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焕新生【传统鲁绣焕新生】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鲁绣即山东绣,又称“衣线绣”,是古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是中国北方民间刺绣的代表。它最迟自春秋战国时期在齐鲁大地起源,传承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鲁绣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5年在山东邹县发掘一座元代至正十年的李裕庵墓,该墓出土的绣衣毋庸置疑是600年前的山东刺绣,也是中国迄今保存最早的鲁绣出土文物。到了明代,山东的“鲁绣”、江南上海的“顾绣”,东北的“辑线绣”及北京的“洒线绣”等都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而闻名于世。从故宫博物院陈列的明代鲁绣《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荷花鸳鸯图》等数幅立轴中,可见鲁绣区别于其它绣种的特有风格。
  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农工商务局创办的工艺局(后改为工艺传习所),地址设在济南的趵突泉内,设立铜铁、毛毯、绣花、织布、木器,洋车六个工场,其中以绣花工场的绣品独具特色,并在当时的东洋赛会上获优等奖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春天,在济南芙蓉街龙神庙内,张志强、刘云莲、王远胜等7位民间绣花艺人自发组织起来,自带工具,在当时的花纱布公司(后来的纺织品站)借来了一匹白布,运用已有的鲁绣民间技艺,开始了小组化的刺绣生产。
  从那时起鲁绣就得到了济南市政府、市妇联的全力支持,在全国诞生了第一个绣花车间,开始了规模化生产。从民间手工艺小组发展为国有集体企业即济南刺绣厂。几十年间,济南刺绣厂成为鲁绣统领风骚的基地,对发展和推动鲁绣工艺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山东及邻省城乡的刺绣集散地,刺绣从业人员达10000多人。
  特别是在1954年,王玉珍老艺人首创了机绣长针绣针法,并由此演变出了几十种机绣针法。所谓机绣是人工操作家庭用脚踏式缝纫机手脚配合进行刺绣的一种方法,其针脚大小,图案的变化、线色的变幻,针法的应用完全靠人工进行操作,完全区别于电脑刺绣,亦可称其为手工机绣。
  在1956年2月召开的“全国刺绣工作会议”上,王玉珍老艺人用机器绣的一幅“菩萨授经图”,由于与传统手绣不差上下,引起各方代表极大的兴趣。从此机绣长针绣自山东济南蔓延到全国各地直至今日,使之成为新中国鲁绣工艺的特色之一,为鲁绣工艺注入了新的生机。王玉珍老人也因此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并被授予“全国老艺人”称号。
  上世纪60年代初期,鲁绣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纳了“四大名绣”之长,创立了“发丝绣”。它以传统鲁绣的散套针法为主,大量吸收了齐针、打籽,纳纱、贴补等多种针法,从而形成了鲁绣发丝绣特有的工艺体系。其最重要的发展就是人发与丝线结合施绣。这一创举极大的拓宽了传统发绣的表现能力,即从只能绣“白描”发展为“润色”、“运墨”,为表现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笔墨效果寻到了恰当微妙的工艺手段。这种粗细相间、刚柔并济、层层叠润的风格使鲁绣发丝绣明显别于江南发绣而独辟蹊径,也成为鲁绣的突出特点之一。
  鲁绣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开创了鲁绣发丝绣、机绣长针绣、开发了泉城花边、雕绣以及绘绣结合、绒绣、烙绣,并引进了电脑绣花等工艺。特别是创立的机绣长针绣针法和鲁绣发丝绣工艺,极大地拓宽了鲁绣工艺的表现力,使鲁绣工艺从题材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较传统鲁绣均有着较大的变化和发展。
  古老的鲁绣能够保留到今天,可以说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饱经了沉沦与坎坷。然而,鲁绣如何能够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独特风格,发挥其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相关热词搜索:新生 传统 鲁绣焕 传统鲁绣焕新生 哈佛新生传统 泰国大学迎新传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