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马洪线【边史秘闻:“麦克马洪线”变更计划】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1914年,在印度小镇西姆拉召开的会议上,麦克马洪爵士划了一条“麦克马洪线”。这条线导致了此后的中印边界争端。印度认为这条边界线是根据“分水岭”原则勘定的一条完美的边界。但事实上,二战期间英印由于难以侵占“麦线”地区,一度准备改变“麦克马洪线”走向。对此,外界鲜为知晓,本文通过挖掘相关外文史料,还原历史真相。
  
  怀特南的设想
  
  在英属印度时期,由于印度阿萨姆省靠近西藏地区,所以印度政府指派阿萨姆省总督具体负责边界事务。1939年,省督怀特南――一个脾气比较温和的官员,要求英印不要急于夺取“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重镇――达旺,而应在达旺以南建立“印藏边界线”,至于“麦克马洪线”则可暂时放弃。理由是,达旺究竟属于英印还是西藏,在《西姆拉条约》附图中并没有清楚标识出来。怀特南说,“麦克马洪线”有两种画法:一种是画在《西姆拉条约》附图上,红线压在“达旺”字上;另一种是画在“麦克马洪线”与夏扎换文的附图上,该图将达旺划在英印一侧。那么英国是以哪一条为准呢?在怀特南看来,英国既然有这样的错误,那么理想的边界线是“达旺以南由色拉山脉构成的天然地带”。
  色拉山脉位于达旺以南77公里。怀特南的设想是,英印可以依靠色拉山脉,建立一个稳定的管辖区,并在这个管辖区建立哨所,因为实施该计划的花费仅仅是英国在达旺地区实施“前进政策”的四分之一,因此,英国可以放弃达旺。
  1939年前后,有英国官员认为整个门巴族居住的地区,包括整个“麦克马洪线”对英国而言,没有任何“战略上的价值”,英国人甚至可以完全放弃这一地区。该言论引来英印政府内部一片哗然。
  其实,对于“麦线”地区的价值,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英印东北边界巴利帕拉区负责人内维尔就认为印度东北边界地区极为重要:“提起这条边界,我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说,这片地区一点价值也没有,抵不上要管理它的费用。这不完全是事实,因为这里有许多富裕的地方,要开发它只需要稳定的形势和公正的管理。” 内维尔指出,达旺地区在战略位置上讲,是苏联和中国进入印度次大陆的便捷通道,“一旦中国人驻扎下来,这片西藏地带就会极其重要。现在中国仍在盯住西藏和拉萨。假如中国控制了西藏,尤其是达旺地区就会被利用为一个秘密的便捷的进入印度的通道。俄国人也想在拉萨建立影响,如果它取得成功,就可以派遣间谍通过这条路安全秘密地进入印度”。
  英印政府秘书伊利吉伯也指出,门巴地区是选拔军人的良好基地,而一旦英国放弃该地,将来中国很可能会利用之。他偏见地认为门巴人“野蛮、自私,居住在不合适人类生存的丛林里”,但“在种族构成和生活方面,与作为英国士兵输出基地的尼泊尔廓尔喀人(Gurkhas)没有多大区别”,所以,他们将来很有可能被“未来的一些政权利用,而使他们成为一种重要的潜在力量”。
  
  米尔斯的报告
  
  然而,尽管英印政府内部有人如此看重达旺地区的价值,但整个二战期间,英国在达旺地区的势力扩张非常有限,并且引起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和同为二战盟友的民国政府的强烈抗议。在这种背景下,1945年5月,英印政府阿萨姆地区部落顾问米尔斯正式起草了一份报告――《色拉地区作为边界管制地区的合适性》。该文认为,“从治理的角度看,把色拉地区当作边界,以替代麦线是无懈可击的”。米尔斯说,达旺以南的色拉地区是“自然地理上的边界,且是不丹和阿萨姆的分水岭”,根据麦克马洪的分水岭勘界原则,色拉地区无疑比达旺更为合适:第一,“从色拉关到达旺路途遥远,并且要穿越经常大雪封闭的16000英尺关隘,所以,印度往达旺运输粮食非常艰难”;第二,虽然色拉地区与达旺地区的部族都为门巴人,但两地却在语言与种族上有显著不同;第三,西藏噶厦对色拉以北地区管理严密,而对色拉以南地区管理却颇为松散;色拉北部的达旺深受佛教影响,而南部所受影响则弱一些;第四,英国在色拉北部的势力也大大逊于南部,南部部分居民已默认了英国的管辖,而北部居民则仍然承认西藏噶厦政府的管辖,而且亲藏思想极为严重。
  米尔斯是处理“麦线”问题的专家和重要人物,英国政府不久即表态,“愿意对达旺地区的边界做调整”。1945年6月起,要求变动“麦克马洪线”的声音在英印各级政府已深为人知,尽管内部意见不一,但要求西藏官员撤出色拉地区却是英印政府的一致原则。然而,令英印头痛的是,即使把边界定在色拉地区,仍然有部分西藏僧官到色拉地区收缴赋税。
  
  基特森的报告
  
  就在印度事务部和英印政府满怀信心地希望把色拉作为印藏边界的划分点时,英国外交部却搀和了进来。此前英国外交部在西藏政策上一直比较温和,多次要求印藏之间避免冲突。二战结束时,英国外交部多次主张不要激化英国与西藏噶厦以及国民政府之间的关系,最好少提“麦克马洪线”。
  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英国外交部的态度有所改变。1945年7月19日,英国外交部的基特森起草了《麦克马洪线》和《印度东北边境与西藏的历史地位》两份文件,强调西藏噶厦侵扰“麦线”地区英国据点的行为是一种“犯罪”。基特森声称二战结束后,中国有可能重新控制西藏,中印关系有可能趋于紧张,他要求英国坚信“麦克马洪线”是印藏间合法的界限。
  基特森首先说明了英国在“麦线”地区行动的最初动机:在1910年以前,英印阿萨姆和西藏的接壤地带居民有米什米人(Mishmis)、阿波人(Abors)、阿卡人(Akas)等,这些部落居民既不属于印度政府管辖,也不属于西藏噶厦管辖,然而到1910年,汉人侵入西藏和占据了拉萨,并且派了部分人到这些地方;汉人不断将势力延伸到靠近阿萨姆峡谷地带,由此造成了我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尴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英国的探险队开往该地区,以确保汉人的势力没有影响到印度领土的安危,并且探测哪些是印藏间合适的边界线。
  其次,基特森认为中国辛亥革命发生以后,尽管汉人在这些地区的行动停止了,而且1914年麦克马洪和“西藏政府达成了边界协议”,但协议存在两个问题:第一,“1914年3月24日和25日贝尔和夏扎换文附带的是“两页大幅的地图”,而西姆拉会议期间,三方进行商议的是“小幅地图”;第二,“在1935年条约被发现以前,无论锡金政治长官,还是阿萨姆政府都没有意识到麦克马洪线的存在。从1936开始,汉人通过武力控制西藏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于是印度政府开始考虑通过何种方式才能保护一直被中国政府拒绝承认的麦克马洪线”。
  基特森此处提到英国在西姆拉会议期间使用了不同的地图。那么其中差异的奥妙何在呢?事实上,贝尔和夏扎私下交易时,在一副精度高、幅面大的地图上标出他们秘密交易的印藏分界,其中详细地标有达旺、色拉等地的山口和分水岭。而在1914年西姆拉三方会议上所划的红线,则是麦克马洪在《西姆拉条约》的一张较小的附图上,只是大致划出外藏与新疆、青海、四川的分界及印藏、滇缅边界,如果对这两幅地图仔细对照,则可发现画出的印藏边界线略有差异,部分边界线走向不能完全吻合。不知后来麦克马洪采用何种方法将这两条线故意相互混淆。
  也许对“麦线”地区情况缺乏了解,基特森还编造说英国占领达旺地区是出于达旺居民的强烈要求。文中说:“1938年的春天,一支英国探险队访问了达旺。他们发现色拉关以北的达旺地区完全处于西藏管理之下。西藏的征税官甚至将其活动延伸到南部的德让宗和噶拉塘地区。这三个地区的居民,即起源于不丹种族的达旺人等被西藏噶厦残酷地压榨,他们急切渴望投入英国的统治之下,但印度政府由于财政原因,没有继续远征,西藏税收官的活动仍然在继续。”
  基特森的两份文件在英国外交部内影响很大,尤其是在1946年英国外交部决定取消修订西藏政策的过程中,给英国外交部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意见。
  1945年底,霍普金森接任锡金政治专员一职。一上位霍氏马上赶到拉萨,再次提出了“麦线”问题,亲英的索康?旺钦格莱噶伦(“外交局”局长索康?旺钦次登之子)与其进行了多次会谈。霍普金森态度强硬,坚持将达旺地区划归英印。12月19日、20日霍普金森又和索康噶伦(“外交局”索康扎萨之子)、噶雪巴噶伦对“麦线”问题进行了会谈。霍普金森出示了1914年附有照片的地图,且再次指责西藏民众大会用“大虫吃小虫” 言辞羞辱英国。从1945年9月21日至1946年1月31日为止,霍普金森共在拉萨活动了百余天,但未能说服噶厦同意按照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划分印藏边界线,相反却迫使西藏广大爱国僧侣,更加靠拢中央国民政府。
  就此,英印以色拉为界的“麦克马洪线”变更计划终于以失败告终。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麦线”以南地区所谓的“权益”,陆续派兵进入更巴拉山以南、卡口以北的地区。此时,在达旺地区,印军已经逐渐占据了提朗宗、扎昂曲句、让昂堆曼等15个村庄,驻军规模达500人。
  中印自卫反击战以来,达旺地区遂被印度占领至今。

相关热词搜索:麦克 秘闻 变更 边史秘闻:“麦克马洪线”变更计划 麦克马洪线 追寻麦克马洪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