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鸟麻将机怎么调 阿赫蒂萨里:和平来自调停

发布时间:2020-03-1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阿赫蒂萨里卓有成效的外交调停,一方面与其丰富的外交经验有关,另一方面源于其童年的特殊经历,此外他深受向来崇尚在中立中扶持弱者的芬兰传统的浸润。      10月10日,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和平奖授予71岁的芬兰前总统阿赫蒂萨里,“以表彰他30多年来为调停欧、亚、非洲以及中东几个大陆上的国际或地区性争端而作出的有重要意义的努力”。颁奖辞称:“这些努力有助于促成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也符合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国家之间友爱’的精神。”那么,阿赫蒂萨里是如何从一名小学教师上升为著名的国际争端调解者和一国总统,最后变成全世界关注的人物的呢?
  
  和平使者
  
  芬兰是俄罗斯眼皮底下的一个北欧小国。1937年6月,阿赫蒂萨里出生于芬兰维堡。他的父亲是一名士兵,当1941年芬兰与苏联之间爆发战争时被派往前线担任技工。为躲避战乱,母亲带小阿赫蒂萨里移居库奥皮奥,在这里,他度过童年并接受了启蒙教育。1952年全家迁居奥卢,他加入了当地的基督教青年会,有了为落后地区服务的志向。
  服完兵役后,阿赫蒂萨里学习了奥卢师范大学的远程教育课程,22岁时成了一名小学教师。第二年,他作为基督教青年会体育训练中心的领队前往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卡拉奇从事师资培训,且一干就是3年。回国后,他任职于首都的赫尔辛基工艺学校,其间一直活跃于从事支援发展中国家行动的各类组织之中,为其后来投身外交工作奠定了基础。
  28岁时,阿赫蒂萨里改行进入外交部国际发展援助处,7年后被擢升为发展合作部副部长。1973年起,他出任驻外使节,先后担任驻坦桑尼亚、赞比亚、索马里和莫桑比克大使,后又被任命为芬兰驻联合国大使。30多年来,他在调停植根于20世纪甚至更为久远历史的种族、宗教争端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堪称芬兰跻身国际政治舞台的一张“名片”。
  
  当被问及在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列出的几大贡献中,他最满意哪一个时,他说是纳米比亚独立谈判。纳米比亚原称西南非洲,自1915年起被南非占领,1960年起西南非洲人民发起独立抗争,引起联合国关注。7年后联大特别会议成立西南非洲理事会负责结束南非占领,后来还通过联合国决议施压,但南非拒不撤军,反而以纳米比亚为基地侵犯安哥拉等邻国,并支持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武装。1987年美苏力促南非和安哥拉谈判,然而就在1988年12月纳米比亚独立协议签署前夕,联合国驻纳米比亚专员伯恩特?卡尔松在洛克比空难中遇难。阿赫蒂萨里临危受命,于1989年之前完成其前任遗留的所有独立文件的签署。其间因为不愿意批准南非驻纳总督的非法要求,他还一度成为南非公民合作署暗杀的目标。
  调停印尼雅加达政府与亚齐自由运动间的争端是其蜚声国际的重要成就之一。亚齐是印尼最西端的一个特区,400万人口中的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因之有“麦加走廊”之誉。该省石油资源丰富但经济不发达,1976年诞生的自由亚齐运动一直以资源分配不均和宗教文化差异为由,要求在亚齐成立独立的伊斯兰国家。1998年苏哈托下台后,继任总统哈比比宣布撤走派驻亚齐平乱的政府军,并撤销戒严令。亚齐游击队与政府军不断交锋,造成亚齐地区1.2万人丧生。2005年8月,阿赫蒂萨里与其创设的危机管理动议小组在经过7个月的外交斡旋后促成雅加达政府与亚齐自由运动在赫尔辛基签署了和平协议草案。
  科索沃独立当属他获奖成就中最受争议的一个。科索沃是原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一个自治省,阿尔巴尼亚人占90%。1987年塞阿冲突发生,米洛舍维奇被派去调停,然米氏却在塞族大会上声称要发动全国塞族支援科索沃塞族,并组织了10万塞族大进军,其他共和国因为害怕被科索沃化纷纷要求独立。1999年美国以缓解科人道主义危机为名轰炸南联盟,欧盟派已当选为芬兰总统的阿赫蒂萨里担任特使进行调解。在阿赫蒂萨里看来,科索沃悲剧是米洛舍维奇不善治理造成的,给阿族人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尽管塞族人对科索沃深厚的历史情感可以理解,但历史不可能回转,国际社会必须帮助塞族人认识这一点。
  自2005年11月起,阿赫蒂萨里就科索沃地位问题在贝尔格莱德与普里什蒂纳之间奔走长达两年。塞尔维亚坚持要把科索沃作为其主权之下的自治区处理,而科索沃除了独立别无所求,为此阿赫蒂萨里提出“被监督的独立”方案――在国际监督下给予塞族人等少数族裔专属权利。按照这一蓝图,科索沃于今年2月独立,并得到20个欧盟成员国承认,但西班牙、罗马尼亚和塞浦路斯因恐惧本国分离运动效仿而拒绝承认。对此,阿赫蒂萨里表示,科索沃不会成为这些国家分离运动的先例,因为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截然不同。
  
  除了科索沃独立问题上的争议,阿赫蒂萨里支持美军攻打伊拉克,也使他成为部分芬兰知识分子批判的对象。挪威和平研究所创始人认为,为了取悦西方国家,“如果需要绕开联合国和国际法,他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对此,阿赫蒂萨里解释说,萨达姆政府独裁统治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美军出兵有利于缓解该地区人道灾难。2007年,在他与动议小组的协调下,伊拉克逊尼派与什叶派组织在芬兰秘密会谈,并就和平路线图达成了协议。
  
  谨慎的外交调停术
  
  阿赫蒂萨里卓有成效的外交调停,一方面与其丰富的外交经验有关,另一方面源于其童年的特殊经历,此外他深受向来崇尚在中立中扶持弱者的芬兰传统的浸润。
  阿赫蒂萨里个人所秉持的和解理念,为其胜任和平特使奠定了关键的思想基础。2008年10月初,他在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发的另一项和平奖的演说中,将其对促成和平的兴趣归因于自己的童年经历,“我出生在维堡,那时它还是芬兰国土,但是当苏联入侵后,大约有40万和我一样的卡累利阿人被迫离开家园。我和母亲在定居库奥皮奥之前一直到处迁徙,这段经历让我对促成和平产生了深深的渴望,并期望能借此帮助那些和我有同样遭遇的人”。为此,他创设了“危机管理动议小组”以化解国际冲突。他在小组的运作宗旨中指出,在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问题能比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暴力冲突更能吸引国际社会注意力的了,全球化使个人权利被践踏能够赢得广泛的关注,现在需要的是组织化的行动以制止暴行以及侵犯人权事件的扩散,并经由各种渠道力促冲突双方达成和解。
  在纳米比亚、亚齐、科索沃、索马里等地的调停中,他一直将民主、善治以及人的基本权利等价值观贯穿其间。作为北欧价值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冷战结束已经改变了世界的概念,空前绝后的意识形态之争再也不会主宰世界,而北欧素来秉持的民主、自由市场、对平等和社会责任的矢志不渝以及尊重人权等观念,已经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芬兰作为欧洲小国,在东西方大国夹缝 中探索出了一套灵活而又不失尊严的外交模式,这也令阿赫蒂萨里从中得益不少。在冷战期间,芬兰既不加入华约也不加盟北约,维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立。冷战结束后,芬兰加入欧盟但没有加入北约,它还提出欧洲的安全和稳定必须从更大的范围来考虑。这使芬兰能够在地区或国际纷争中成为双方信赖的仲裁角色,同时也能在实力不对称的争端中为弱者寻求利益。芬兰的这种地位无疑为阿赫蒂萨里被委以纳米比亚、亚齐以及科索沃、伊拉克问题谈判特使重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诺贝尔、挪威与和平奖
  
  在诺贝尔所设5项奖中,唯有和平奖不是授予具体科学领域,而且,作为瑞典人的诺贝尔唯独将和平奖的评审和颁奖设在挪威,颇为奇妙。人们很难想象到,和平奖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诺贝尔对一个女人的浪漫情愫,而设在挪威则是因为盟国情谊和文化偏好。
  作为一名科学家和出色的商人,生活中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性格内向甚至有些羞赧和孤独,一生都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43岁那年,他在报上刊登广告称“一位富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大龄绅士欲寻成熟、精通语言的女士为秘书并掌管家务”。后来成为奥地利著名女作家、和平主义者的贝尔塔?苏特纳前来应聘,然而此时的贝尔塔拜母亲所赐,满脑子是虚荣与贪婪――母亲嫁给比自己大32岁的丈夫只为获得一个男爵夫人的身份,然而父亲去世断了他们母女跻身上流社会的后盾――阿尔弗雷德的广告让贝尔塔心花怒放。1876年阿尔弗雷德在巴黎火车站迎接贝尔塔,但是这位孤僻、老气横秋的富翁让她大失所望,一周后,她便离开了他并跟着贵族出身的情人私奔。然而一周的相处,阿尔弗雷德一直紧闭的心门被聪明美丽、善解人意的贝尔塔打开了,他们无所不谈甚至谈到了和平与裁军问题,阿尔弗雷德深受启发,把贝尔塔当作知心朋友。当她远走嫁人后他还一直与她保持几十年的书信联系,并给予她经济资助。多年后,经历了几次感情挫折的贝尔塔在浮华落尽后重操写作旧业,1899年《放下武器》出版,当时欧洲军备竞赛如火如荼,该书中流露的和平主义正逢其时,暴风骤雨般的评论把贝尔塔推上了坚定和平主义者的道路。1891年,奥地利和平协会任命贝尔塔为主席,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和平大会的女性代表,并在第三次世界和平大会上大谈和平。在贝尔塔的影响下,阿尔弗雷德越来越为自己发明炸药对人类和平造成的潜在威胁感到不安。1888年他的哥哥去世,一家法国报纸错发了阿尔弗雷德的讣告,将其描述为“死亡制造商”。这些无疑影响了他在遗嘱中提及为促进和平进程的个人和组织设立奖项的举动。
  1899年,阿尔弗雷德在意大利逝世,他留下遗嘱,将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当时约合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基金投放于低风险的投资领域,以其每年的利润和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及和平5项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组织。按照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评奖程序定在瑞典邻国挪威进行。挪威获此殊荣,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上挪威与瑞典曾是“共主盟国”(自1397年到16世纪,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共同拥戴一个君主,称为卡尔马联盟),另一方面,阿尔弗雷德本人深深仰慕挪威文化,但挪威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远远不如瑞典,文学发达却缺少组织评奖的学术机构,最后只剩下和平奖可以留给挪威了。在阿尔弗雷德看来,当时尚未独立的挪威没有瑞典那样穷兵黩武的经历,因此比瑞典更适合设立评奖委员会。而挪威议会从1814年成立以来一直尝试着通过调停和仲裁来解决冲突,为此组建和平奖委员会的权力被授予了挪威议会。
  
  百年来争议不断的和平奖
  
  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除了中间有19年未颁奖外,和平奖已经走了百年长路。评委会在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诺贝尔和平奖推荐人选。从2月1日开始,评委会开始对所有人选进行筛选,经过数月商讨后确定获奖者,然后在10月中旬一个星期五公布当年的评选结果。和其他奖项相比,和平奖有更多的争议性,从挪威议会掌握着评奖委员会人员任命的权力到挪威评委会所秉持的评判立场和价值标准,一直是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
  阿尔弗雷德授权挪威议会组建由5人组成的评委会,挪威议会则尽可能把委员会人员组成当成反映议会内党派实力强弱的晴雨表,并规定委员会成员任期6年、可连任。在早期阶段,评委会一度被挪威国会议员和政府阁员充斥,首届委员会由首相、外长、议员和法学教授、诗人组成,这使和平奖在相当长时间内面临受制于挪威官方意志的质疑。1936年和平奖颁奖前夕,政府工作人员被禁止担任委员会成员。1977年出于对评委会独立性的尊重,现任国会议员也不得当选委员会成员,同时名称由先前的挪威议会诺贝尔委员会改为挪威诺贝尔委员会。
  摆脱了政府意志支配的嫌疑后,和平奖又面临着选择标准的争论,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地区冲突不断,尊重人的基本价值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平奖不断陷入关注点不同和价值观错位的尴尬,从圣雄甘地落选到一系列人权活动家以及为推动本国民主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客当选,和平奖频频遭受“违背诺贝尔遗愿”的非议。
  每年出炉的和平奖,基本是对当年全球危机的一种反映,但在纷繁的危机中,其入选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和平奖委员会立场和关注点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挪威这个北欧小国向世界表达其国际立场和姿态的一种途径。每年和平奖评选结果公布前,各路人马都会对评奖委员所流露出的只言片语进行深浅不一的揣测。就和平奖而言,获得提名本身就是一种荣耀,一旦获得提名者或最终人选者触痛了某些权力机构的神经,其背后的公关游走便不可避免。印度圣雄甘地可谓20世纪和平理念的集大成者,终其一生都在实践其“和平、非暴力”的理念,自1937年起他连续多年被提名为和平奖候选人,然而此时的英国仍未适应其殖民地位不保这一现实,借助和平奖委员会仍受制于挪威官方这一弱点多方游走力阻甘地当选。1947年印度赢得独立,挪威议员再次提名甘地为候选人,可惜当时处于二战之中,挪威流亡政府迁至伦敦,时任委员会委员有两位分别为流亡政府外长和成员,甘地落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今年阿赫蒂萨里当选,再次向世人证明呼声很高与最终得奖擦肩而过的几率是如此之高。2006年化解雅加达与亚齐30余年恩怨情仇的他作为呼声最高的候选人,却在孟加拉“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及其创办的乡村银行面前败下阵来,此次他却战胜了有“欧洲最勇敢女人”美誉的车臣维权律师尤苏波娃。对于尤苏波娃的落选,俄罗斯人权活动家们指责“评奖委员会在与克里姆林宫拉皮条”,认为“消除地区压迫”与乡村银行消除地区贫困一样,对于促成持久和平至关重要。对此,和平奖委员会主席回应说,他们希望阿赫蒂萨里的例子将会有助于阿富汗和斯里兰卡地区争端的和解。

相关热词搜索:调停 和平 阿赫蒂萨里 阿赫蒂萨里:和平来自调停 马尔蒂 阿赫蒂萨里 阿赫蒂萨里谈出个和平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