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成长 在创新中发展]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教育强国,世界上众多国家经常借鉴美国发展教育事业的经验。美国又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美国教育何以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回顾美国教育的历史,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殖民地时期是美国教育的移植阶段,可以用移植性、创新性、宗教性和区域性四个特点来加以概括。
  移植性是指自17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向新大陆大量移民,移民们不仅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同时也带来了宗主国的教育模式,主要是英国教育模式。到1650年左右,在北美三大殖民区就有学校设立,初、中、高等教育都有一定发展。
  创新性是指移植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宗主国教育模式,而是尽量注意把移植来的教育模式与美洲殖民地的新环境融合到一起。
  宗教性是指宗教的重建成为到达美洲的移民事务中的一件大事,同样,作为宗教工具之一的教育也随之而得到了发展。在建立殖民地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教派把教育与宗教信仰联系起来。各教派开设自己的学校办自己的教育,为本教派服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宗教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
  区域性是指在殖民地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移民意愿的不同,在不同的移民区有不同的教育模式,殖民地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
  
  独立战争至南北战争前是美国教育的改造阶段,又可以称为教育的初创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育得到较高较快的发展,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奋斗方向在全社会的广为宣传及其深入人心;二是教育成为国家的职责和教育领导分权制的确立;三是政教分离原则的提出;四是进一步向欧洲文化教育学习并与之进行交流。
  公立学校运动对美国教育的初创阶段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场于 19世纪20年代兴起的运动,历时40多年,席卷除南方以外的各州,从初等教育领域扩展到中、高等教育领域,其目的是通过建立平等、免费、不属任何教派的公立学校来普及教育,以有效地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型劳动力。它成为美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改变了殖民地时期教派控制教育的局面,加速了美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
  这一阶段学校教育有许多发展和创新。首先是开始设立师范学校,用以解决公立学校运动引起的师资短缺问题。其次是在中等教育方面的创新。主要特征是文实中学的发展和公立中学的出现。文实中学的课程设置包括文实两科,适应资产阶级振兴实业的发展要求,因而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到19世纪中期,文实中学已基本上取代了拉丁文法中学,成为这一时期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公立中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美国中等教育史上的又一重要事件。它是由公共机关设置、管理,以公费维持的免费学校。公立中学的诞生和发展意味着美国中等教育领域中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展和教育世俗化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与欧洲迥然不同的美国式公共教育阶梯的形成。再次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出现。随着美国独立自主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学徒制已无法适应大机器生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应运而生的职业技术学校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最后是高等教育的新发展。联邦政府鼓励建立州立大学,州立大学纷纷建立起来。这一时期美国的教育制度虽已有了一个基本轮廓,但尚未形成体系。
  
  南北战争至二战前是美国教育的创新阶段,也是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形成和完善的阶段。
  
  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彻底消除了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障碍,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各级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而系统地发展起来,最终形成了具有美国特点的教育制度。
  首先表现在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改进方面。美国自独立建国后,随着学校的扩充和发展,教育管理机构逐渐形成,殖民地时期的学区制已不能满足时势需要,州教育委员会在各地出现了。这一转变既标志着州教育集权制的诞生,同时又体现了联邦教育领导的分权制。南北战争以后,学校进一步扩充和发达,学区制大加改革,州教育集权制更加完善,联邦对于全国教育事业多起过问指导作用。这种地方分权式的、层次不同的教育领导管理机构组成一个完备的系统,职能开始严密化、统整化和科学化。
  其次表现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迅速而系统地发展起来。初等教育普及。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的初等学校在建国后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向普及和提高两方面发展。初等学校这一时期改称小学,自1852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通过义务教育法,到1919年亚巴拉马州最后通过义务教育法,美国用60多年的时间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繁荣。首先,公立中学获得了大发展的契机。这标志着美国摆脱了欧洲双轨制的影响,开始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另外,中小学学制改革也是这个时期的重大成就。之前,八年制初等学校与四年制公立中学构成“八四制”,但是这种学制弊端很多,不符合儿童和少年期的身心发展特征。美国教育学会的十人委员会于 1908年建议小学修业6年,中学修业6年,而且中学分为初中、高中两级,修业各3年,合为6―3―3制。至20世纪40年代,该学制已成为美国中小学的主要学制。再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获得了新发展。为适应这一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对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需要,国会于1917年通过的《史密斯―休士法》规定:联邦政府拨款资助各州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标志着美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新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南北战争后,高等教育发展呈现两种趋向。一种趋向是继续讲求实用的原则,努力兴办切合工商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和工艺学院。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这时建立起来的理工科高校。另一种趋向是在欧洲大学重视学术的影响下,努力发展专注学术研究的大学。典型的例子就是1876年效仿德国柏林大学创建的约翰•霍布金斯大学。1870年以后,美国大学基本上形成了分系教学制,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增多,并逐步确立了系统的学位制度。学位制度反过来也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格局发生变化,由于公立大学在政府的支持下大量开办,且水平和作用也逐渐提高,逐渐改变了美国历史上私立高校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初级学院或社区学院的兴起是这个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创举。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把四年制大学分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可以结业,但初级学院不是独立的教育机构。这种适应美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形式发展迅速,逐步完善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职能,构成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开创了新局面。
  高等师范教育在这一时期也获得长足的发展。南北战争以后,中等教育进入发达阶段,导致中等学校师资紧缺,公立师范学校大量发展起来。19世纪末,一些大学和学院也设置了教育课程。20世纪初,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相当普及,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已有的师范教育已不能满足培养师资的要求。各州纷纷建立师范学院,从1920年的45所增至1940年的180所。同时文理学院和大学也设置教育课程,承担起培养师资的任务。
  
  二战后至今是美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阶段,是美国教育的大发展和大改革阶段。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教育一直处于多变的浪潮之中,为了保持二战中形成的教育领先地位,美国上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教育面临改革。1958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该法案规定从1959年到1962年共拨款8亿多美元,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经费,奖励科学研究;发放大学生学习贷款,建立“国防奖学金”。国会于1964年和1983年两次通过修正案,延长该法案的有效期,扩大其影响范围。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基础教育方面,首先是改革中小学课程。其主要主张和做法是:强调早期教育;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编制课程结构;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方法学习。其次,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1965年美国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有:提出中小学各自的教育目标;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1966年和1967年美国又分别颁布《中小学教育法》的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工作,并为美国普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高等教育方面也通过了多个法案,主要有1963年的《高等教育设施法》、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1968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这些法案的颁布实施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教育改革主要围绕着“生计教育”和“恢复基础”的教育运动进行。“生计教育”计划是1971年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的,也称为“马兰计划”。该计划要求以职业教育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小学、中学甚至高等学校的所有年级中去。1974年联邦议会正式通过了《生计教育法》,提供5年的拨款加以推进。70年代中期,针对美国学校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的情况,美国于1976年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恢复基础”的教育运动,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校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这场运动反映了美国传统教育的复归。
  20世纪80年代,对美国教育的批评仍很激烈,美国教育质量持续下降的局面使教育的彻底改革势在必行。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重要报告,又一次揭开了美国教育史上改革的序幕。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总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改革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总统布什又推行2000年教育优先法,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热心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坚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美国又对教育进行改革。1991年4月,布什正式签发纲领性教育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了六项“国家教育目标”和四项保证措施。《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不仅是普通教育,同时也是成人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规划了美国教育发展的蓝图,对美国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克林顿在任内也在不断地推进教育改革。首先,将布什的六项全国教育目标增至八项,其次还增加了外语、艺术两门新核心课程及其他内容。1994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克林顿的改革方案――《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1997年,克林顿提出《1997重建美国学校伙伴关系法》,计划用四年时间拨款54亿美元来协助州和地方整修旧学校及兴建新学校。同年,教育部从四年级和八年级入手,开始推进阅读和数学自愿性全国测验,试图通过加强评价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1999年,克林顿发表国情咨文,首次明确要求州和学区对教育绩效负起责任,并提出取消中小学自动升级等具体改革措施。随后教育部采取了取消自动升级的措施。2000年5月,克林顿在其“学校改革之旅”中宣布了《学校为社区中心:规划与设计公民抉择指南》,提出教学适应学习者需要、学校成为社区中心、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有效利用所有资源、在变革中赋予学校弹性等教育改革思路,尝试让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推进教育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仍在进行。2001年,小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教育改革法案。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在12年内使阅读与数学达标的学生达到100%,各州必须在4年内使所有教师都合格,同时强调要缩小富人和穷人、少数族裔与白人学生的学业差距。这项法案还特别强调州和地方要致力于绩效责任的落实,奖励成绩优秀的学校,惩罚绩效太低而又改善不力的学校。2001年10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佩奇宣布批准对“转行当教师计划”拨款3072万美元,资助一些地方学区从在职人员和大学新近毕业生中招聘优秀人才担任教师。这项资助计划就是根据《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中的有关规定实施的。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文博英)
  
  参考文献:
  [1] 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3、4、5、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2] 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3] 滕大春著:《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2版。
  [4] 弗雷德•赫钦格、格雷丝•赫钦格合著:《美国教育的演进》,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1984年5月第1版。
  [5] 王斌华:《美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因素》(上中下),载《外国教育资料》1991年第4、5、6期。
  [6] 项贤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改革》,载《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相关热词搜索:成长 创新 在改革中 在改革中成长 在创新中发展 与国企改革发展共成长 在改革中成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