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魅力俱乐部】魅力故乡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日本有本不起眼的杂志叫《地理》月刊。1994年9月起,杂志上开辟了一个叫“造街最前线”的小专栏,刊登的大都是1980年代以来,日本各地小城镇居民如何自发组织保护家乡文化建筑遗产的小故事。
  那个时代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已近30年,人口与资源极端地集中于东京、大阪等大都会,更多的地方小城镇面临日趋没落的窘况。“造街最前线”刊载的小故事很快在全日本范围内引起了国民的热烈响应,尤其是那些生活环境面临人口外流、不当开发等各种不同危机的小城镇居民。一直到1997年,“造街最前线”的主要作者西村幸夫筛选出其中17个故事结集出版了一本《故乡魅力俱乐部》。
  这本书在日本风行了近10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村幸夫记录的这些小故事给了很多人以希望。当工业化和都市化席卷日本后,现代国家结构形式的优势展现在都市发展的生产逻辑上,这些都驱使着年轻的一代必须到都市去,成为劳工来讨生活,年长的滞留在故乡的人们也因为农业无以为继,必须要贩卖土地以求生。
  在那些远离大都市的小城镇和乡村,一方面因为人口老化,另一方面又因为产业的单调化,无法吸引年青一代的经营。伴随着战后日本经济越来越高速的发展,即使那些生活在乡村、最热爱故乡的人们也悲观地认为。地方的衰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故乡的凋零,包括熟悉的风景以及在其中生活的乐趣。
  但是,西村幸夫搜集的这些故事,却向人们展示了另一种景象,热爱故乡的人只要组织起来,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让故乡再次变得有魅力,重新确立以历史、文化、自然为主轴的生活方式。17个故事都是以开展社区工作的人物为焦点来进行的,故事发生的地方大都是1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镇。
  虽然在小城镇会碰到想不出好点子、人才有限,或遭到被各种陈腐经验和周围氛围封杀的情形;还有,想到一些大都市才能享有的便利,跟这种大都市的魅力相比,也会让人感到困扰不安。但是,小城镇的社区营造却蕴藏着更大的机会,小规模的城镇可以很直接地读取它们在历史和自然上的许多线索,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比大都市紧密,更容易取得共识,宽广的空间和低价的土地也是极佳的条件。
  西村幸夫事无巨细的记录试图回答人们这样一些疑惑:在经济全球化力量的拉扯下,地方应该如何生存,抵制?他们的抗争真的能把人们从便利的都市拉回美丽的乡村吗?
  作者把书名定为《故乡魅力俱乐部》,从17个故事中,他总结出共同的经验是:组织起来。成立俱乐部,创造有魅力的生活方式。俱乐部是由当地居民参与的公共空间,是非常热闹,人人都可以提出自我主张的地方,这种社会活动。不只是企业,包括了公共事务,甚至是社会运动的源头活水,这才是日本社会得以发展的动力,由于地方是人生活的空间,社区营造提供了改造地方的动力,然而就社区营造的过程和目标而言,其实,他改造的是人,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浮现了新社会。
  对于魅力的阐释,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读来引人深思。爱知县的足助町位于“汽车之町”丰田市20公里,是一个人口只有1万多人的小城镇。1975年,町内65个居民成立了“足助屋保存协会”,并创办会刊《街屋会报》,在创刊号上,他们这样阐述协会的宗旨:“保存位于中马街道要冲之地――足助街屋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便传承给下一代,是本会的宗旨。
  为此,他们自己筹集资金,将町内很多废旧的即将被拆迁的建筑都买了下来,然后重新整修,从1980年起的5年里,一共完成了42项整修工程,包括废旧的银行、金库等等。他们希望让足助变得美丽起来,吸引大批的观光客。但是,后来,由于资金以及与居民的协调问题不断出现,他们的行动越来越难,1983年协会会刊复刊后,明确地修正了宗旨:街屋运动的理念要从过去单纯的保存,转变为如何创造出舒适的环境来。
  随着这样的想法,过去希望吸引观光客到町内来,坐着牛车去欣赏红叶,这种单纯观光走向的想法渐渐消失了。足助的建设应该是给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带来舒适,首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居所的魅力。其次才是观光的考虑。那之后,足助才慢慢变成了一个闻名全日本的美丽之城。
  《故乡魅力俱乐部》很早就在中国台湾地区出版发行,并对台湾的社区营造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2007年,大陆版终于面世,译者定名为《再造魅力故乡》。在中文版序中,他说,日本的社区营造和历史保护运动,如龟行一般,一点一点向前行进。虽说缓慢,为达成共同愿望的不懈努力、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和诚意,最终还是给困境中的现实带来了变革。
  在正在发生急剧社会变革的今日中国,理解这些如同绘画一般缓慢的社区营造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日本也经历了同样快速的发展时期,正是对历经巨变后的故乡风貌的关心,成了触发书中所介绍的这些历史保护运动的原动力。

相关热词搜索:俱乐部 故乡 魅力 故乡魅力俱乐部 魅力故乡 cctv魅力故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