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技术吸纳能力及提升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趋势之下,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政府的竞争力,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吸纳情况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对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吸纳的分析入手,分别从G2G、G2E和G2I三个角度研究信息技术对电子政务的影响,最后提出如何提升政府信息技术的吸纳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电子政务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吸纳能力 技术壁垒
  [分类号]C931.6
  
  1 引言
  
  Devaraj和Kohli提出,信息技术只有得到使用才能对组织的绩效产生影响,IT对组织影响的驱动力并非来自于IT投资,而是实际的技术使用,改进IT的使用可能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Chircu和Kauffman强调,目标用户对新技术的使用情况是决定基于IT的组织绩效能否实现的关键[2]。通过IT投资为自己带来效益,就不能只是简单地获取信息技术,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用户对技术的接受和使用。
  如何才能使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被用户真正采纳和接受,从而得到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吸收和应用,成为信息系统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即信息技术的采纳和接受问题。近几年随着政府上网工程以及金字号工程的推进,我国电子政府得到了迅猛发展。IT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吸纳来看还远远不够。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还只是一种形式,人们还习惯于传统的方式,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在政府业务中的使用,加强电子政府的发展已经成为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2 信息技术吸纳能力的相关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国际上关于信息技术采纳和接受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将技术采纳研究按技术类型和采纳主体两个维度进行了分类:从被采纳的技术来看,可分为低用户依赖、高用户依赖以及低技术壁垒和高技术壁垒来进行划分,这样可以组合成4种类型:①低用户依赖、低技术壁垒;②低用户依赖、高技术壁垒;③高用户依赖、低技术壁垒;④高用户依赖、高技术壁垒。
  下面将分别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对信息技术吸纳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2.1 个体层面信息技术吸纳能力的相关研究
  个体层面的信息技术吸纳能力研究的分类矩阵见表1。个体层面的技术接受行为研究是信息技术吸纳能力相关研究的主流方向。这类研究主要基于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基本理论。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0f Reasoned Action,TRA)、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0f Planed Behavior,TPB)等。
  
  其后有很多学者不断应用各种工具对其进行实证检验,主要是针对不同研究对象对模型加以检验,或者对模型影响因素的内部相关性进行验证,或者对影响模型的外部因素进行考察,或者对模型加以扩展、比较和整合。
  2003年,Venkatesh和Morris 等人总结了8种模型和理论。包括理性行为理论(TRA)、技术接受模型(TAM)、激励模型(MM)、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和计划行为结合模型(TAM―TPB)、计算机使用模型(MPCU)、创新扩散理论(IDT)和社会认知理论(SCT),提出了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理论模型(Uni―fl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根据以上的研究得出IT吸纳的个人层面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2 组织层面信息技术吸纳能力的相关研究
  组织层面的信息技术吸纳能力研究的分类矩阵见表2。组织吸纳能力的影响因素归为五大类:①组织的知识存量;②组织的R&D活动;③组织管理因素;④组织文化;⑤组织的外部联系。一些学者研究了几类因素对吸纳能力的影响,也有一些学者关注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
  吸纳能力的认识分为三种观点:过程观点、技能观点和知识转换观点。这里从过程观点来研究组织层面的信息技术吸纳问题。
  Cohen&Levinthal(1990)明确地提出吸纳能力是一个学习过程,并从组织能力的视角来定义吸纳能力。“过程/能力观”较为完整地反映了知识吸纳的过程特性和能力方法。这对吸纳能力理论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本文采取“过程/能力”观对IT吸纳能力进行探讨,信息技术吸纳过程如表3所示:
  根据过程/能力观点可把IT吸纳能力分为三个阶段:辨识、采纳、整合,对于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如表4所示:
  
  
  3 信息技术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也正影响与改变着政府本身。目前的政府组织和管理体系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必须通过电子化、网络化的过程,对政府内部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进行再造,最终建立适应信息社会的新的政府组织模式。
  
  3.1 信息技术对G2G(政府对政府)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政府对政府及内部之间进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成为可能,这大大提高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降低了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成本和限制,减少了获取信息的时间,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减少内部摩擦,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术还能帮助员工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接触组织业务知识,改进员工知识结构,建立自学习型的组织。
  
  
  3.2 信息技术对G2E(政府对企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使信息传输渠道发展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各种传输形式,这样企业可以很好地利用政府的信息资源来进行运作,进行生产管理,把握企业的发展的方向和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前政府与企业的信息呈现非对称性,企业很难了解政府的政策法规,政府也不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政府和企业可以在共享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发表建议。
  
  3.3 信息技术对C2I(政府对个人)的影响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面对用户开发,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建设政府信息资源系统。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门户,在网站上公开政府办公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这样,公众在需要到政府办事时可以先到相关网站上了解办公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还可以了解到需要到哪个部门办事和这个部门具体在什么位置,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办事的时间成本,政府里消除了排长队等待办事的现象。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可以及时更新电子政务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及时发布政府的最新政策和重大事件。公众就可以登陆到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上了解自己需 要的信息,还能监督政府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对组织结构产生变革。信息共享范围增大,获取成本减小,传递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增强,由此组织的横向专业化和部门化的差异性缩小,组织中层的信息传递职能减弱,管理部门的层级缩减,使得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性和纵向差异性减小,同时也使得组织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减小,最终降低了组织结构的复杂性。
  
  4 提升政府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吸纳能力
  
  从政府内部来看,促进信息技术吸纳能力发展和演进的关键是系统的智能所在――人,包括各层级的公务人员。提升政府信息技术吸纳能力,一是要加强信息化意识,二是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提升政府信息技术吸纳能力要从人、系统建设和立法等角度实施,具体如下:
  
  
  4.1 加强人的信息化意识
  由于制约信息吸纳的关键因素在于政府的意志和落实情况,在信息技术吸纳过程中就必须加强政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首先,要加强政府主管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其结合战略制定出有助于改善政府信息吸纳的信息化规划。
  其次,要加强政府IT部门的技术培训,通过各种交流学习吸收IT知识,掌握更多技巧和经验。
  最后,还要定期组织各层级公务人员参加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培养他们对信息系统的认同度,提高使用积极性。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系统与业务流程的差距,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增强信息技术吸纳能力。
  
  4.2 加强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
  考虑电子政务的信息需求,把分散于社会各机构的有价值的文献和音像资料数字化,同时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地把政府机构现有的各种资料和档案数字化。
  政府信息的传输逐步实现网络化,机关内部的办公事务也主要依靠内部网络电子邮件来传递信息,传统的纸质文件、书面签名方式只在处理一些重要事务时使用,这些措施将为IT技术的吸纳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4.3 加强信息资源网络建设
  各部门必须首先建立自己的内部办公网络,构建以政府各部门局域网为基础的相对独立的日常公文流转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建好覆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的政府办公资源业务网,实现所有的办公业务信息、管理信息都在网上传输和交换。
  还应建立健全的公众信息网,从公众那里获取必要的信息,做好行政监督检查工作,更好的向社会、公众提供管理和信息服务,这将为IT的吸纳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在政府各级部门建立服务意识、危机意识,提高各级人员学习IT技术的主动性。
  
  4.4 加强信息应用系统建设
  政府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应围绕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获取、采纳和整合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包括:综合服务系统、公文处理系统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具有可读性、可检索的终端用户界面,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4.5 加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
  完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平台需具有信息交换服务、基础信息资源服务、公共目录管理与服务、应用整合服务、认证授权服务等功能。
  统一电子政务门户,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有效地整合各部门的相关系统,简化政府内部管理流程,降低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实现跨部门的政务处理流程化。
  建立政企互联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政府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并开始与被管理的企业建立面向应用的、点对点的信息交换,大大提高政府信息技术吸纳的能力。
  
  4.6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在管理政府信息技术吸纳的法律意识还很薄弱,力度不够,立法工作滞后于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制约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政府信息技术吸纳的能力。因此,提升政府信息技术吸纳能力,实现信息开放共享,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创建法制环境,依法而行,降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行政影响,减少其对政府信息的垄断,从实质上提升政府信息技术吸纳能力。
  
  参考文献:
  [1]Devaraj s,Kohli R.Perfomance impacts 0f infornlaion technology:Is actual usage the missing link.Management Science,2003,49(3):273―289.
  [2]Chircu A M,Kauffman R J.Limits t0 value in electronic commercerelated IT investments.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rns,2000,17(2):59―80.
  [3]Fichman R G.The Assimilation 0f software process innovations:an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Management Science,1997,43(10):1345―1363.
  [4]方针.用户信息技术接受的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5.
  [5]Rogers E M.Diffusion 0f innovations(3rd).New York:The FreePress,1983.
  [6]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4th).New York:The FreePress,1995.
  [7]Fishbein M,AjzenI.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introduction t0 theory and research.MA:Addison-Wesley,1975.
  [8]Ajzen I,Fishbein M.Attitude behavior relations: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7,84(5):888―918.
  [9]Davis F D,Bago~i R P,Warshaw P R.User acceptance 0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0f tw0 technology models.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3.
  [10]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0f use and user ac-ceptanee n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S Quarterly,1989,l 3(3): 319―340.
  [11]Ajzen I.The theory 0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Human Dee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12]M arios K.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0nline consumer behavior.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2,13(2):205―224.
  [13]Andrew B,Geoffrey s H.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usage behavior:Revisiting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ssumpfion.Database fbrAdvances in Info丌nation System,2005,36(2):58―77.
  [14]Taylor S,Todd P.Assessing IT usage:The role 0f prior experience.MIS Quarterly,1995a,19(4):561―570.
  [15]TayXor s,Todd P.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Atest of competl’ng model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5b,6(2):144―176.
  [16]Venkatesh V,Morris M G.Why do not men ever stop t0 ask for direction?Gender,social influence and their r01e in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usage behavior,MIS Quarterly,2000,24(I):115―139.
  [17]Cohen w M,Levinthai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mpective 0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18]Dish_dw M T,Strong D M.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model with task―technology 6t constructs. Information&Management,1999,36(I):9―21.
  [19]Kieran M,EiIeen P,Wynne w c.Extend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he influence 0f perceived user resources.Databasefor Advances in Inforrnation Systems,2001,32(3):86―102.
  [20]Inge M K,Earl M.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the task―technology 6t model.Information Technology,Learning,and Pefforrnarlce Journal,2004,22(1):35―48.
  [21]毕新华;余翠玲;齐晓云.信息技术吸纳能力的演化机理及过程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54(4):34―37.

相关热词搜索:信息技术 吸纳 提升 政府信息技术吸纳能力及提升研究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政府治理能力是什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