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领略到了孔子文化的魅力”] 领略文化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7月1日上午,中国孔子基金会在三箭孔子文化大厦办公大楼一楼的孔子文化会馆内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他们是由欧洲27个国家的35名外交官组成的欧洲外交官代表团。这次,他们是来专访中国孔子基金会,并参加“欧洲外交官研讨班儒家文化专题讲座”的。
  
  从未有过的“外交礼遇”
  
  漫步于古乐悠悠的会馆内,从墙上挂的到地上放的,从架上置的到桌上用的,无一不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浓的中国元素。琳琅满目的精美文化产品以及高雅的环境氛围,像一个大磁场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
  而古色古香的明清家具、多种材质的孔子像、各种版本的《论语》书、文房四宝、艺术字画、龙山黑陶、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泰山玉石、曲阜三宝、传统服饰等等无不植入文化符号,打上孔子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烙印,令大家目不暇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
  馆内最具人气的便是孔子像了。外交官们久久肃立,仰视圣像,神态虔诚,似是在跟这位圣哲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
  而平时坐惯了宽大沙发的欧洲外交官们,更是在讲座会场里享受到
  个从未有过的“待遇”――坐马扎听课。
  有人好奇地问“孔子那个时候就坐这样的马扎吗?”工作人员说:“是的。但他平常不坐,那时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发达,坐马扎属于豪华奢侈品了,相当于现在坐劳斯莱斯和奔驰车,是用于接待贵宾的。”
  他们听后开心地说:“我们享受的是孔子接待贵宾的待遇,是很高的礼遇了。”坐马扎的体验给外交官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答案在这里“找到了”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以“孔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为主题作了专题演讲。外交官们个个专心致志,听得仔细,记得认真。
  颜教授从孔子对中国的影响讲起,逐渐扩展到朝鲜半岛、东南亚、欧洲和世界各国,特别是讲到孔子对欧洲的影响时,更是触及到了大家的兴奋点。
  颜教授肯定了16、17世纪远涉重洋来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对介绍孔子文化到欧洲和西方所发挥的作用。他认为,意大利利玛窦、法国金尼阁、耶稣会士郭纳爵、殷士铎、柏应理等人翻译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传到西方,架起了西方人了解儒家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桥梁。他历数欧洲早期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沃尔弗、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大文豪伏尔泰与重农派领袖魁柰等对孔子思想的推崇及至高赞誉,道出了中欧文化相互交流与学习借鉴的渊源。最后,他联系外交工作,借助儒家思想阐述自己的观点,概述并提出四点想法与各位外交官探讨:第一,和谐是孔子的追求,是儒家的目标,也是孔子立言的宗旨。第二,如何实现和谐呢?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主张。第三,孔子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不以武力服人。第四,世界上国家有大有小,有强有弱,相处应大国事奉小国以仁,小国事奉大国以智。
  在接下来外交官与专家的互动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引经据典,旁引博证,深入浅出,精妙解答了外交官们所关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阐释了孔子文化的当代价值。
  交流与沟通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外交官们惊喜地表示:“以前我们对中国了解的太少了,总感觉很神秘,有各种想象和猜测,有的人甚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印象里,有关中国的报道少且不全面,难免令人心存疑虑。这次对中国的访问,特别是拜访孔子的“家”,学习感受孔子文化,汲取孔子的外交思想。我们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看到了客观、真实、鲜活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答案在圣人的思想里,在圣人故乡的人民和生活中找到了。”
  
  让孔子去欧洲“周游列国”
  
  为了让外交官们对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山东省的情况有总体的了解,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大干、山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刘渊分别在讲座开始前和结束前向大家做了说明。
  王大干介绍了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宗旨以及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普及和对外交流情况。他说,“孔子文化世界行”活动是对外交流的品牌项目,自去年正式在奥地利启动以来,先后在法国、美国成功举办。非洲作为活动的第四站,筹办工作正进行中。这项活动为举办地国家能够了解、认识、感受孔子文化和中华文化,增进彼此了解,加深友谊,促进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泛赞誉。
  而刘渊则全面介绍了山东省的情况,地理、区位、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清晰详尽。山东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令外交官们惊讶和敬佩不已。山东的优势、潜力、后劲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更是让外交官们感觉到了中国正在崛起与复兴的光明大道上阔步向前。
  “道不远人”、“仁者爱人”。外交官们品读圣哲之语,倍感亲切。让孔子去欧洲“周游列国”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
  
  编辑 杨晓璐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 领略 魅力 “我们领略到了孔子文化的魅力” 领略到了孔子文化的魅力 孔子礼仪文化学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