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异能小警察 [杜大卫 京城“英文警察”NO.1]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杜大卫,一个居住在中国的美国老头,因为“不愿看到错误的英文标识”,十年来,他一直坚持着“挑错”。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能给来中国的“老外”们带来便利,“我帮中国人的忙,也帮外国人的忙”。也因此,老杜成为了2006年北京十大志愿者,并被授予长城友谊奖,还被评为北京奥运大使。
  
  在美国喜欢别人叫他“上校”或者“博士”,在中国最乐意人们称呼他“老杜”。老杜最近很忙。每天既要和不同的城市志愿者见面沟通工作方式,又要教社区老人学习英文,他想抓紧时间让最新一期学员在奥运会开幕前“毕业”。这也是身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英文教师的他连续第七年放弃享受暑期生活。
  
  这位白发碧眼,总是一身自己亲手设计的唐装、脚蹬中式布鞋的美国人走在街上,认出他的人多半是因为他那个“爱挑毛病”的习惯――每到周末,杜大卫就会步行或骑车穿行在北京街头,到处给商店、饭馆、公园和博物馆英文标牌挑翻译错误并要求对方尽快改正,这样他已坚持了7年。身为教师的杜大卫时常觉得,一个简单的错误往往会使外国来客对指示牌的内容产生误解,为了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游客,公共场合所使用的外语必须规范。他的想法得到了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2002年,杜大卫被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聘为专家顾问,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专门为奥运会服务的翻译工作。
  
  缘起热爱中国文化
  
  创建了斯里兰卡佛学院并担任院长一职的老杜很喜欢用“结缘”一词。他自称结缘东方文化始于1966年,时年24岁的他参加了越战,并为越南佛龛、服装、草药等吸引。回国后,杜大卫跟随一位来自福建的陈老师学习繁体字,主攻中国地理,其中,黄河为重。1991至1993年,杜大卫在兰州大学任教期间,他一周五次进戏院听秦腔,两次到白石村观黄河。
  2001年8月28日,杜大卫进京。10月的某一天,痴迷京剧、一周看三场京剧的他在长安大戏院欣赏京剧《大闹天宫》。座下老外一阵一阵的笑声令杜大卫难堪,中国观众不明白为什么窃笑,但杜大卫知道。在孙悟空腾云驾雾出场时,字幕上竟将祥云(Clouds)译成了Clods(土疙瘩),杜大卫回忆说当时的心情“很生气”。他生气翻译上的疏漏是没有虔诚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他生气翻译的一字之差会带给外国人一生笑谈。杜大卫将此上升到“让五千年文明蒙羞”的高度。
  他凭借自己的经验想象,这些外国人在向亲朋好友描述旅华见闻时,一定会连带将翻译中的笑料一并讲述。事实上,他多次听过身边人赞叹中国文化之深厚与笑话翻译之浅显并存的例子。戏散当晚,杜大卫致信中国文化部,他恳请文化部满足他志愿为北京市公共场所、名胜古迹译文纠错和翻译戏词的愿望。他在信中陈词:“英语标识是为外国人服务,而目前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则使服务对象本末倒置了”。
  
  “W.C.”改成了Toilet
  
  接到记者递过去的名片五秒钟后,老杜故作神秘地说,“这上面有错误。”然后怎么也不肯指出具体的纰漏点。不过,他对公共场所的英文错误可是丝毫不会放过的。
  细心的人们可能注意到,北京很多饭店宾馆的卫生间已经不再用“W.C.”,而是改成了“Toilet”。这个微妙而巨大的改变就与杜大卫有关。他曾特意跑到英国大使馆,对“W.C.”与“Toilet”两个单词的源流进行了一番考证,认定了这种改法完全必要:“W.C.”其实是英国本土的俚语,而很多美国人根本不知道这个词的含义,而“Toilet”来源于拉丁语,用这个词,老外们都能够迅速地找到“方便之门”。
  杜大卫接受的第二单任务是景点景区。2003年年初,杜大卫校译完成600页文字量的“北京市道路交通,园林及景区文字资料汇编”。之后,组委会又交给杜大卫匡正、编撰40家大型博物馆及40家二线场馆解说词的任务。杜大卫穿梭于各家博物馆,将每家的英文解说词当场输入手提电脑,回去改错后再传真回博物馆。
  博物馆中常见标识如乾隆元年“The first year of the Qianlong Reign”,杜大卫改为更容易被外国人理解的“A.D.1735”(公元1735年)。他还删除了如“The glorious tradition and outstanding wishdom of the Chinesemasses”(辉煌的历史和中国人高超的智慧)句子。他直言不讳,“这样的表述习惯对外国人来讲是多余的。”在故宫里挑错时,杜大卫要求自己“错误为零”。因为有些英语解说词需重新刻进石头,如果翻译错误,会浪费昂贵的建材。
  老杜透露,自己去各个地方“纠错”都是自费前往,仅打车一项每月就得1500元。尽管是文化局的顾问,进公园他仍然需要买门票,通常他都会请一位中国学生或中国同事一同前往,并且支付他们的餐费和交通费。老杜认为他们帮忙理应有报酬。
  2006年,北京市为杜大卫颁发了“长城友谊奖”,表彰他为“北京市经济发展及社会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接着,老杜又当选“北京十大志愿者”。渐渐地,老杜成了北京“名人”,人送雅号“英文警察”。
  
  吃中国菜,叫中国名
  
  七年来,杜大卫除接受“公派”的活外,他自己还长期关注着一个不可忽视,却又总得不到足够重视的翻译领域――饭店英文菜单,其要么空缺,要么在译法上极具中国特色,杜大卫幽默地说“比中国菜还要丰富”。
  在老杜看来,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菜名的背后都有一段美好的故事。如果直译出来就会失去韵味。比如,有道叫“洞庭日出”的菜,其实就是汤上面飘着一个蛋。有人觉得应该直接翻译成“鸡蛋汤”,否则外国人不知道这道菜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在‘洞庭日出’菜名后加个括号简要说明一下菜的主辅料就行了。翻成‘鸡蛋汤’,破坏了中国菜名的诗意。”还有的英文菜名让人不知所云。如“夫妻肺片”的英文名“consort is the lung slice”,理解起来就是“国王妻子的肺切成片”。有饭店翻译“云吞”为“吞下云彩”,口水鸡“Slobbering Chicken”,外国人按字面意思会理解为“唾液鸡肉”。
  在北京待了七年的老杜对中餐的了解已经不浅,不过依然有不少让他拿不定主意的菜名。比如“童子鸡”,用“pullet”(科学名词,意为生长不到一年的母鸡)是最准确的译法,“可我问了好些个美国人,他们没人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最后有些餐馆使用了“youngchicken”(年轻的鸡)这个不甚理想的译法。老杜边说边无奈地耸肩。
  
  老人就是历史
  
  老杜现在每天都在教老年人们练习英文,他特别希望老年人能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发挥他们的作用。老杜认为,奥运会的志愿者中一定不能缺少老年人的身影,因为他们了解城市的历史,他们本身就是历史,阅历是年轻人无法比拟的。他拿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在一次参观鲁迅博物馆时,讲解员是一个很漂亮的姑娘,可我总觉得她像是在背书。如果换一个和鲁迅时代接近的上了些年纪的老人,讲解会更有利于游人理解。”
  杜大卫给老人指出两个老有所为的地儿:一去博物馆当Docent(讲解员);二在旅游景点、商业区身佩“AskMe”(问我)绶带,为外国人排忧解难。
  老杜的名片上有“中国通道无极咨询”字样,残疾人生存状况也是他关注的重点。据他介绍,美国残疾人一年花在旅游上的费用高达37亿美元,他们多选择欧洲,或者是亚洲的泰国,理由是方便。而中国一些旅游服务细节的不足将这些残疾人拒之门外,尽管中国令他们心向往之。
  老杜说,他在北京六年,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用英语和他交流。他已经非常习惯在中国的生活,每天早上3点半到5点醒来,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打开邮箱,看妻儿有没有来信。老杜的家人都在洛杉矶,他每年和家人相聚一次,更多的时候在网络上交流感情。
  老杜笑着告诉记者,有人曾经说过他能活到108岁,“我今年已经66岁了,我还有42年留在中国,继续为这里的人们做些事情。”■

相关热词搜索:大卫 京城 英文 杜大卫 京城“英文警察”NO.1 杜大卫 杜大卫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