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月神 叩问中华文化的追月情怀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当人们欢度国庆佳节的时候,我们的又一位探月使者――“嫦娥二号”卫星正在九霄云外向月球飞奔,再次拜访这位地球的芳邻。   按照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战略三步走――绕、落、回,“嫦娥二号”正在完成第一步――“绕”的第二阶段,中国人距离踏上月球还有一段路要走。中国的探月工程起步较晚,为了走出自己的探月之路,付出的艰辛只有亲历者知道。
  天上数十口,人间已万年。久居天宫的月亮女神可能在想,离自己最近的地球人类为何如此钟情探月?所以,想要理解中国人为何如此执著于月球,还要从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中寻找答案。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忠于爱情的美丽女人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人民心目中,月亮就是一个女性的化身。
  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一位男青年则借月亮这样抒发对女子的倾慕:
  多么皎洁的月光,就像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国风?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人望着月亮思念他心中所爱慕的少女,把月亮的美丽与少女的多姿融为一体。今天,人们还在以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词语来形容女子之美。
  李白现存的诗有1059篇,其中就有341篇提到月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首《把酒问月》,把诗人对月亮的情怀倾诉得淋漓尽致。
  月亮作为一种永恒存在的神秘象征,已成为士大夫逃离现实的人格化身,或者是一种超脱的风范。
  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月亮的情感就比较客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总是鼓励后人积极努力达到社会的和谐。
  中国的月神文化以抒发美好愿望,传达人们对月亮千年不变的感怀。
  在中外科技界,还有个万户的故事在流传,他被认为是全人类探月历史上的先驱。据说,木匠出身的明代官员万户,对技术发明特别痴迷,他把许多火箭绑在椅子上,手里再拿起风筝,希望能飞到月亮上去。但“万户飞天”的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为了自己的追月梦想,万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万户的名字在火箭科技领域几乎无人不知。万户,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了为科技探索而勇敢献身的偶像。
  中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月亮神话赞誉着中国文化的“美”的境界。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英勇刚强,曾率领族人打败敌人,赢得了乡亲的爱戴。他死后,变成了月亮,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月亮从山林上空升起,傣家就点燃冷香,开始“拜月”。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的月亮节形式丰富多彩。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收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但各国习俗不同。
  在日本,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
  越南的中秋节,儿童是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新加坡,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表示问候与祝愿。
  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有太多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和情感,它们已经成为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带着这样一份厚重的精神财富,怀着这样一份深厚的月神情怀,中国的探月事业怎么能不成功?
  祝福嫦娥二号!

相关热词搜索:叩问 中华文化 情怀 叩问中华文化的追月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意蕴 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