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发展 [努力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疑虑]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经历着历史性变化,实力迅速增强的中国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甚而遭到质疑、误解和诋毁。如何应对横亘在中外之间的认知“铁幕”,是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重大挑战。能否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看待这些质疑,能否对自身发展道路和战略意图做出耐心、虚心而又有说服力的解释,本身就是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意愿和能力的一大考验。
  概括起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主要存在五方面的质疑。一是认为中国是一个“脆弱的大国”。这种看法认为,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内部挑战,中国的和平发展缺乏强固的内在根基。难以持续的经济发展,不断扩大的贫富悬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急速上升的资源能源需求等等,都可能导致中国同外部世界之间出现更大的矛盾和竞争,甚至爆发激烈冲突。二是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势的大国”。外界有人认为,中国不断加速推进军事现代化,但军事透明度不够,又不愿完全放弃以军事手段解决现存的主权和领土争议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全制衡。三是认为中国是一个“另类的国家”。有人说,中国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同当今世界其他大国的价值观、世界观、权力观和责任观有显著差异,因此中国的崛起会冲击现存国际秩序。“中国模式”同西方现代化模式格格不入,两者之间的“零和”竞逐在所难免。四是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源饥渴型国家”。在同资源大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有“新殖民主义”倾向,向外输出资本,在获取海外能源资源时很少考虑生态平衡、当地劳工权益、善政等问题,甚至力图在重要的战略支点国家进行“前沿部署”,争夺对交通要冲的控制权,排挤和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五是认为中国难逃“国强必霸”的历史覆辙,特别是必将挑战不愿放弃霸权的超级大国美国。有人担心,“一山不容二虎”的规律,将导致中日两国在东亚冲突,中美两国在更大范围内“摊牌”。在这一过程中,即使中国不主动挑起争端,力避衰落的霸权国也会先发制人,从而引发严重的大国对抗甚至战争。
  应当看到,这些质疑并不是国际社会对华认知的全部,也不会是主流。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质疑主要源自四大因素:一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国情、国策了解不足;二是囿于固有的思维框架和意识形态偏见;三是有关国家的权益同中国权益客观上存在差异和矛盾;四是国外一些势力出于政治需要而故意歪曲事实、误导舆论。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疑虑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各国在文化观念、价值体系和制度选择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中国与世界关系重新磨合、重新调适、重新构建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副产品。
  应当认识到,国家间的疑虑、猜忌和互不信任是国际政治的一种常态,但它们并不必然导致严重的冲突或是战争。通过密切交往、扩大合作、构筑利益共同体等方式,当能有效地增加信任、缓释疑虑,当然这需要有关各方都具备应有的善意和诚意。正是本着“倾听意见、尊重差异、了解诉求、超越分歧”的目的和态度,最近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就上述对中国发展道路和战略意图的质疑做出了坚定、恰当、有针对性的回应。
  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个大国的利益能够与国际社会的利益完全吻合,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正处于深刻而长远的改革进程之中,其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阻碍和风险还很多,内外挑战相互交错、相互转换,防范和应对难度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努力所做出的反应,将对中国的内部行为和对外取向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国际社会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在维持自身生存和实现现代化方面的诉求、忧虑和困难,就将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增添更多变数。
  诚如白皮书所言,“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新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中国理应选择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但国际社会也应做出改变,给予中国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真心支持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民主文明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一个愿意并且能够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消解 疑虑 国际社会 努力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疑虑 中国的和平发展读后感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