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安全体系的转型与中国国际安全体系观] 推动当前国际体系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国际安全体系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内容。它指的是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与稳定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由特定行为规范和运行机制构成的整体。国际安全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处在动态变化中。国际力量对比及其互动模式是国际安全体系的基本结构,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影响到体系的稳定与变迁,而国际安全观念则是维系体系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观念的转变会产生新的行为规范和互动模式。一般来说,国际格局是国际安全体系的外在表现形态。
  冷战结束后,世界旧格局彻底瓦解,新格局仍在形成中,国际安全体系也正进行重大调整与战略转型,由过去的美苏两极对峙向“一超多强”和多极竞争的状况转变。在新的国际安全形势下,冷战虽然消失,但原来在两极格局掩盖下的民族矛盾、种族纷争和宗教冲突接连不断,地区分治、民族分裂主义不断抬头,国际恐怖主义肆虐世界,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似乎比以前更加明显。以致有人认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比起东西方核武器、意识形态的对抗突然结束时人们估计的更加危险得多”。一般而言,出现这些问题是国际安全体系转型中不可避免的,是新旧体系和平转移与交替中的必然过程,也是它区别于历史上用战争手段转换国际安全体系形态的显著特点。从宏观而言,当前国际安全体系中的“一超多强”和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国家互动交往进程,以及国际关系行为规范和维护合作、协商机制的不断完善,都有利于国际安全体系的和平过渡或转型。那种单纯以力量对比或极的思维定式来看待当前的国际安全体系转型已显捉襟见肘,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和向度来分析和认识。
  
  国际安全体系转型的原因
  
  当前,国际安全体系转型与历史上国际安全体系转换最主要的区别是,本次转型是在世界保持总体和平的形式下进行的,它超越了国家权势变动这一周而复始的纬度,正朝向更为深刻的全新的国际社会的秩序发展。出现这一过程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全球化和世界相互依存关系深化的推动。冷战结束后,世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全球化的全面而深入发展。全球化加深了人类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关联性。全球化虽然始于经济,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步延伸到政治、安全、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伴随全球化发展而出现的全球性和跨国性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安全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从而突显了全球性问题在国际安全体系中的地位。由此,国际安全体系中的合作,特别是大国协调合作的空间变得更大、更迫切,合作共赢的思想、合作协调的机制、全球治理的理念,甚至强于压倒传统的大国利益竞争。全球化要求国际安全体系从制度、观念和实践上施惠于国际社会,促进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第二,国家主权的绝对性发生变化,国际安全中的合作、共管意愿更加突显。在以往的国际安全体系中,国家主权及其权力是构成国际安全的最重要元素,国家主权安全是国际安全的最重要内容。冷战后,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安全体系中的国家主权性质尽管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从更深层和更宏观的历史角度看,转型发展中的国际安全体系,是自现代国际体系建立以来逐步从一个“强主权制度”向“弱主权制度”曲折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家主权的刚性开始软化,国家主权及其权力可以自主地限制和让渡,国家权力开始多向转移。这既对传统的重视权力的国际安全观构成严重冲击,也为促进国际安全的合作、协商和共管提供了动力和可能。
  第三,国际制度改革与完善的要求更加迫切。在转型期的国际安全体系中,由于全球化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周际社会对国际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建设与完善的要求和共识不断增强,对国际安全体系的构建和有序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从而推动国际社会加速国际制度与机制的改革与调整,重视国际条约、规则、规范以及潜规则的运用,更加强调国际社会的有序互动。这既能促进多边主义的有效实施,防止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国际安全的破坏,又能推动国际制度与机制建设和改革的深化及功能提高,使维护国际安全的传统方式、手段向加强“全球治理”以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转变。
  
  国际安全体系转型的特点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关系的主体、方式、形式乃至性质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使得国际安全体系的构成要素也显现出新的特征,这不可避免地体现出国际安全体系转型的特点。
  其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有利于新型国际安全体系的构建。力量对比是国际安全体系的基础和主要表现形态。国际安全体系的权力结构又是国际安全的核心要素。目前国际安全体系转型的总趋势是国际力量的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美国虽然在当前的国际体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仍然有能力制造国际议题,制定世界政治日程”,“但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控制这些日程的演变方向,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表现得更为突出;欧洲和日本的优势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其他国际力量的挑战;俄罗斯在走出困境之后,全面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其实力和潜力日趋显现;新兴发展中大国群体性崛起,“金砖四国”、“ⅥsTA五国”等新兴经济体进入人们的视野。概言之,新兴市场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地位的上升在近十年间表现得最为突出。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既影响大国关系的走向和调整,更有利于新型国际安全体系的形成,推动国际安全局势发展。
  其二,行为主体呈多样化趋势,加大了国际安全体系承载体的功能和作用。在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安全体系主要行为体的同时,行为主体向多元、复合化方向延伸发展,一方面使得国家主权趋弱化向度,另一方面国际组织等国际安全体系主要承载体的功能作用日益明显。除了联合国等世界性实体组织正在进行新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国际安全形势和应对新的挑战外,全球性“弱体”组织,“77国集团”、“20国集团”、“8国集团”和全球气候环境大会等正在维护全球安全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冷战后,地区组织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并正在向制度化、正规化、全面化发展,如欧盟、东盟、非盟、上合组织等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弥补了全球性组织的缺失。尤其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这一由中国倡导和参与下的非正式组织,对全球防扩散机制的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其三,国际安全领域的核心内容正日益多元复杂,规范行为主体互动模式的原则和理念不断变化。冷战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化和国家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安全要素正从国家主权安全的单一向度,向多元复杂维度拓展,诸多非传统安全要素进入国际安全领域和议题,因此,国际安全体系中的行为体的互动模式呈现多元趋势,安全结构也随之日趋多元复合。在国际安全体系转型中,尽管传统的“均势”、“联盟”模式远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但在目前国际安全体系中突出防御性的“软均势(平衡)”和“战略防范”成为主流。解决国际安全领域 中的冲突与矛盾,将更多地转向采用和平、合作、协商、共赢的方式和手段加以解决。
  其四,国际社会在构建国际安全体系进程中虽有分歧和斗争,但在共有价值观方面的共识在提高。在整个冷战时期,国际安全体系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呈二元对立状态。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冷战胜出者和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自居的美国,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普世化,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新世界。但国际社会在主流价值观方面并没有完全按美国和西方规划的线路前行。大多数国家认为,国际安全体系的构建既要在根本问题上形成主流价值观共识,以便扩大合作、协商的空间,而且必须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承认多元化。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在国际礼会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联大会议通过了《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文件指出,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承诺将致力于增进世界各地的人类福祗、自由进步,鼓励不同文化、文明和人民之间的包容、尊重、对话与合作。世界各国取得的这些共识既为国际安全体系构建形成共同价值观创造和谐条件,又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安全局势的稳定与和平。
  其五,联合国在国际安全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集体安全机制面临新挑战。冷战后,联合国在国际维和、地区战后重建、防扩散,以及削灾、减困、促进与发展和人权有关的安全领域方面的参与力度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当前国际安全威胁多样化的新现实,如何增进成员国对新时期国际安全的共识,扩大集体安全应对新威胁的功能,提高集体行动能力,有效排除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的干扰,加强联合国安全机制的改革等,是联合国在国际安全体系中提高职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国国际安全体系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受当时国际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以及国内“左倾”思想的影响,中国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对国际体系持反对的态度。自改革开放,尤其是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开始以积极姿态加入了世贸组织和许多国际、地区组织以及国际条约,中国从国际体系外的、挑战型的、革命性的国家,逐渐变成了认同并主动融入现存国际体系并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现状性的国家。中国不仅成为了当代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而且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和国际体系的建设者。
  由于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时间不长,在国际体系中的身份定位和责任还不完全被国际社会接受,对国际安全体系的认识和观念还在形成和发展中。这不可避免地与西方大国还存在严重分歧,但中国的国际安全体系观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安全事务的实践中正逐步走向成熟。
  首先,在国际安全体系的基本内涵方面,中国政府强调,主权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是国际安全体系的主要和基本的行为体。单极倾向和多极趋势是当前国际安全体系的基本特点,通过世界多样性和文明对话构建国际安全体系的主流价值观,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国际安全体系的发展方向。
  其次,中国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不但参加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而且在这些多边机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认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作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
  再次,中国政府不仅重视诸多国际领域的安全,并提出一系列维护其安全的政策主张和应对措施。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并积极推动实现地区安全的多边主义建设,大力倡导在合作、协商、对话、求同存异中建立共识,以多边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以多边主义手段进行全球治理。在当前处于转型中的国际安全体系中,中国政府主张和号召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逐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和秩序使之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并一再重申,这一国际安全体系要以集体以至全球社会和全人类利益为取向,以建立综合性而非单一性秩序为目标,坚持互利合作、共存共赢,实现和平稳定、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国际安全体系。
  
  (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瑞蔚)

相关热词搜索:体系 中国国际 转型 当前国际安全体系的转型与中国国际安全体系观 国际核安全体系 国际安全体系认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