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 [辛亥革命时期杂志的生态与使命]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通?对辛亥革命前后全国创办杂志的统计及宣传活动的调查与归纳,以表格形式展现当时杂志生态的基本信息。介绍当时杂志在刊名、封面、办刊宗旨、编者资源以及生存竞争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论述杂志所履行的激励意志、奋发精神以及推动变法前行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辛亥革命 杂志 宗旨 开启民智
  [分类号]G219.29
  
  中国近代杂志媒体的兴创和成长,是一个伴随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而展开的?程。杂志作为一个散发文化热力的宣传工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维新变法的历史、中西文化的沟通和辛亥革命的成功,无一不由杂志来表达与承载。近代社会文化的调适与进步,亦与杂志的兴衰起伏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近代历史,探讨辛亥革命史就离不开新闻事业史,亦必然包含对杂志媒体的透视与解读。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笔者仅就辛亥革命时期杂志的生态情况进行简单的统计与梳理,揭示近代杂志活动的特点与所担负的社会使命。
  
  1 辛亥革命时期杂志的基本生态
  
  “杂志”是传统四大媒体之一,在影响力日益增大的媒体中,地位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它的时效性比不上报纸,深度比不上古老的书籍。但在风起云涌的思想启蒙运动中,杂志却当仁不让地拔得头筹。处于乱世的晚清和民国,许多文人为改变中国的面貌而泣血呼号,他们以笔当“毛锥”刺向强权。于是,革命舆论勃兴,而制造舆论之工具“杂志”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世界新潮,澎湃东来,虽有大力,莫之能御。然一方面杂志之大声疾呼,使鼾睡者霍然醒觉。其影响亦非浅鲜,盖可断言”。清末的杂志一直在内外压力下惨淡经营,直到变法后杂志才出现了第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900年到1918年,出版的各种杂志约近800种,这些杂志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包罗万象,笔者择要选择74种制成简表(见表1),并对杂志的生态概貌稍加阐述,以期读者能窥斑知豹。
  首先,从杂志的创办者角度来看:①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办杂志,自1894至1912年期间,他们在国内外陆续创办了120多种报刊,其中杂志有50余种。著名的有:《游学译编》、《浙江潮》、《国民》、《雅言》和《新青年》等。②资产阶级改良派所办杂志,变法失败后康、梁等流亡海外,先后在国内外创办了100多种报刊。1913年,《孔教会杂志》和《不忍》杂志先后一个月内在上海创刊,鼓吹旧道德、旧伦理。③留学生在国内外创办的杂志数量不少,多数倾向革命派。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杂志,均是各教会的喉舌,如《中西闻见录》、《圣教会报》等。⑤朝廷官方、小党派和政治团体、兼有官员买办身份的知识分子等创办的杂志。官办杂志是封建政府集权政治的需要。其余民办的杂志,是正常学术研究和舆论宣传的工具,也有的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官员兼买办商人办报刊多数是以实业报国为理想,铸就了近代工商业的传统和灵魂。一些较小的党派和政治团体杂志兼有政治革命的考虑。
  
  其次,从杂志学科内容角度来看:①法政杂志。自《译书汇编》创办后,法政内容的杂志纷纷问世,计有20余种。这些法政杂志的创办与社会革命形势的兴衰起伏息息相关,无不秉承“致用”与“求是”的宗旨。②文教杂志。这时教育方面的杂志相对数量较多,多为外国教会所办。③妇女杂志。据统计,从1898至“五四”运动前创办妇女杂志50余种,其中从1902至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有26种。④科技杂志。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的科技杂志达100多种:自然科学24种;技术科学73种;医学29种。其中有的明确声明不问政治。⑤小说杂志。从1902年至1916年期间创刊的文艺杂志有57种,从1902年至1917年创刊的以“小说”命名的杂志就有28种。⑥各种画报。根据调查,从1877至1919年期间目前尚能目睹的有118种,其中1911年前后的有70种。⑦其他方面杂志。如经济方面的《国货调查》等,军事方面的《海军杂志》等,宗教方面的《海东佛教》、《朝鲜佛教月报》等。由潘秋麓主编的天主教机关刊物《圣教杂志》历时14年,现已成为民国时期珍稀期刊。由北洋武备研究所创办的《武备杂志》是中国第一个军事刊物,很多文章号召爱国将士“人人发其爱国之心”,“人人发其报国之心”,“以保护国家为心”,“而以服从外国为耻”。
  1912年民国成立不久,政权为袁世凯所篡夺。袁世凯于1913年(癸酉年)制造了“癸酉报灾”,致使一些政治性杂志不仅发展势头受挫,且不断遭到迫害与摧残。“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系统的杂志以及同情国民党的其他各类杂志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1915年袁世凯欲恢复帝制时,任何政党的报刊都为袁世凯所不容,政治性杂志走向衰落,商业性杂志地位逐渐上升,文教性杂志的作用日益突出。
  
  2 辛亥革命前后杂志的特点
  
  2.1 刊名:多种多样
  刊物题名可谓封面装帧的点睛之作,故力求美观醒目。俗话说:“看书先看皮”。刊名是符号,又是超越一般的符号,它与编辑的总体构思、个人风格,尤其是读者定位有着深刻的联系。辛亥时期的杂志,受办刊经验不足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因素制约,刊名大多比较质朴,有的缺少个性,有的缺少独创性。如法律、教育、妇女等类杂志名称大多名称单调,有些杂志以地名、人名作刊名,如杜亚泉主办的《亚泉杂志》。也不排除一些匠心独运的杂志名称,从名称可以看到杂志的灵魂,实在是报刊整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杂志走四方,先得起好名。如中华书局陆费逵策划创办的《中华教育界》、《中华实业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妇女界》和《中华学生界》等8种杂志,在杂志名前全部冠以“中华”二字,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办刊模式和中华品牌。以“中华”冠名杂志,带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和对读者的吸引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底蕴,有利于提高出版者的知名度,构成了中华书局出版史上“八大杂志”雅号的战役性景观。这是中华书局的首创,一时间压倒了商务印书馆的多种杂志,抢占了市场,以至后来居上。
  
  2.2 封面:流光溢彩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中最重要的一环,杂志封面在各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辛亥时期那些自由文字客的独具匠心,以及他们向市民靠拢的雅俗品味,策划了许多流光溢彩的杂志封面。他们在封面没计中插图插花,题名题字,为杂志带来现实感和吸引力。如徐枕亚主编的《小说丛刊》1914年创刊号封面,是方框内一株粉红色的带刺的玫瑰斜斜挑出,主编在玫瑰花下题诗云:“无地埋愁托腕神,风姨何必妒余春,个中留得纤纤影,剑书锋芒不刺人。”画配诗流露出了一脉温情。第二期封面是两个少女各自骑在马背上,一红一白,仿佛是归来,又像是出发。该刊全年12期封面不重样,以描摹绘画女郎为主。其刊头和刊期字也是一期一种笔体,一期换一个位子,有横排,有竖写,有斜出,真是一种美的追求。又如《良友》,选择摩登女郎照片来诠 释“良友”,用她们来撩拨大众和刺激眼球,以便从密密麻麻的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该刊从13期开始,几乎每期都有社会名人题写刊名。知名人物所题的“良友”两字琳琅满目,各逞才情的书法装点了画报的文化品味,画报又借用这些书法作了无声的广告。名刊名人,锦上添花。
  
  2.3 宗旨:殊途同归
  辛亥革命时期所创办的杂志五花八门,色彩纷呈,其办刊宗旨各异。如《中华教育界》是“研究教育,促进文化”;《正谊杂志》是“促进政治改良,培育社会道德”;《大中华》是“养成世界智识,增进国民人格,朝野上下之南针”;《亚泉杂志》是“揭载格致算化农商工艺诸科学”;《东方杂志》是“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舆论的顾问者”。即使是画报创办目标也不仅仅为了消遣,《良友》的宏大使命即“出版业可以保国育民!印刷业可以强国富民!”从杂志的立场上看,有革命激进与保守温和之分,有落后反动与奴化侵略之别。这些杂志或致力于宣扬科学救国,或只为唤醒昏睡的大众,或文人论政笔墨报国,或以笔为枪抵抗强权。可以说,所有的杂志都离不开普及教育,发扬文化,构成了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的现代启蒙的价值体系;都离不开启发民智,推翻封建,各自均谱写了震古烁今的辉煌篇章;都是一个愉悦的战士,不仅为当时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时事、都市时尚等诸多资讯,也为历史留存了中国尤其是上海社会的斑斓图景。其宗旨是殊途同归,共同担负着史家的职责。
  
  2.4 编者:大师迭出
  辛亥时期,凡民众喜欢、有作为的知识分子,无一能与报刊脱开关系,有的甚至终身为新闻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对许多在理想与生计间选择的知识分子是不小的刺激,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小的机遇与平台,于是造就了大批救国拯民的编辑大师和革命精英。如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夏曾佑、张元济、严复、黄遵宪、蔡元培等新学先驱和无数著名报人。他们从研究思想史的角度,提出实业、革命、立宪、共和等主张,反映出百家争鸣的盛况,正因为这些思想的提出,民智大开了,社会进步了。他们借着传播媒体的力量,逐渐成为后来者的典范。他们无不“铁肩辣手”,“握一支毛锥”与腐朽的政府搏斗。如报人先驱林白水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的时候,发表的一幅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湾,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此对联字字辛辣,把慈禧太后的嘴脸刻画得入骨三分,一时广为传诵。当时,所有杂志编辑部都成为近代知识分子聚集的中心,他们都历练成为知识群体的代表和社会文化思潮的有力推动者。
  
  2.5 竞争:适者生存
  辛亥时期杂志如林,基于不同的运作模式与风格,大致可分为商业杂志、机关团体杂志与学界同仁杂志三类。每种杂志都要在社会、市场、读者中占有一定位置,这种角色的定位实质上都归结为读者对象的定位。无论是否商业性,其拥有的读者量是决定杂志生存的关键,因此竞争在所难免。当时的杂志之间为争夺市场的明争暗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新青年》与《东方杂志》此起彼伏的竞争过程持续很久。《新青年》创刊后一度出现面临关门的局面,陈独秀为了挽救这一局面开始“炒作”,他采取了“故弄危言,以耸国民”,“正言若反”和上演“双簧戏”等手法,借“复辟”做文章攻击《东方杂志》,杀伤力很大,《东方杂志》的声望和销量很快受到冲击,商务印书馆不得不减价促销抵制,《东方杂志》在都市文化界独占鳌头的地位受到冲击,在青年读书界不得不让位于《新青年》。《新青年》得到了“新文化”、“新思潮”的金字招牌。而《东方杂志》在《新青年》的攻击下,不断地进行改革,也成为文化重镇。又如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的针锋相对的杂志竞争,早已成为历史的佳话。
  
  3 辛亥革命时期杂志履行的使命
  
  杂志是当时社会系统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的的主要渠道。许多报刊在创办之初便开宗明义要承担“输入文明、着眼国民全体之利益”,“将非常革新之学说之理想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为宗旨的历史使命,无不为推动社会制度的兴革与改良助力。许多杂志倡导“史学革命”,呼吁“文学改良”,对传统的旧史学加以揭露和批判,用进化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从历史的叙述中获取新意义,求得新观念,实现史学革命,充分肯定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使小说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中国文坛;同时,对文言文的批评以及白话文的崛起,昭示着文学的语言工具必将变革;而话剧、西方音乐、绘画等的输入和传统戏曲的更新,则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近代化,实现“文学改良”,进而促进传统学术的“变异与新生”,承担起“救时济世”和“阐明学术”的时代使命。
  杂志的创办者自觉地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严肃地思考国家、民族、社会的前途与命运,寻求一种新型的宣传武器,力图唤起人民的觉醒。多种杂志应时而起,形成强大舆论之势,推开社会阻力,起到激励意志和奋发精神的作用,推动变法革命的前行与进步。如在《民报》的引领下,20多种杂志参与论战,理论战火硝烟弥漫,与武装斗争相配合,如进军的号角、革命运动的“加速器”,将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高潮,促成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因此,杂志是历史处在激变时代的产物,也是呼唤革命的号角。此外,杂志亦成为中国近代新闻思想传承最直接的来源,并在实践上为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样板。很多新闻人主观上并无此自觉,但手中的笔却客观记录了亲历亲闻的历史。新闻人成了历史的记录者,报刊成为历史的草稿。编辑实务的借鉴,改变了中国古代报刊编辑的落后方式。同时,杂志活动的实践培育了大批新闻工作者精英。印刷技术的革新,也使中国印刷事业走向了现代化。所以,杂志发挥的作用和履行的使命也是书籍和报纸所不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17
  [2]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5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相关热词搜索:辛亥革命 使命 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杂志的生态与使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