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军事战略几经变更]台湾现行军事战略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几十年来当权都 往来兴替,军事战略也几经变更,然而对统一的阻碍仍依然如故。   国民党史败亡台湾后,随着国际形势、两岸力量对比和台岛内情况的变化,台湾军事战略亦几经变换。
  
  “反攻大陆”是蒋介石败亡台湾后为稳定军心而提出的一个口号。从1949年到1967年,是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时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令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相继与台签署“联防互助协定”、“共同防御条约”,成立美台“协防司令部”,向台提供大量军援并训练台军。美国插手台湾,点燃了蒋介石“光复大陆”的梦想。1950年10月10日,蒋介石定下“攻势战略”的基调。随后不断高喊“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52年10月,国民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反攻大陆案”。1953年元旦,蒋介石进一步提出“军事第一,反攻第一”的战略思想。至此,以“整军备战,伺机反攻大陆”为主要内容的“攻势战略”基本确立。
  在1958年的金门炮战中美国采取脱身政策,蒋介石深感靠美“复国”无望,但仍心存侥幸,“军情局”制定了“派遣游系干部赴大陆各省建立基地,与大陆反共力量结合”的“海威作战”计划。1962年至1965年间,台先后派出5次40股武装力量窜犯大陆。1966年,台军制定“王师”作战行动。1967年,台军策划了“西南登陆”行动。这些军事行动,均以失败告终。
  
  大陆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两岸实力对比拉大,“攻势战略”名存亡,“攻守一体”战略出笼。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美逐步减少在台军事力量,加上大陆内地综合力量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台意识到“反攻大陆”希望渺茫,于是转向偏安求存。1973年蒋经国喊出“独立作战,自力更生,死里求生,坚持到底”。1975年蒋介石病死,蒋经国接班。翌年三月,蒋经国在“立法院”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防卫第一”的战略目标。据此,台当局提出了“攻防兼备”、“攻守一体”的军事战略,向“以防为主”、“独立固守”转变,幻想以军事为“最基本的后盾”,以“心理战、政治战、外交战”手法和通过加强在大陆的策反活动来达到“反攻复国”的目的。
  
  李登辉试图“割岛立国”,其军事战略由“攻宁一体”向“空中防卫”、“海上防降”和“陆地防卫”的全面防御战略转变。
  
  1988年1月蒋经国病死,怀有强烈“台独”情结的李登辉上台后急不可待地抛出“一国两府”,试图割岛立国。接着,台当局宣布勘乱时期终止,其“治权”不包括大陆。90年代初,李登辉等多次表示,“当前国防建设的目标在防卫台澎金马,并无军事反攻之举”。其具体做法是:以守卫为主,突出防御性,淡化进攻性。包括撤消为反攻大陆而组建的数个特种作战总队和轻装步兵师,收缩驻金门、马祖外岛兵力、增加岛内中部地区及东部海岸防守兵力,加强军事设施地下化建设;加强反封锁、反登陆作战演练等。同时,优先发展空、海力量。
  
  90年代初,台湾提出要建立“足以吓阻敌人之有效威力”的目标,台湾军事战略进入“攻势防御”时期。陈水扁上台后,台军事战略向进攻、冒险方向进一步倾斜。  
  
  1993年,台“国防部长”孙震宣称,万一战争不可避免,要“阻敌于海峡,不让它接近本土”。此后,台军开始推行“精实案”,将军队总数减至40万,大量购进各种高技术兵器,换装F-16、“幻影”-2000和IDF等先进战机,装备新型中距空空导弹,强化空军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并在IDF战机的基础上着手研制具有隐形功能的第三代战机。1995年分两批从美购买四架E-2T预警机,在澎湖地区成立“预警机和电子战联队”。台湾将这一战略定名为“防卫固守,有效吓阻”。
  1999年底,台又将“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改为“有效吓阻,防卫固守”,这不单单是次序上颠倒,而是开始向进攻、冒险方向转换。为实施这一战略,台军竭力研制和外购中远程作战飞机、导弹等攻击性武器装备,有舆论披露台高层对启动核武器计划一度十分感兴趣,并筹划对大陆进行破坏性信息战和网络攻击等。
  陈水扁主政后,台军事战略向进攻、冒险方向进一步倾斜。2000年6月陈水扁在一次讲话中称:台应以“制空、制海、反登陆程序”和“精准纵深打击、提升早期预警、争取资讯优势”及“决战境外”观念,作为建军备战的方向。“决战境外”概念出笼。据台军方要员的解释:所谓“境外决战”,就是“拒敌于彼岸、击敌于半渡、歼敌于水际滩头”。
  
这改变台湾不利的战略地位,台湾当局采取了“前伸”、“后延”的做法,以“克制作战”(海上拦截)替代“反制作战”(阻滞对方登陆行动)。  
  
  军事实力向来是台当局拒谈阻统的筹码,更是民进党政权拒统谋独的手段。台岛地幅狭小,纵深短浅,缺乏回旋余地,虽横有海峡,但现代武器的发展使其屏障的作用日益降低,一旦“滩岸决战”,必输无疑。因此,台当局采取了“前伸”、“后延”的做法。所谓前伸,就是加强外岛战场建设,完善和构筑各种工事,使其具有高强度的抗击能力,以金、马为“前哨”,澎湖为“中继”,本岛为根基组成三道战略防线。所谓后延,指侧重台岛东部战场建设,保存“第二波”反击力量,在玉山等五条主要山脉的中部和东部构筑可屯积兵力兵器的基地。此外,在岛上部署进攻性的武器,如可对大陆地区实施监控的远程雷达、杀伤力较大的远程火炮、拦截范围较远的防空导弹和岸对舰导弹,使金马守军在防御的同时,还部分地具备了对大陆实施火力反击的能力。台采购的大批“洋武器”也增加了远程作战能力。有了这些,台当局便一改以往缩在岛内抗登陆的作战思想,由以往的本岛岸上作战,转为海上拦截作战;由以往的“反制”作战来阻滞对方登陆行动,转为以“先制”作战破坏对方登陆准备。
  为“决战境外”,台重点发展进攻性武器,包括潜艇、地对地战术导弹和巡航导弹等。
  在陈水扁的指令下,台军还展开了“决战境外”的密集军事演习:2000年6月,举行长达6个月的“汉光16号”演习;7月,金门驻军实施重炮实弹射击与“槲树”防空导弹实弹演习;8月,举行“万安23号”联合防空演习;2001年1月,台军举行美制“小牛”空对地导弹实弹射击演习;4月,举行为期3个多月的“汉光17号”演习;6月,试射“爱国者”Ⅱ型反弹道导弹,这是此类导弹第一次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地区试射;9月初,举行旨在对抗大陆东山岛演习的“前锋战略”非例行军事演习。
  
  台湾当局不仅试图“以拖诗变”,拉美国下水,而且妄图以“武力拒统”,以“武力求独”。
  
  值得注意的是,台当局强调“在战略上要避免决战,要以小搏大,持久耗敌”,“以拖待变”,将美国拖入台湾引发的台海冲突。台军的总体目标是:抵御2000~4000架战斗机和轰炸机,抗击200~400艘作战舰艇,并维持作战一年以上。台认为,只要能坚持数月至一年,局势就能发生对台有利的变化,为国际势力实施政治、军事干预制造借口。2001年4月,台当局提出希望台军参加美、日、韩在西太平洋的联合军事演习;7月声称台湾要加入美国主导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8月,提出加入“亚太军事同盟”。台湾当局还极力推动台军与美军的军事合作,包括制订联合作战计划,派遣大批军官赴美受训,主动展开与美军的情报合作,同意由美台双方共同搭建两条用来监控大陆东海舰队与南海舰队的海底电缆线等。
  “决战境外”的战略构想充分展示了台湾当局武力拒统、武力求独的战略企图和玩危险游戏的心态。这不仅将台湾拖入巨额军费开支的无底洞,也给台海局势凭添新的不稳定因素,危害两岸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 变更 军事战略 台湾军事战略几经变更 台湾现行军事战略 日本当前的军事战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