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走在最危险边缘在线阅读 [中国经济,走在过热边缘]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股市、楼市、食品等等,放眼望去,中国经济似乎满眼的价格飞涨。该如何解读价格上涨背后的经济实质,争议却越来越多。      纷乱的价格      股市从3000点之后一路走来,多空分歧巨大,总是有人忙着清仓,有人恨不得把自己卖了抄底。3000点的时候人们讨论有没有泡沫,4000的时候人们讨论泡沫什么时候破灭,但是当大盘直冲5000点时,大牛市时代来临的声音却日益高涨,垃圾股全面暴跌,一线蓝筹钢铁、金融、地产、有色等板块轮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联通等等几只大象都开始跳舞,工银和中银更是几乎同时涨停。
  更多的人开始坚信中国股市正走向健康发展,连一向谨慎的索罗斯都称,中国将有80年牛市。
  当全球股市大跌,中国股市只是振荡下行很小的幅度,全球股市稍一恢复,中国股市大盘可以一天狂涨248点。有人说,看着身边的朋友快速在股市中发财最损害自己的理智。
  房地产的泡沫是没有疑议的,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宏观调控的对象,楼市价格却从来没有降下来,有想买房者―直持币等待房价下调,等来的却是一年又一年的暴涨。
  不久前刚有业内人士公开称中国房地产泡沫临近破灭,楼市就又迎来了新一轮暴涨,北海、深圳、北京、石家庄、乌鲁木齐等城市涨幅都超过9%。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自6月份创下同比上涨7.1%的历史新高后,7月份继续全线飙升再创新高,同比上涨达7.5%。是宏观调控失灵,还是背后的利益集团在作怪?
  今年1至7月份食品类价格上升8.6%,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平均市场收购价为每市斤0.79元,比去年同期上涨8.4%,其中稻谷、小麦、玉米分别上涨7.6%、6.2%和14.6%。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T44.4%、42.6%和35.2%。猪肉同比上涨79.4%。36个大中城市由于粮、油、肉等食品价格上涨,以上述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价格、餐饮价格和部分轻工产品价格也出现较大范围的上涨。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居民生活每人每月增加支出12元左右。虽然因为调整工资和农产品涨价等原因,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2%,农民现金收入增长13.3%,按此计算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增加收入146元,农民每人每月增加收入52元,这个数字超过了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支出增加。但最近一项全国调查显示,90.9%的人对粮油肉蛋等价格上涨已有切身感受,78%的人认为粮油猪肉价格上涨使自己利益受损。
  这轮价格上涨,有多少是农产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造成的,有多少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又有多少是有关行业和协会在浑水摸鱼、哄抬物价?马兰拉面和方便面都先涨价又被政府强行要求降价,方便面中国分会和企业串通涨价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认为,粮食价格上涨与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相关。我国政府目标是确保耕地18亿亩的底线不被突破,而耕地面积近年来逐年下降,已接近这一红线。食品价格和股市、楼市价格一样变得争议巨大。
  油价一直是众人所指,虽然一直在改革,但并没有改变发改委定价的实质,国际油价涨的时候一定跟着涨,国际油价下跌时却从不跟着跌,所以在每次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时候,中国的油价必涨,这次因为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即使没有食品等价格的飞涨,按以往经验,国内油价也会上涨。油价上涨,更多的是因为行政定价和利益集团的博弈,只要成品油一揽子改革方案没有出台,油价就永远是个问题。
  在这一轮涨价中,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原因,所以角度不同、关注点不同,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在学者和官员们争论不休的时候,物价的上涨却不停地冲击人们的内心,面对共同的上涨,人们开始担心,中国经济过热了吗?
  
  过热的风险
  
  7月份CPI出来之前,专家和民间舆论纷纷预测将达到多少,其中最高的预测是可能达到5.5%,多数预测集中在4个百分点左右,7,q份的实际CPI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高达5.6%,远高于6月份的4.4%。统计数字一出台,便引发了新一轮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
  在欧洲,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目标是2%,大多数发达国家所能容忍的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以此标准看,7月份的CPI太高了,但是,和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关注的核心CPI不同的是,中国的CPI是整体CPI,整体CPI中包括了食品和燃料等容易发生随机波动的商品的价格,核心CPI中并不包括这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7月份如果以核心CPI衡量,由于中国的非食品价格的价格增长幅度相当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比较低的。
  针对我国价格总水平出现明显上涨,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等问题,发展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回答公众质疑,称发改委认为目前物价上涨不是全面通货膨胀的前兆,而是结构性上涨。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一直在较低水平运行。目前,我国三种粮食的收购价平均每市斤0.79元,比1995年的0.73元仅提高了0.06元,提高了8.2%。目前的小麦价格仍低于1996年,大豆价格低于2004年。猪肉价格虽然涨幅较大,但比1997年也只上涨了30%左右。因此,这次价格上涨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的补偿。今年上半年农民纯收入增加13.3%,为20多年来最高,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报告也认为,不能认为经济已偏于过热。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6月份的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19.4%。目前的工业产出增长速度是近10年来最高的,超过了2004年经济偏热时期的水平。若单纯从增长水平来看,那么经济可能已位于偏快的区域,但是否偏热必须综合需求、价格、瓶颈制约等多个因素进行判断,而不能只看产出。工业产出6月的高增长,有可能是受7月调整出口退税率的影响。
  7月29日,在“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十次报告会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表示,判断当前经济是否过热,可以参看第二季度尤其是6月份的生产水平是否超过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超过潜在生产能力。他认为,和上一轮宏观经济相比,从量级来看,现在的增长速度最多超过应有的GDP--两个百分点,当前的数据还不能用来简单判断宏观经济的热度。但从长远来看,实际生产水平的增长率正远远超过了潜在生产能力的可想象的增长率,即使现在没有过热,但按目前的增长势头,过热很快就会发生。当时7月份CPI还没有出台,宋国青的预测是4.8%,远低于实际的5.6%。
  一度夺走宋国青“中国宏观经济第 一人”名头的诸建芳则对媒体表示,目前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涨幅虽然有所下降,但由于消费需求增长、货币环境宽松、通胀预期形成、要素价格重估四大因素,预计到明年春节前,CPI涨幅还将保持居高不下的局面,未来可能诱发潜在的通胀危机。
  央行报告认为,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的价格,当前价格上涨最快的肉禽蛋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商品,因此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可能高于实际通胀水平。当“感受通胀”大于“实际通胀”时,价格预期可能进一步被推高。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施建淮告诉记者,现在通胀压力明显,虽然一些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有人认为不太可能发生供给不足引发通货膨胀,但是从历史经验看,通货膨胀往往是由人们涨价的心理预期引发的,如果食品价格持续这种上升,人民对通胀预期就会形成,这会导致工资等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带来企业成本的上升,就会推动其它商品价格上升。但人们在心理预期的暗示下发生抢购,通货膨胀便产生了。何况现在服务业的供给本来就存在不足。归根到底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需求过热引发通胀的主要因素。目前物价上涨的传导还在进行之中,CPI的攀升还将继续。
  近来陆续公布的一系列经济金融数据也显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热的风险在加剧。
  中国经济是否正在从偏快走向过热,业内不能达成一致,但有一点却几乎已是共识,那就是中国经济存在过热的隐忧,如果任经济这样发展下去,过热就会发生。中国经济有维持更高的增长速度、而不导致通货膨胀的能力,但是速度的上限在哪里,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保持了3%的通货膨胀率,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一般来说,面对2006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攀升的CPI,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应该进一步收紧。央行在8月8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认为,后续应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努力维护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但分析人士认为,当前CPU上涨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一些问题不是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解决的。目前,关键是政策反应是否正确。从当下的经济形势来看,价格过快上涨已经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变量。
  
  汇率之剑
  
  理论上,中国经济有过热隐忧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一方面,自2003年以来,政府的政策方向一直是防止经济过热。另一方面,这几年,因为被普遍认为存在低估,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并持续小幅升值。一般来说,当本币升值的时候,会伴随着国内经济的通缩。
  在2005年的时候,中国大部分经济学家讨论的问题,是通胀的压力大还是通缩的压力大。但是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CPI便一路攀升。7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同比增长25.9%。出口顺差在上半年就突破了千亿美元。
  其间,国家数次出台组合拳进行宏观调控,但效果不彰。从2004年担心过热开始,央行6次调息,都是紧缩政策,但是作用基本为零。随着流动性过剩日益严重,中国经济便面临过热的风险。近日,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发布之后,央行宣布再次发行1010亿元3年期定向央票,也表明央行对回收流动性的决心,意在控制信贷和投资增长速度。
  宏观调控为什么会效果不彰,以至中国经济在一路紧缩的调控中依然走向过热?流动性过剩为何成久治不愈的顽症?施建淮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再加上大量热钱注入,而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有效有手段在于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面临日益严重的内外失衡问题,并且贸易顺差还在进一步扩大,6月,贸易顺差一个月增加了260多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2003年全年的数量。根据以往经验,下半年顺差会更大。
  施建淮说,现在“汇率虚无论”已经成为主流观点,认为我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的根源,出在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即中国储蓄率太高,与人民币汇率无关,这影响着我国政府的决策。“汇率虚无论”的观点有误,宏观政策关注的是短期目标,目前流动性过剩的短期问题,不是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的措施能解决的。凯恩斯说过,长期我们都死了。7月份CPI过高,人们加息预期再起,其实加息已经无效,更好的办法是提高汇率。
  现在人民币升值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一个原因是政府会担心造成出口企业受影响,导致大量失业。二是利益集团在起作用。
  其实,人民币升值反而会迫使出口导向型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出口企业如果担心汇率风险,可以通过远期交易,对冲风险。如果中国经济处于通货收缩期间,升值之后,通货收缩可能更严重。现在是经济趋热或者走向过热时期,也是人民币升值的好时机。现在通胀压力明显,经济已经比较热,如果央银再不果断让人民币升值,宏观经济可能会走向更热。

相关热词搜索:走在 中国经济 过热 中国经济,走在过热边缘 人到崩溃的边缘的表现 2017中国经济全面崩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