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世界格局之变】 世界格局剧变的小说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2009年是世界格局显著变化的一年。虽然世界格局之变在2009年不如1949、1979、1989年那么引人注目,但是,2009年也将因世界格局变化而经常被国际观察家们提及。
  
  三大趋势同步推进
  
  2009年世界格局的变化,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一是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是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三是国际政治力量结构的变化。
  这里所说的西方,还是指以欧美为核心的发达国家;而东方,则是泛指非西方国家,即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不仅仅是亚洲国家,更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就东西方关系和力量对比变化来说,当今世界正处在500年未有之大变局。自西方引领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之后,它一直居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东方国家或者处在被殖民、被掠夺、被压迫的地位,或者在国际舞台上处于边缘地位。而现在,东方国家开始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G20峰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舞台的G20,有一半成员都是东方国家。通过G20的几次峰会,东方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明显增大。比如G20同意东方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提升5%。东方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认可和重视。东方国家经济地位的提升,必然促进其政治地位的提升。
  东西方力量对比变化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东方国家团结一致,旗帜鲜明的反对西方国家的片面立场,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东方国家能够不屈服于西方国家的压力,使西方国家不能按自己的愿望行事,这在过去是少见的。
  亚洲是东方的核心。与东方实力增强相适应的是,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早已存在的欧、美、亚经济三极,亚洲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更为出色,所以亚洲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而另两极则相对下降。这一点从G20的构成也可以洞见。如果算上澳大利亚,亚洲国家有八个。而欧洲,算上欧盟这个集体成员,只有五个;美洲也只有五个。
  从单纯的世界政治格局来讲,国际金融危机和应对危机中的国际合作,肯定有利于多极化和非极化的推进。虽然现在预言美国的“一超”地位已经衰落、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还为时过早,但是奥巴马政府的“新外交”已经表明,美国在处理其所面对的各种难题和挑战中,更加依赖其他大国和中等国家的合作,尽管它要当世界领导的雄心依旧。由此而论,“一超”与“多强”之间相对实力对比的变化在2009年更加明显,有人讲现在的格局正由“一超多强”向“多强一超”转变,有一定道理。也就是说,在国际舞台上,“多强”更加显眼,而“一超”的含金量则越来越小。在多极力量增长的同时,非极力量也明显提升。G20中的相当一部分成员都不属多极力量,而是非极力量。非极化与多极化相伴而进。
  总的来看,世界格局正从三个方面同时发生变化:一是国际力量正加速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二是在欧美亚这经济三极之间,国际力量正加速向亚洲转移三是在“单极”、“多极”和“非极”这三层力量之间,“非极”的力量提升最快,“多极”次之,而“单极”在下降。
  世界格局转型的三个方面,都有中国的重大贡献。中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亚洲国家,又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是世界格局转型的重要推手。美国一家媒体追踪机构的研究显示,“中国崛起”成为十年来全球最热的新闻,超过伊拉克战争、“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金融海啸等。
  
  国际危机与合作助推格局转型
  
  对世界格局变化来说,危机蕴含机遇,大危机蕴含大机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优势地位达到巅峰。整个世界都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而“东方”则沦落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任其宰割。“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就发生在20世纪元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国际权力中心向欧洲以外转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国际权力进一步向全球扩散,发展中国家逐渐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中国成为国际社会重要成员。
  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给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冲击,发展中国家也未能幸免,但是,毕竟发达国家是危机的爆发地和中心,其遭受的损失更加严重。尤其是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发达国家不得不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要与之“同舟共济”,这客观上为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地位创造了条件。G20虽然早在1999年就已成立,但是成立后的10年间并不太引人注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G20就举行了三次峰会,专门讨论应对金融危机问题。在峰会上,虽然各国之间存在很大分歧,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是在大方向上,各国领导人却有着明显的共识,展现出“罕见团结”的气象。无论是华盛顿峰会、伦敦峰会,还是匹兹堡峰会,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新兴经济体扮演了重要角色。20国峰会凸显出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以及全球化大趋势下,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同发展中国家合作,而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同发达国家合作。
  G20崛起,客观上使发达国家俱乐部“七国集团”(G7)以及“八国集团”(G8)相形见绌。虽然近些年c8峰会期间都会同时举行“会外会”,即G8同部分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通常是G8十5),但毕竟五个发展中国家只是处于从属地位,没有主动权,更谈不上参与制定规则。而G20则大不相同。这是在联合国框架内之外,发展中国家第一次同发达国家平起平坐地在一起商讨问题。德国《世界报》喊出:“G7已死!G20万岁!”虽然有媒体炒作的味道,但也反映了一个现实:西方发达国家主宰世界经济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除了G20外,联合国、东亚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也都将应对金融危机作为重要议题,要发挥国际多边合作舞台的作用。而在这些国际组织中,发展中国家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绝大多数又都属于非极力量。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早就受国际社会关注的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也在这一年举行了首次峰会,从而催生了一个新的国际组织。金砖四国峰会表明,新兴经济体或“非西方”大国在经济、政治实力上升的同时,也开始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从而形成合力,增强它们的总体实力。
  除了应对金融危机外,在其他全球及地区安全问题上,国际社会也加强了合作。其中应对气候变化最引人注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历时两周多,花费巨大。本身就造成大量的碳排放,然而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主要原因在于世界不同类型的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利益差异太大,难以协调,尤其是在这个问题上负有主要责任而又想发挥主导作用的发达国家,没有诚意尽自己应尽的责任。然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也并不是完全失败的,毕竟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方向和主要原则上还是 达成了共识。哥本哈根共识表明,在气候变化这个有可能使全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威胁面前,世界各国还是愿意进行合作来共同应对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国际合作,舍此别无他途。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不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于缘木求鱼。
  在涉及世界多数人利益的其他全球性问题上,比如反恐、防止核扩散、打击海盗、维护能源安全、应对甲型流感、维护地区安全等,已有的国际合作仍在继续,有些还得到加强。这些合作也有利于多极和非极力量的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世界格局转型也是这样。2009年的世界格局能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考察历史,可以发现,上述三个趋势其实早已存在的,只不过是在当前的国际大合作中进一步强化。
  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应运而生,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冷战后,第三世界进一步壮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联合国改革上,发展中国家坚持维护自己的利益,取得很大的成功。2005年是联合国的重要改革年,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9月份联合国首脑会议通过的《成果文件》c在《成果文件草案》的起草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纷争,目的是争夺对联合国改革和国际秩序发展的主导权。《成果文件草案》出台一波三折,几易其稿,险些流产,直到最后一刻才敲定。之所以如此,就是由于有关各方立场差别太大。最后通过的《成果文件》虽然是各方妥协、博弈的产物,但发展中国家略占上风,其根本利益得到维护。根据《成果文件》而于次年成立的人权理事会,基本是按照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建立的,而美国则因对该机构的设置方式不满意而没有申请参加。在人权理事会中,发展中国家占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无力操控。在2008年3月25日人权理事会第7次会议闭幕当天,美国和欧盟等相继提出中国西藏发生的所谓“侵犯人权问题”,但遭到多数成员的抵制。对此,西方国家虽然感到恼怒,但无可奈何。发展中国家政治影响增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它们为主体的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出现和发展。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等没有发达国家参加的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2005年安理会改革过程中,非洲联盟坚持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对杯葛日本、德国主导的四国联盟提案起了关键作用。在那些有发达国家参加的组织中,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也趋于增大。2002年4月12日委内瑞拉发生政变,反美的查韦斯政权被推翻,美国有心支持新政权,但是美洲国家组织除美国外的所有成员国都立即执行了2001年9月11日通过的《美洲民主宪章》,对发动政变者进行谴责,不承认它具有合法性,迫使政变流产,民选的查韦斯政权重新掌权。
  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亚洲曾是落伍者,并因此成为任欧美宰割的羔羊。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摆脱欧美欺压的国家,然而它很快加入了列强的行列,同它们一道欺压其他亚洲国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亚洲国家争取到了民族独立,中国还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获得了独立自主地位的众多亚洲国家,奋发图强,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有东亚四小龙的崛起,继之是中国的崛起。与日本照搬欧美模式不同的是,中国和其他许多亚洲国家是走自己的路,坚持“亚洲价值”。亚洲崛起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政治中的一件大事。尽管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一些亚洲国家的经济,迟滞了其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逆转亚洲崛起的进程。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说,认为除了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外,还存在着中国、西欧和日本三个力量中心。可以说,这是多极化初现端倪的表现。冷战结束、苏联结体,美国成了唯一超级大国,它要打造单极世界,但是多极化大趋势并未消失。单极与多极较量的结果是形成了“一超多强”格局,“一超”与“多强”既有相互制约、竞争,又有相互合作、协商。随着中国崛起、俄罗斯复兴、欧盟扩大、日本致力于成为政治大国,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之相伴,美国的相对实力却在下降。
  非极化趋势在冷战时期就已肇始。第三世界虽然是一股独立的力量,但却不是统一的力量,除了中国之外的第三世界国家一出现就已经成了“非极”力量,非极化也开始显现。两伊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运用石油武器同发达国家进行斗争,都是非极力量在国际舞台显身手的事件。中国能够取得重返联合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非极力量。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支持中国,投票赞成2758号决议的76个国家中,有62个是亚、非、拉国家,即“五大力量中心”之外的国家。毛泽东形象地称,中国进入联合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冷战后,非极力量发展得更快。非极力量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同发展中国家壮大是一致的。非极力量除了国家行为体之外,还有非国家行为体,包括国际组织(特别是没有极参加的国际组织,如非洲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各种恐怖组织和犯罪组织以及特殊的个人。金融大亨索罗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甚至超过许多国家行为体。基地组织针对美国的“9?11”恐怖袭击,对美国和世界所造成的影响,甚至胜过那些极。当今世界,主要的冲突并不是发生在所谓的极之间,而是极与非极之间。冷战结束以来的几次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并不是发生在极之间,除了科索沃战争还能找到一点大国竞争的影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之外,其他几次战争很难发现大国竞争的背景,可以说都是非极力量与“一超”之间的较量。目前,让美国最为头痛,对单极构成直接挑战的并不是那些极,而是一些中小国家和恐怖组织等非极力量。
  
  世界格局根本转型还需时日
  
  世界格局转型还处在进行时,可以说已经发生了部分质变,但还远未到完全质变的程度。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很难被取代。亚洲的崛起也不意味着欧美的衰落,欧美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继续下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取得同西方发达国家完全平等的地位,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G20峰会虽然使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机会,但是从三次峰会情况看,发达国家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且,G20的发展前景仍然是个问题。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是否还那么重视G20 7就总体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在综合实力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拿“金砖四国”来说,目前,四国的GDP仅占世界15%,而美国一家就占25%,欧盟27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西方仍然掌握着雄厚的科技实力,在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研发上拥有明显的优势。实力差距只是一个方面。在相互合作、协调上,发展中国家也远不如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自身有许多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比如在军事上有北约和美日同盟,在政治上有西方七国集团,经济上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而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包容全体成员的统一的组织或机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富裕起来后,利益诉求就接近发达国家,甚至参加发达国家的组织,比如韩国就加入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相近的理念,甚至实行相似的制度;在文化上同西方国家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在安全上更愿意接受西方大国的保护,反倒对周边的发展中大国持不信任态度;经济上同发达国家关系更为密切,接受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还存在领土、宗教、种族等方面的纠纷,不仅时常引发它们之间的冲突,而且还为西方国家介入、干涉提供了机会。一些发展中国家还组成排他性的国际组织,比如,印度、巴西、南非三国外长于2003年6月在南非宣布成立三国对话论坛,被观察家称为是建立了由这三个“充满活力的民主国家”组成的“三国集团”,志在成为“全球层面发展中国家发言人”,而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则因政治制度差异而很难加入到“三国集团”中来。
  当今的世界格局转型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与以往通过战争或冷战的方式来实现有很大区别。和平转型就意味着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世界格局转型给中国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世界各国都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愿意同中国合作,这是机遇。中国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有所作为。但是同时,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又会带来许多风险。正在崛起的国家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责任论”、“中美两国集团论”就含有“忽悠”、“捧杀”中国的味道。我们应该坚持韬光养晦,善于规避风险,找准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位置,不使自己成为国际矛盾的焦点。

相关热词搜索:格局 之变 世界 2009年的世界格局之变 中美之变改变世界格局 中美大战改变世界格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