新意就是将信息化作为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的重大形势和任务。
  政府部门认识到: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于科学评价国家及地区信息化水平,正确指导各地信息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信息化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信息化发展水平分析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可以从数量上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的状况,以及同一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从统计规律角度总结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为进一步的理论和政策分析创造基础条件。
  通过对信息化指标的统计分析,定量地衡量国际及各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程度,可以提高政府推进信息化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宏观决策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能够有效地指导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为研究制定信息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量化、科学的依据,进而推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快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改进信息化绩效评估方法,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核算体系,使信息化融汇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之中。
  
  2、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文献对我国20余年来的理论和测度实践进行了综合分析。综合考查国内信息化测度的现状,笔者认为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2.1 对国际新趋势和新动向了解不足
  国内对信息化测度的介绍基本上仍然局限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仍是言必称波拉特和RITE。目前国际上信息社会测度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发展很快,并且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国际信息社会测度核心指标体系是一个最新的发展。它是国际合作研究的结果。
  以ICT为基础的信息社会测度主流规范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经建立起来了。这样一个主流规范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形成过程,有理论,有方法,有模型,有调查案例,积累了官方的统计资料,2005年已经在联合国的层面通过了ICT测度的核心指标,该指标又于2009年、2010年进行了修订。
  如果不了解国际主流的研究趋势,不了解目前有关这一专题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不深入地进行研究,显然对于推进此专题的研究是极为不利的。
  2.2 局限于测度的指标,而对其背后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不足
  任何一种测度指标体系,必须有理论作为支撑,才能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目前虽然在国际上还没有普遍接受的测度理论,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仍然不少。有代表性的包括:
  ?长波理论。长波理论由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提出,认为从1800年以来经济发展经历了由核心技术所带动的若干个40-60年的经济发展时期。这一模型为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框架。
  ?信息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其中心论点是:经济增长需要理解为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以一种技术集群为标志。这些技术集群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其与长波理论的区别在于,认为作为每个时代核心的特定技术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都需要必要的制度结构提供支撑。
  技术和产业融合理论。国际电联(ITU)在《2006年世界电信报告》中指出,与之前的电力一样,ICT是“一般目的技术”(GPT)。它转变经济关系,提高生产率,创造新的服务和市场。
  信息技术的渗透性使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乃至社会生活的渗透融合成为可能。而对这些测度理论,我国少有人进行研究。
  2.3 尚没有形成核心的研究队伍,尤其是各个学科的研究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和借鉴
  统计系统、情报学、经济管理的研究各有兴趣点和关注的问题,但是相互间交流和借鉴不足。例如,有关统计学的测量理论,情报学的研究就借鉴得较少,而经济管理则对于信息科学的研究了解不够。
  情报界和统计界也存在着相互隔绝的状况。情报学界对统计的原理方法了解不够,而统计界对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情况研究积累也不充分。信息社会是一个面貌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其涉及的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需要有多学科的视野,更需要学科之间的综合研究。信息化研究还需要对ICT趋势的 把握,对信息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对社会各层面结构变化的充分认识,因此这一研究课题也需要信息技术专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学科专家的加盟。
  2.4 对于信息化的测度尚缺乏统一的测度框架,研究面狭窄
  目前国际上对ICT测度指标的框架已经达成共识。这一框架来自OECD的《测量电子商务》。它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区分作三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萌芽时期的测度重点在于电子商务的准备度(e-Commerce Readiness),聚焦于评估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建设;成长期时的测度重点在于电子商务的强度(e-Commerce Intensity),聚焦于电子商务应用状态的评估;成熟期时的衡量重点在于电子商务的影响(e-Commerce Impact),
  我国的信息化测度目前尚缺乏一个统一的框架。国家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信息经济、教育信息化的测度都有各自的指标和测度方法,没有明确的逻辑线索。
  缺乏测度框架的直接后果是测度工作没有积累性,难以体现出是在一个领域中的持续进步。从纵向来讲,影响指标的理论、方法、指标都还没有进行研究,包括经济影响,尤其是社会影响,是空白。从横向来看,一些新的领域基本没有开展研究,如教育、交通、医疗都还没有相关的指标研究。
  2.5 概念模糊,缺乏可供测度操作的定义和规范
  信息化,并不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概念,仅仅是在日本、我国、俄罗斯有所使用,其中在我国用得最多。Information Society已经是国际学术界、政府、国际组织所普遍接受的概念,相应地,信息社会测度(InformationSociety Measurement)是国际上通用的概念。概念使用不统一,会给以后统计方面的国际合作与协调以及学术交流造成影响和困难。
  此外,缺乏相关基本测度概念,如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信息职业、信息技能的标准定义,造成测度的困难。这些基本的定义要在统计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给出严格的具有操作性的定义。
  2.6 测度实践尚没有制度化、国际化
  信息化测度实践在我国已引起广泛关注,高层召开过专门的讨论会(中国信息化指标会议),成立了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制定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并定期开展测评工作;原信息产业部发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在城市信息化测评方面进行了实践。
  我国信息产业统计划分目前按照《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执行,该规定是由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发布的。但是总体而言,我国信息化测度和统计尚未制度化。
  我国信息化测度国际化程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信息化指标体系与国际差异较大,因此难以进行有国际比较意义的测度和和对比分析;在测度活动方面,与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国际组织交流不够,没有参与制定相关的测度标准,在一些重要的测度活动中也没有积极参与。
  
  3、对我国信息化测度未来工作的建议
  
  上述问题主要表现在测度理论和测度实践两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的建议:
  3.1 加强对国外信息化测度的评介和研究,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化测度和研究的焦点是以ICT为核心的,这相对于20世纪70和80年代是一种全新的范式转移。
  从这一测度范式来看,它不是脱胎于波拉特或日本的信息化指数,而是一个新的范式。90年代后期以后的信息社会测度研究,与以前的工作比较起来,特点在于:①测度对象非常集中地聚焦于ICT;②具有一定的官方统计色彩,或是为进行官方统计作准备;③具有强烈的政策含义。
  因此有必要探讨这一主流规范是否合理、如何形成。这些方面的内容需要有人作全面的翻译、介绍和评述。
  同时,我国也应积极介入评比标准的制定。对于某些ICT相关指标,我国也必须加强收集统计,并加强宣传,主动与国际上的评比机构联系,提供我国的相关资料,协助评比的进行。
  3.2 加强测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就ICT测度而言,对ICT的范围如何界定,选择何种理论模型,对某些范畴如何认识,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导致各种测度系统的差异。
  在这方面,OECD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该组织于1997年成立了WPIlS(信息社会指标工作组)。其工作包括信息社会测度的概念、定义、产业范围、调查工具、案例积累等。目前,OECD关于信息社会测度的成果集中体现在2002年出版的《测度信息经济》以及2005年出版的《信息社会测度指南》。该指南在2009年又发行了修订版。
  可以由国家统计局牵头,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概念、定义、产业范围、调查工具、案例积累等方面人手,由易到难,逐步建立起我国信息化测度的制度框架。同时需要为更加广泛的信息社会测度作理论上的准备。从测度范围看,焦点在于信息技术及其扩散。接下来,信息经济统计的挑战和信息社会统计的挑战会更加复杂。这就要求信息社会的统计必须包括统计的所有种类――经济、企业、社会、文化等。
  在信息社会统计在各国和国际层面向官方统计演进的过程中,一个趋向已经越来越明显,即传统的统计学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是力不从心的,信息社会统计将带来统计学革命。文献认为,如同过去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中原始的生活方式演变到农业革命、继而进入工业革命,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中,国家统计制度再次到了十字路口。
  3.3 建立统一的测度框架,构建复合指数并由国家统计局每年进行测评
  信息化测度的首要问题是构建合理的测度框架。
  在指标体系方面,笔者建议修订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采用以国际核心指标清单为基础,并增加若干符合国情需要的指标的方法。理由如下:
  ?核心指标清单是国际社会长期研究讨论的结果。联合国对信息社会测度现状进行大规模调查和长期研究后,于2005年正式提出了信息和通信技术核心指标的最后清单,在2009年、2010年又在新的研究的基础上,对核心指标进行了修订。
  ?核心指标清单已是国际测评工作的基础。核心清单成为国际数据收集的基础,由贸发会议用于收集商业界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情况及信息和通信技术部门情况的数据,由国际电信联盟用于收集住户和个人可用和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数据,由教科文组织进行教育的测度,由联合国西亚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进行电子政府指标的设计。核心清单是欧洲联盟统计局和OECD从成员国收集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指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指标涉及的数据在国际范围内可比、可获得,可以据此方便地进行国际比较。
  关于我国信息化指标体系和国际核心指标的详细对比见文献。
  建议根据我国情况对国际核心指标清单部分采用,如表1所示:
  在核心指标中,虽然对指标进行了归类,但是没有划出明显的范畴。另外,考虑到原国家方案中有些指 标具有合理性,应该保留;而国际指标体系中有些辅助指标有意义和参考价值,也应该纳入。原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中的重要不足是缺乏ICT应用指标,对ICT内容、ICT技能、ICT在政府的应用均没有涉及。因此有必要增加一个辅助指标清单。这样增加后,总的指标达到42个,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纵向上的准备、使用情况,使用方面又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并且留下增加的余地。影响指标的测度在现阶段比较困难,暂时未涉及。在上述指标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复合指数,由国家统计局每年进行测评。
  3.4 建立法律和制度规范,构建测度能力
  在ICT统计的制度化和立法方面,OECD和欧盟走在前面。
  2002年6月,欧盟国家首脑通过了E欧洲2005行动计划,该计划包括了指标的测度。随后,欧盟统计局提出了信息社会统计行动计划,大多数成员国同意设立一个框架性法律,在立法的基础上参考一套指标来进行信息社会统计。具体内容包括ICT测度的定义、测度范围、方法、数据传输、质量标准和报告提供、执行测量、资金保障等。法律包含企业ICT调查模块和家庭ICT调查模块两个附件。
  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上述经验,逐步推进。①建立相应的测度规范。在完整的规范建立起来之前,信息化测度难以纳入官方统计的范围。②数据积累的制度化。完整的数据,特别是依时间序列的完整数据是测度的基础。这些数据的取得和积累需要统计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且对数据的性质和范围提出明确的要求。③进行制度化的信息化测度实践。例如规范化的信息化调查手册,家庭使用ICT的规范问卷,企业使用ICT的规范问卷,由统计机构定期就信息化指标进行测度和分析。
  信息化测度能力构建问题涉及制度和标准、金融资源、统计活动的组织协调、数据收集及处理程序的制定和完善、人力资源等方面,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5 加强协调
  加强各理论研究队伍的协调,及时沟通研究成果。从研究者的组成分析,该课题是一个典型的交叉研究领域。信息化测度的理论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①图书情报学界的研究队伍,其研究人员主要是高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大多研究者只是涉及该研究专题,而非以该专题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②统计学界的研究队伍;③经济管理研究的队伍,即从经济学的角度、管理学的角度进行信息经济的测度、社会信息化测度的研究。
  加强各统计部门的协调。在我国,目前ICT统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其附属机构负责网络基础设施统计、计算机硬件以及互联网使用统计;国家统计局负责一般数据统计,包括ICT硬件制造和雇员统计;中国科学院负责软件部门统计。建议这些与ICT相关的统计部门统一协调,制定统一的统计方案,并进行分工合作,提高质量,避免重复。

相关热词搜索:测度 信息化 建议 对我国信息化测度的建议 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教育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