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一家亲,共筑中国梦 [解读马英九“两岸思维”]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逐渐形成一整套两岸关系新理念,将开创两岸关系的全新时代;但这些新思维只是向现实妥协的结果,无追求未来两岸和平统一的志向,显示了其两面性。      马英九成为台湾新的领导人,不仅代表着台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而且将开创两岸关系发展的全新时代。从选前、选后尤其是“520”就职演说看,马英九逐渐扬弃了担任国民党主席时期及选前有关两岸关系问题的不成熟论述,一系列新的思想与论述逐渐清晰,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理性的政治思维”、“开放的经济思维”、“务实的‘外交’思维”、长远的“两岸关系思维”,然而,这些思维只是向现实妥协的结果,只求两岸关系的平顺发展与政治权力的巩固,却无追求未来两岸和平统一的志向,显示了马英九两岸思维的两面性。
  
  法律与现实相互妥协的
  “两岸关系定位思维”
  
  对敏感的台湾政治定位与两岸关系定位这一重大问题,马英九自2005年任党主席及参选台湾领导人以来,一直在努力思考,也曾摸着石头过河,提出过许多矛盾的论述,诸如“国民党本土连接论”、“终极统一论”、“台独选项论”、“台湾人民决定论”等等,均曾引起很大争议。但在当选台湾领导人之后,马英九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不断修正,逐渐清晰。
  马英九在谈到台湾的“政治(国家)”定位时表示,他当选的是“中华民国总统,可以说是中华民国台湾的总统,也可以说是台湾的总统,但不是台湾国的总统。”“国家的正式名称是‘中华民国’,但平常讲的时候讲‘台湾’,可以接受”。他还特别强调,“我从来没有讲过中华民国是台湾”。马英九这样说是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的政治现实来严格界定台湾政治定位的,而且是对民进党搞“法理独立”、否定“中华民国”、建构“台湾国”的批判与澄清。不过,他又在演讲中称“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命运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显示他将“中华民国台湾化”,从而无法澄清“中华民国”与台湾的真正关系。
  在处理两岸关系的法理定位上,马英九也是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与有关法律来处理。马英九在接受《联合报》专访时表示,“两个统治当局(指台湾与大陆),分别统治传统中国的一部分领土,双方都主张对所有领土有法理上的管辖权,实际上有效的管辖权只有它那一部分”,这一论述实际上是要表明“两岸在法理上同属一中”,“在治权上各控制一部分”。这种论述,隐含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或“一中各表”,在某种意义上大陆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日前,马英九在接受墨西哥《太阳报》采访时,更为明确地表示两岸宪法都不允许领土上有另外一个国家,因此双方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也不是两个中国。这一定位或表述,与李登辉将两岸关系定位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陈水扁的两岸“一边一国”或民进党的“台湾与中国”的两岸定位有质的区别,反映出马英九与陈水扁、民进党在台湾政治定位上的本质不同,但他仍无法回避台湾真实的政治地位问题。
  
  对于敏感的“统一”问题,马英九并不回避。他曾提出过引起很大争论的“终极统一论”和“台独选项论”。如今,马英九不再提这些概念,而是依法准确阐述对台湾现状与未来台湾前途的看法,强调统一问题让时间决定,让历史决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政争。马英九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我觉得统不统一,可能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不必为这着急,先把目前问题解决,让当下生活过得很好,这最重要”。这一论述再次透露出马英九内心深处对台湾前途与国家统一的渴望。在复杂的客观政治现实下,马英九任内不会积极推动统一,但也多次强调不会搞台湾法理独立,正如他在就职演说中强调的“我们将以最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不统,不独,不武’理念,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现状”,也表明马英九对台湾前途与两岸统一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仍只是为实现与巩固国民党的政治统治而已。
  
  折衷与机智的
  “两岸互不否认思维”
  
  选后不久,马英九表示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称呼对岸,这是做不到的,但强调现阶段两岸“相互承认做不到,相互否认没必要,采取相互不否认,双方互动的空间就出来了”。马英九认为海峡两岸问题的症结在于“主权争议”,这是一种“有冲突的紧张”。现在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搁置,我们两个做不到相互承认,但也不必相互否认,最好的办法是相互不否认”。也就是说,在马英九两岸思维中,“搁置争议,互不否认”,就是解决两岸僵局的最好办法与出路。这一主张由萧万长在海南博鳌论坛中正式提出,即所谓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
  “互不否认”其实就是国民党一贯坚持的“一中各表”的国民党版“九二共识”(即“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也就是说双方承认一个中国,区别在于,台北讲的中国是中华民国,大陆讲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说,“互不否认”也是维持台海现状(不统不独)与突破两岸关系谈判僵局的基础。马英九表示,“我不会去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我清清楚楚就是主张九二共识。全世界讲九二共识最多的大概是我”。可见,马英九对“九二共识”赋予了很高的政治价值,而且将“九二共识”与“互不否认”融为一体。
  尽管大陆方面与国民党方面对“九二共识”的理解与说法不同(大陆讲的“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但胡锦涛总书记很快在4月29日提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这一善意回应,得到马英九的肯定与赞赏。可见,从最近以来大陆的表态以及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张看,包含“互不否认”思想的“九二共识”正成为两岸协商谈判的基础与起点。正是因为海峡两岸在抽象的“九二共识”基础上(不讲内涵,或各自坚持自己的立场),相互尊重,互不否认,尊重现实,求同存异,才很快促成了两岸两会得以恢复协商谈判,开创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需要强调的是“互不否认”与承认“九二共识”的背后就是默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或“一个中国,有两个政府”或“一个中国,有两个政治实体”(有人称之为“一中两国”)。“搁置争议”则回避了敏感的主权问题,也可能留下新的后遗症。
  
  务实与开放的
  “两岸经济思维”
  
  两岸经济问题不只是简单的经济议题,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台湾经济、政治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马英九在两岸经济关系问题上完全是一种受西方经济思想影响的开放思维,认为减少管制,加大开放,才能吸引外资,才能搞活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问题上,强调不能处处设置障碍严加管制。在“520”就职演说中,马英九进一步提出,“开放则兴盛、关闭则衰败,这是历史的铁律。所以我们要坚持开放、大幅松绑、释放民间的活力、发挥台湾的优势”。也就是他要以“活水经济”取代“笼鸟经济”。在这种开放思维下,选后马英九迅速行动,积极兑现选举承诺,如规划周末包机及未来定期班机、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开放人民币在岛内兑换、放宽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逐步开放两岸资本市场等等,很快营造出一种开放与自信的氛围。
  这种积极开放的两岸经济思维,是与马英九的政治理念与两岸关系发展主张一致的,体现了他对两岸经济整合或融合的期待,体现了对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期待。他不会像民进党那样担心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与经济整合会造成台湾对大陆的过度依赖,而是强调两岸走向双赢,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同样这种开放思维也是马英九实现他的“振兴经济”政见的必由之路,否则无开放的两岸经贸思维,台湾经济发展就没有出路。
  马英九也在思考未来两岸经济整合模式。他表示认同萧万长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概念,但强调这是一个长期目标,要分步骤进行。第一步要做的除了直航、开放大陆居民观光之外,要签署一个综合经济协议,比较接近自由贸易协定。在这种思维下,未来海峡两岸很可能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经济合作机制,建构新的两岸经济整合模式。
  不过,在马英九务实开放的两岸经贸思维中,仍存在一些单边思维,即以对台湾有利就开放或扩大开放,对台湾不利就少开放或不开放,而且要大陆做出更多的让步,这不符合共同发展与双赢的经济利益原则。
  
  务实与弹性的
  “活路外交思维”
  
  海峡两岸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定位与关系,一直是海峡两岸外交斗争的焦点之一。过去国民党执政时期,海峡两岸在国际社会互动、较量过程中,形成台湾在国际社会或参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四大模式:即“奥运模式”、“WTO模式”、“亚行模式”与“APEC模式”,这也成为马英九务实的“活路外交思维”的基础。
  马英九在选举中就提出他的对外关系或“外交”理念,即“活路外交”。马英九在选后再次强调,“活路外交”的基本精神就是“弹性”,这是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经验,里子比面子重要。马英九还将台湾外交与两岸关系联系起来,强调“不能只从外交看外交,要从两岸互动看外交”。他希望两岸能以“务实主义”作为讨论台湾国际空间的依据,希望能从现实出发,“按照游戏规则慢慢来”。他认为,就国际组织来讲,其实有很多技术性组织,台湾可以变成观察员。但若一开始就要搞政治,人家就躲得远远的,就会“欲速则不达”。这是非常务实与弹性的做法,与民进党的“烽火外交”与“无厘头外交”有很大区别。
  在申请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问题上,马英九认为,“目前没有比‘中华台北’更好的名称”,显示了马英九在处理国际事务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方面的务实性。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正式将“尊严、自主、务实、灵活”作为处理对外关系与争取国际生存空间的指导原则。可见,马英九的对外关系思维与政策是非常现实的,是有弹性的,也是灵活的,为未来处理两岸在国际上的互动与台湾的地位留下可行的讨论空间。但两岸的现实问题要比政治思维复杂得多,这种“务实外交思维”能否实现并不乐观,两岸在国际上的外交斗争仍会很激烈,这对马英九是一个新的考验。尤其是台湾有关方面对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急切要求大陆做出回应与表态,这不仅不符合马英九提出的“先经济后政治,再国际空间”这一处理两岸关系的安排顺序,而且在条件不够成熟时急于推动反而不会有好的效果,这是台湾方面需要认真思考的。
  
  长远的“两岸和平思维”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中共中央对台政策的主题与长远目标,也是国民党的政治主张,更是马英九最重要的两岸关系发展主张。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反对“台独”,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马英九的两岸关系发展思维是“先经济后政治”、“先两岸再国际”,而且提出的两岸谈判顺序为:经济、和平、国际空间。其中,马英九将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作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政治目标,但考虑到其难度,所以强调第一步优先解决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问题,第二步才是推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为两岸的长久和平打下基础。
  马英九希望在他执政期间,两岸能够签署和平协议,这不只是他的两岸关系发展的长远思维,而且是他的重大政治抱负,希望能够创造台海之间至少30年的和平。不过,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马英九强调,谈和平协议没有时间表,谈判前会要求对岸撤除瞄准台湾的导弹。在就职演说中,马英九则没有以大陆撤导弹作为提前,而是由衷期盼“海峡两岸能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从今天开始,共同开启和平共处的历史新页”,在“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他深信,“以世界之大,中华民族智慧之高,台湾与大陆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大陆方面也有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意愿,若两岸两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展开事务性协商,并在条件成熟时,就大陆撤除针对台湾(实际是“台独”)的导弹部署与台湾的对美军购等问题进行协商一揽子解决,则将创造两岸和平发展谈判新契机,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创造条件。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并不是两岸关系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一个过程,如果长期回避两岸和平统一这一重大目标,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就有可能难以避免和平分裂的危险,这是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的。在对两岸和平发展抱有高度期待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有新的危机意识,追求国家的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两岸 解读 思维 解读马英九“两岸思维” 解读马英九的 评析马英九的两岸思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