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村官考试报名条件 “村官”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一个原本无人问津的职业,何以渐渐被社会青睐?在纷纷的热议中,大学生“村官”由个例转向潮流,给了大学生和农村一个新的选择。从学校到农村,从学生到“村官”,大学生“村官”经历了怎样的蜕变?追寻他们的足迹,还原出他们的步伐,共同体验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心路历程。
  
  中国首位硕士村官――杨本伦 村官经历让我终生受益
  厉 明
  
  1992年10月,一位“硕士村官”在全国荡起层层涟漪。28岁的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硕士研究生杨本伦,主动放弃了国家人事部的工作,回到山东老家沂源县石桥乡东北庄村当起了村支书,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硕士“村官”。
  杨本伦说:“像我这样的农家子弟能跳出农门吃上中央机关的‘皇粮’,在当时确实不容易,所以工作前两年还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国家机关工作日复一日的循环渐渐让他无法满足,也觉得长此以往无从发展自己的才能。他感到如果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必须寻找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于是他想到了农村。
  虽然是首位“硕士村官”,但杨本伦当年那次惊世骇俗的人生选择,却集中体现了当时众多知识青年对自己的故土、对中国广阔农村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结,特别是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人,很多人都有改变农村面貌的梦想。只不过,杨本伦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1992年10月,杨本伦顶着许多异样的目光回到东北庄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尽管事先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村里的困境还是让他吃惊不小。全村2500口人,人均不到一亩地,没有农副业项目,80%的村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杨本伦的到来给这个封闭的小山村带来了活力和开放意识。在下村之前,杨本伦利用半年时间到各地农村参观,寻找农村发展的路子。回村后,他确立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发展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林果业,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调整,并与村民签订了50年土地承包合同,促进了林果业的发展。他还主持修建了市场,鼓励个体经商,把商品意识带入了这个封闭的小山村。另外,他在任期间,还争取多项资金给村里兴修水利工程、修路。
  这些成绩都是在无数次的争斗中取得的,用杨本伦自己的话说:“农村的事儿不是那么简单,农村和城市不一样,现实和理想不一样。每干一件事情,遇到的困难和阻力都超出了我的想象。”
  东北庄村的土地划分一直零零散散,形不成规模,要调整种植结构,必须重新划分土地,集中连片种植。山地重新划片那会儿,杨本伦经常顾不得吃午饭,十天半月不回家。为了把村里位置最好的一块坟地改建成市场,杨本伦被人打得头破血流。
  几年过去了,尽管东北庄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杨本伦的“执政”理念和工作作风与大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他工作的环境不断变坏。1998年春天,县里一纸调令将杨本伦任命为县委党校副校长,虽然他希望兼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但被拒绝。杨本伦无奈地远走他乡。据说,他走的时候大哭场。
  东北庄人都承认杨本伦是个好人,对他为村里做出的成绩念念不忘。东北庄村党支部书记田光宝当时是村里的副书记,他对杨本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杨本伦,东北庄村就不会发展到现在的样子。农村太需要人才了,村干部没文化,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农村发展后继无人,没有人才啥事也干不了。”
  对于当年的失利,杨本伦总结说,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想干事,理论水平较高,工作有热情,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比如,实践经验不足,眼高手低,到农村后容易“水土不服”。自己的一个失误是对农村经济不很了解,盲目跟风兴办企业,结果上了几个村办小厂,上一个垮一个。这件事影响了他在村里的威信。另一个不成功的地方是,工作急于求成,没有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导致上下级关系紧张,村两委班子调整太频繁,没有形成很好的凝聚力,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虽然败走东北庄,但杨本伦从未有过“生不逢时”的悔意。他说:“在农村的6年经历,让我受益终生,使我更了解基层工作和百姓疾苦,工作更有韧劲,心理承受能力更强,这些是在机关里学不到的。”
  杨本伦离开了农村后,南下打工,几经周折,终于在商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今他已经成为淄博信誉楼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把一个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
  看着今天的“村官热”,杨本伦说“现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与我当时有很大不同,党政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帮带机制更加健全,相信他们能够在农村找到用武之地,不会再出现第二个‘杨本伦’。”
  
  山东首位大学生“村官”支部书记――王桂玉 “助理”变身“书记”
  尹传亮
  
  在王桂玉的人生履历中,22岁之前的他从没想过自己能和“村宫”扯上关系。大学读的是泰山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他想着自己将来的工作怎么也要和医疗相关联。
  但在2008年毕业的时候,他的想法产生了偏离。在9月的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选中,他选择了到沂南县依汶镇汶明村任党支部书记助理。
  在汶明村,王桂玉充分了解村情民情。汶明村地少人多,村民虽以蔬菜种植为主,但没有充分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用。经过思索探讨,他联系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青田公司合作,实行土地流转,通过集约化管理,采用现代种植技术,发展订单农业。在土地流转中,他深入农户,认真解释相关政策和实旅方案,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往返于100多个农户和公司之间,多方协调,最终促成了村民自愿流转土地20余公顷,为提高群众收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后,王桂玉将土地流转和帮扶农户科技致富工程结合起来,通过帮扶工程辐射带动周围群众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村民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眼看着村民们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王桂玉却陷入了沉思:群众的脑袋并没有随口袋一同充实起来。为了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他利用村里的远教设备,制作了批课件供村民们观看,使科学发展观、计划生育、科学种植等国家大政方针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广大村民。他带动群众亮化道路、绿化宅院、美化村庄,使村民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汶明村村民更富了,民风更正了。
  2009年11月,沂南县从大学生“村官”中考选20名农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因为出色的工作,王桂玉通过了考试,被任命为依汶镇隋安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山东省第一位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大学生“村官”,开始实质性地进入了村级事务决策层。
  王桂玉心里清楚,他的工作不是单纯去掉“助理”两个字这么简单。他必须实现心理和角色的双重转变。上任后,王桂玉确定了抓村“两委”班子,促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兴建村级活动场所、兴办村级公共事业,调动村民积极性、推动民主自治进程的工作思路。
  王桂玉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定期学习“四民主一考核”、“农村工作 规程”等内容,讲解有关政策、文件内容,让村“两委”干部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村务管理机制,建立了权责明确、决策民主、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这些制度政策的理顺和实施,让村里工作一下子理顺起来,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王桂玉创新性地采取“间接民主自治法”,成立了涵盖包括种养殖、文化娱乐、社会安保等各个方面的群众组织,通过群众积极参与,使群众更充分、更实际地参与到村民自治中。村民对村里的工作也有了更大程度的认可与拥护。
  2010年3月,临沂京华矿业有限公司在隋安村落地,王桂玉同其他村干部不分昼夜地开展工作,依法顺利完成了该公司轻烧白云岩项目所需的厂区用地、矿山土地的流转工作,保证了项目顺利落地投产。
  现在,隋安村的党务、村务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王桂玉也完成了由“村助理”到“党支书”的转变。今年5月,他顺利通过了省委组织部选调生考试。他向县委组织部提出申请,表示要继续在村里担任支部书记。按照个人意愿,被分配到他所在的沂南县依汶镇工作,继续担任隋安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刚到隋安村不久,还有一些想法没能够实现,我要努力让村民更加富裕,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社区建设为方向,建设一个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隋安!
  
  《花开的美丽季节》
  
  二十四集电视连续剧《花开的美丽季节》由中央电视台和微山县联合拍摄。实景拍摄地就在微山。
  该剧主要讲述的是两位大学生村官曹沐春和马小凡一段充满意义而又多姿多彩的历程。刚毕业的大学生曹沐春和小眼镜马小凡,来到微山湖畔的百合村当起了“村官”。百合村的村主任周宝全在对待大学生“村官”的问题上,开始的态度并不积极。材里的村民也觉得太学生“村官”只是来“镀金”的。这反而成为激励他俩决心为村民谋利益的动力。先是给村里的孩子们开办英语班,架起了和村民沟通的桥梁;而后,又通过到农大请教授来村里指导种燕麦,又将孟乡长引荐给最反感和官员打交道的顾教授,从而获得乡长和周主任的好感。之后,他们又撮合巧红娘和翟二嫂合作开办鸭场,一步步地使周主任和村民认识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经济建设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曹沐春和小眼镜先后经历了一系列考验,两位村官乐观坚强面对,终于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与信任,在他们的任职期间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花开的美丽季节》是国家提出倡导大学毕业生下乡政策以来,国内第一部反映此类题材的电视剧。本剧深度关注了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青年演员吴晓敏和吴健扮演剧中的年轻村官曹沐春和马小凡,两人生动活泼的演绎让全剧充满了青春气息,成为了农村青春励志剧的典范。该剧自2010年5月2日在央视八套开播,创农村题材电视剧收视率新高。
  
  创业大学生村官――付晓娟 在热爱中追求
  赵 真
  
  25岁的付晓娟,扎着马尾巴,黑黑瘦瘦的,看上去仍像个在校大学生,却已经在峄城区吴林街道吴林西村干党支部副书记快一年了。
  付晓娟是黑龙江省大庆人,如今把家安在了山东枣庄。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大李楼村的张同新是付晓娟的大学同学,两人在上学期间就确定了恋爱关系。毕业后,两人商量决定回乡创业,自己做老板。经过调研市场后,付晓娟决定利用新型的养猪技术开展无公害生猪养殖。
  但办养猪场这个想法遭到了付晓娟父母的强烈反对。爸爸在长途电话里骂她“上这么多年学到农村去养猪,不让人笑话?还不如我和你妈在城里当个小老板呢”妈妈更是三天两头打电话,劝晓娟别犯傻。
  坚毅的付晓娟没有退缩。历尽艰辛,2008年9月1日,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她的“富新种猪养殖基地”正式挂牌了。付晓娟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一定要干好
  目前,付晓娟的养殖场生猪年出栏1000多头,母猪存栏100多头,年产值150余万,并且全部采用网络信息化管理,2009年底被评为“山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单位”。
  村民看晓娟有本事,都来找她帮忙。学营销的她看到了更大的机会――养猪规模化、产业化才能多赚钱啊。她萌生了当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念头。
  机会来了,2009年8月,晓娟通过了山东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以优秀的成绩如愿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被聘为吴林街道办事处吴林西村党支部副书记。
  刚进吴林西时,村民见了她躲得远远的。有人说:“晓娟,街道不是给你安排了挂靠部门了吗?何必天天往村上跑,你干好干坏还不都是那些工资?”
  晓娟却不这么想:“村官虽小但不好干。我愿意多了解点实际情况,真正给乡亲们办点实事。”半年多来,她在村民的蔬菜大棚里施过肥,到大娘家的麦地里拔过草,出席小伙子的婚礼喝过酒,也参加老党员的葬礼。慢慢地,村民们感觉到这个外乡的大学生还真的不错,开始接受了这个年轻的“村官”。
  通过走访,晓娟了解到吴林西村本来就具有养猪传统,这与她的创业项目不谋而合。早在大李楼时,她就牵头成立了众诚畜禽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了吸引吴林西的村民也加入合作社,她挨家上门做工作,一笔一笔给他们算细账,终于打消了养殖户的各种顾虑,同意参加养殖合作社。
  在村里,付晓娟的另一个动作让村民感觉到了年轻学生带来的好处。吴林西村位于城乡接合部,缺少一个大的活动场所。晓娟主动向街道办事处作了汇报。领导十分支持,牵线联系了区体育局。但是相关政策把晓娟的想法卡死了:体育器材只配备给乡镇,吴林西属于街道办事处,不在建设范围之内。但晓娟从不轻易退缩,怀着8个月的身孕一次次到区体育局协调,一次不行,两次,三次……找科室的同志不行,找主要领导同志,前后跑了8趟。终于,区体育局领导被她感动了,单独为吴林西安装了价值近2万元体育器材,建成了一个小型健身广场。村里的乡亲们第一次有了锻炼、活动的场地。
  一份辛劳一份收获。2010年1月,付晓娟当选“枣庄十大年度新闻人物”,2月又高票当选“感动枣庄十佳人物”:5月荣获“山东杰出青年五四奖章”,还获得了“全国妇联双学双比巾帼创业女能手”称号……

相关热词搜索:村官 故事 “村官”的故事 村官故事 村官的故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