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危机致因因素分析】 2017社会道德缺失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网络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得社会道德面临新的选择与挑战。在明晰网络道德与网络道德危机的基础上,指出网络环境中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形式,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关联关系对网络道德危机的致因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展网络道德危机的治理建议。
  [关键词]网络道德危机致因 因素治理建议
  [分类号]G203
  
  网络道德问题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愈发凸显。2010年9月开始的腾讯和奇虎360两家公司的网络大战更是牵动数以亿计网民的神经,腾讯公司的“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的做法被指责为“中国互联网史上前所未有的恶性竞争”。“3Q大战”事件使网络道德问题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网络道德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正以其惊人的速度和力量变革着传统社会下人类的意识形态、道德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使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网络不道德行为进一步折射出了网络时代的社会道德缺失与危机,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正常秩序与和谐环境。因此,研究网络道德危机,探究其产生原因,寻求治理方案,对于完善网络道德体系、加强和谐网络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基本概念界定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道德”作为一个概念既是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借助于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的机制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又是指与此相应的行为和活动。网络道德就是在网络环境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
  网络道德危机则是指网络环境中网络道德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网络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甚至失灵,并由此造成整个网络世界的混乱与无序。
  
  2 网络道德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Web2.0环境下,网络道德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
  
  2.1 言行危机
  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这使得网民及组织机构能够摆脱传统道德的羁绊,出现言行随意、自由主义盛行、谩骂成风等网络言行危机。再平和不过的话题,只要其放到网络上,都可能招致谩骂,且言辞之辛辣、刻薄,非常人所能想象。调查表明,32.4%的网友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61.8%的网友表示在聊天或论坛中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2.2 诚信危机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最基本信条,然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诚信却被淡化甚至被忽略。网络使社会交往不仅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而且在很大程度跨越了既定规范的约束,从而导致了众多诚信危机,如肆意散布虚假信息、虚假广告,蓄意进行网络欺诈等。调查显示,有70%的网民表示在网络聊天时说真话与否要视情况而定,37.8%的网民一般不会在网上填写真实信息,66%的网民对网上信息表示质疑。此外,网络谣言、恶意诋毁肆意泛滥,进一步加剧了网络道德诚信危机。近期许多公共危机事件如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的杭州“飙车事件”等都起源于网络谣言。
  
  2.3 信息危机
  网络信息危机主要表现为信息污染、信息共享危机和信息安全失控三个方面。信息污染主要指由于道德失范,难免造成信息良莠不齐,产生大量的带有污染性质的信息垃圾的情况。网络的开放性、全球性使得各类信息能够不受监控地自由发布,从而造成网络色情、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冗余信息、过时信息、错位信息和暴力低俗信息等大量充斥,这不仅污染网络环境,还严重影响网络运行效率。信息污染的另一种表现就是网络环境中的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等严重干扰正常网络使用的行为。
  信息共享危机主要指网络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出现的道德缺失问题。网络盗版、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纠纷、网络信息垄断、网络文章剽窃等信息共享危机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例如百度文库“侵权门’’事件、腾讯和奇虎360的“3Q大战”等,信息共享危机严重降低了网络信息共享的特性。
  信息安全失控主要表现为传播网络病毒、黑客恶意攻击、侵犯个人隐私权等。据报道,仅20lO年1月4日至10日期间,我国境内就有178家政府网站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和恶意篡改。网络病毒、黑客攻击已成为影响网络应用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网络信息采集、检索、重组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隐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网络兴起的“人肉搜索”更是使得一些人可以随意散布他人真实隐私信息,导致隐私被泄露者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例如近年来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姜岩”事件、“辽宁女”事件等都使得当事人遭遇了隐私被侵犯的无妄之灾。
  
  2.4心理健康危机
  网络在提供方便快捷信息的同时,也容易使人沉迷其中,近些年来网络上瘾、网络孤独、迷恋网络游戏等网络成瘾症日益突出。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指由于患者对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统计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瘾人数大约为3 329.9万人,其中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网瘾患者比例最高。
  因为沉迷网络,网瘾患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逐渐淡漠和疏远,内心变得迷茫和烦躁,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孤僻、道德情感冷漠等症状,“网上网下”判若两人,最终导致双重人格的冲突和人的异化,严重伤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从而影响了我国网络主体良好道德观念和良好网络环境的形成。
  
  3 网络道德危机的致因分析
  
  导致网络道德危机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外部两类,内部因素主要源于道德主体自身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外部因素主要源于外部环境的作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甚至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1 网络道德危机的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与网络道德主体自身相关的要素,没有道德主体就无从谈起道德危机,因此,内部因素是网络道德危机的前提与基础。网络道德危机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网民素养、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现实社会道德的“危机势能”。
  3.1.1 网民素养 网民素养是指人们利用网络的能力与素质,它直接决定了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方向。网民素养包括公民素养和网络媒介素养两方面。
  公民素养是网民素养的基础,是网民以公民身份存在于社会所需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据统计,中国互联网日益向低学历人口普及,网民整体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占到整体网民数量的36.7%,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数量仅为11.3%。心理素质主要反映网民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前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在情感、信心、意志力 和韧性等方面的能力。道德素质是网民在道德方面表现的基础,其与网民个人意志自由程度相关,网络环境中,网民意志具有高度的自由。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网络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其包括网络基本应用素质、网络信息消费素质、网络信息生产素质、网络交往素质、社会参与素质。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基本应用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因此网络基本应用素质便成为是否滥用网络的前提,更是网民网络媒介素养的基础;网络信息消费素质是网民获取有效信息,并对网络信息进行辨识和批判性解读的能力,网络环境中信息量大、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因此网络信息消费素质便成为高效利用网络的重要能力;网络信息生产素质是网民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以及负责地进行信息再传播的素质,这种素质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重要的维系作用;网络交往素质是建立、维护交往网络并从中赢得网络社会归属的能力,网络交往是一种平等、互相尊重的互动过程,这种尊重包括尊重他人的表达权利、隐私权、知识产权等;社会参与素质是积极、理性参与各类网络平台公共事务的能力。
  3.1.2 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 自律是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的标志,网络道德亦是如此。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指网络道德主体借助自身对社会及网络环境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自身情况主动律己,将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心良心自主的行动。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源于其自身道德意识的觉醒,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最高表现形式。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使得网络道德主体的言行、举止具有很高的隐蔽性,在这种条件下,注重强化网络道德主体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则显得尤为重要。
  3.1.3现实社会道德的“危机势能” 网络道德的作用域虽然是网络空间,但是网络道德主体作为现实社会行为与网络行为的共同体,其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实社会道德的影响,因此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危机势能”势必会在网络空间中进行转化,从而演化成为网络道德危机。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道德领域也不例外。面对新价值观的涌现与冲击,社会正呈现道德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是非、善恶、美丑、利弊等道德价值的判断也出现了违背传统道德观的现象,从而不断积聚了诱发道德危机的“危机势能”。网络环境中,现实社会所积聚的道德“危机势能”,很容易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释放,这必然导致肆意妄为、行为言语放纵,甚至违法犯罪等网络道德危机的出现。
  
  3.2 网络道德危机的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网络道德主体自身因素之外诱发网络道德危机的各类要素。网络道德危机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网络影响、社会道德规范、网络监督他律、网络法制惩治。
  3.2.1 网络的影响作为网络道德的作用域,网络本身的特性势必会对网络道德危机产生影响。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打破了原有社会的空间限制,使得人们之间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通过彼此交流而相互理解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冲突、碰撞的可能。随着Web2.0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为信息的传递与言论的发表提供了更广阔的多元渠道,博客、RSS、Wiki、SNS、即时信息、微博等自媒体的应用使得社会各阶层的民众迅速成长为“新意见阶层”,有效提升了网络道德危机被提早发现并解决的可能,但同时,多渠道网络自媒体的应用也使得网络道德危机的几率呈几何倍数增长。此外,网络自身的诱惑性使得一部分网民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3.2.2 社会道德规范 网络道德虽然作用于网络环境中,具有很强的虚拟性,但是其基础是社会道德,因此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规范与影响。网络道德危机的主体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其所面对的特定社会关系必然对包括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信仰和道德评价等在内的社会道德的形成与变化产生影响和制约。社会道德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动态实践过程,整个动态过程中,各种社会道德规范和约束将会通过影响网络道德的主体而反映在网络道德之中,从而影响网络道德危机的产生与发展。
  3.2.3 网络监督的他律 网络监督是指政府或公众通过互联网对对某一件事的了解、关注、研究,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网络监督是应对网络道德危机的一种有效的他律手段,通过相应的体制与技术手段,能够对于可能造成网络道德调节作用弱化的网络道德缺失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同时,完善健全的网络监督机制和体系能够起到威慑作用,促进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进而对网络道德危机进行间接影响。
  3.2.4 网络法制的惩治 法制是与监督并行的一种应对网络道德危机的手段。法律作为一种最专门化的、最具效力和强制性的控制工具,是打击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等不法行为,净化网络环境,消除网络道德危机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对于网络道德的各种违法问题,建立健全网络法制体系、科学高效地创建和修改相关法律制度的条文是最有效的应对举措。
  
  3.3 网络道德危机的致因因素关联分析
  基于以上网络道德危机导致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内外因素共同决定了网络道德危机的形成与发展。
  网络道德危机的内部因素是网络道德危机的基础,也是其演化发展的根源。一方面,网民素养、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直接诱发或者消减网络道德危机;另一方面,现实社会道德的“危机势能”也推动了网络道德危机的演化。
  网络道德危机的外部因素是产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助推器。网络影响为网络道德危机创造了条件与平台,社会道德规范、网络监督他律、网络法制惩治作用于网络道德,是网络道德危机的约束条件。外部因素影响、制约网络道德危机的全过程。
  网络道德危机是以上7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网络道德危机的演化中,这些因素既有正面推动作用,又具有负面阻滞作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外部因素需要通过内部因素发挥其作用,内部因素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面推动与负面阻滞之间存在矢量叠加,叠加的大小、方向影响网络道德危机演化的趋势和程度。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生活的深入,网络道德危机对我国社会、组织机构和人们的网络生活构成严重的冲击和影响。通过对其主要表现形式的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网络道德及网络道德危机。内外部两方面7个致因因素及其关联关系清晰地勾勒出我国网络道德危机的原因,这又为网络道德危机的治理提供了指导。
  在网络道德危机的治理中,从网络道德危机致因的内部因素出发,应该做好以下工作:①通过强化文化教育和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加强心理疏导、提升网民道德素质等方面提升我国网民整体素养;②借助加强网 络道德规范宣传、提升网络言行监管技术等手段加强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性,促进网络道德主体自身道德意识的觉醒;③积极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完善现实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国着力发展的各项民生事业,无疑将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诱发网络道德危机的“危机势能”。
  与此同时,从网络道德危机致因的外部因素着手,应该加强以下工作:①积极关注互联网络的发展,关注并处理好包括多渠道网络新兴媒体在内的各类媒体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各阶层的不同意见和问题,进而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②强化社会道德规范和约束,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从根源上促进网络道德水平的提升;③完善各类网络监督机制,坚决打击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等不法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相信,从网络道德危机致因的内、外部因素着手,双管齐下开展网络道德危机的治理,能够为新时期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腾讯网.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2010―ll―03].http://www.im.省略/qq.shtml.
  [2]秦淮川.QQ大战360,我的电脑谁做主.工人日报,2010―ll―06(3).
  [3]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上海:三联书店,2004.
  [4]孙立新.浅谈当前网络道德的特征及其规范.辽宁师学专报,2008(1):48,77
  [5]百度文库“侵权门”:三方携百余作家声讨.[2010一12―10].http://www.省略/iW2010/12―10/2715072.shtml.
  [6]唐卫毅.政府网站安全亟待加强.[2010一03―05].http://www.省略.cn/Article/news010/2010―03―05/107268.html.
  [7]百度百科.网络成瘾.[2010一06―23].http://baike.baidu.corn/view/491347.htm.
  [8]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2010―02一09].http://matl.省略/edu/pdf/wangyinbaogao.pdf.
  [9]浅析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2010一03一01].http://www.省略/html/lunwenxinshang/h2jiaoyulei/213.html.
  [10]史波.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情报杂志,2010(7):50―53,69.
  [11]彭兰.网络社会的公民素养.国际新闻界,2008(12):65―70.
  [12]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0―07―15].省略nic.省略/uploadf"des/pdtV2010/7/15/1C0708.pdf.
  [13]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现代传播,2004(1):101―102.
  [14]宋希仁.“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道德与文明,2000(3):4―7.
  [15]百度百科.网络监督.[2010一05―22].http://baike.省略/view/25655RR htm

相关热词搜索:道德 因素 危机 网络道德危机致因因素分析 网络道德危机 事故致因理论案例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