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奥会_残奥会,人文中国成人礼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残奥会留给中国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实在的是让普通老百姓在电视上,在大街上,在商场里史无前例的见到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的残疾人。进而,潜移默化地在更多人心里树立起一种多元化的社会观,除了“我们”,还有“他们”。
  
  如果说,看奥运比赛带给我们的是激情,看残奥会带给人们的则是震撼;奥运赛场是对人类体能极限的挑战,而残奥会则更多的是对人类精神极限的超越。
  毫无疑问,残奥会精彩在人文。从无障碍场馆建设到残奥志愿者特殊培训,从闻所未闻的观赛礼仪到体贴入微的赛程规则,残奥会让“土包子”的我们见识了什么叫人性化。
  残奥会留给中国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实在的是让普通老百姓在电视上,在大街上,在商场里史无前例的见到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的残疾人。“原来中国有这么多残疾人啊!”“看来外国人也一样会残疾!”“残疾人也挺乐观的啊!”进而,潜移默化地在更多人心里树立起一种多元化的社会观,除了“我们”,还有“他们”。
  
  健全人和残疾人之间的隔阂并非今天才有。“弄些缺胳膊少腿的,折腾出100个冠军来,也比不上人家健全人奥运会的一个冠军啊!”“满眼都是些挣扎的躯体,扭曲着,蹒跚着,满目疮痍”,与体育运动表达力与美的印象相去甚远。不可否认,由于残疾人自身的局限性,比赛或许达不到正常人比赛那么激烈和刺激,很多人感觉看得沉重。
  误解的消弭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契机。北京残奥会的举办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
  游泳池边,训练间歇的残疾人运动员,无臂无腿,却用他仅存的一截变了形的小脚丫,把泳镜晃得滴溜转,那不经意的一刻控诉观者,你有多么的大惊小怪!
  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火炬手侯斌坐在轮椅上用双手攀爬到40米的高空,点燃主火炬,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迅速盖过了李宁的人气。在接下来的11个比赛日中,一幅幅宗教画般的场景撼人心脾。
  体育,之于残疾人,往往等于第二次生命。谁说他们不该抛头露面,他们更应该。1997年,16岁的波黑少年优素福维奇在街上踩上了波黑战争留下的未及清理的地雷,失去了右小腿,这让他觉得失去了一切万念俱灰。有一天,他学会了打坐式排球,于是他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并和队友并肩成为雅典残奥会冠军,又在北京残奥会上连战连捷。优素福维奇说:“是体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体育曾经也正在以某种难能可贵的方式改变着生活: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饱受战乱和瘟疫之苦的古希腊诞生,人们特意停止战争,而将战争中使用的很多技能用来作为和平、友好的体育竞赛方式,体育,从此成为健康、和平、友谊和希望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伤残士兵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康复活动,这便是现代残疾人体育运动的雏形,也是残奥会的前身;“我运动,我存在”,对每一个残疾人来说当你有能力在跑道上挥洒汗水,你就会觉得自己不再是个没用的人;一个人要想融入社会,必须让别人了解你的价值,而残奥会正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正如2010年冬季残奥会举办地温哥华市长苏利文在北京所说:“体育运动是改变人们对残疾人态度的最佳途径。”
  于是有人感慨“尊重,应该从平等开始”。而这恰恰与“奥运精神”的本质有着天然的共鸣。
  到底什么是“奥运精神”?有说“更高更快更强”的,有说“重在参与”的,有说“为国争光”的。据奥林匹克宪章所载,“奥林匹克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运精神――以互相理解、和平、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了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奥运精神的主体是“理解、和平、友谊和公平”,而其实质乃是“公平比赛精神”。
  奥运会的“公平比赛精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残疾人面临的种种不公。招工歧视、上学歧视、择偶歧视⋯⋯
  现代文明、现代残疾人观所追求、所建造的,是这样一种社会,人人生而平等,能够毫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出社会,在实质上拥有受教育、参加劳动、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与机会。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眼下的整个中国社会也正在悄悄地进行着一场从居室到公共交通,从信息网络到公共场所的无障碍革命。所谓“爱即无碍”,残奥会为中国社会无障碍化定下了一个高起点,开了一个好头。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北京能透过举办残奥会的种种经验累积,并把这种人性化关怀体现在现代城市里的体能弱势群体需求上,是一种公平分享城市和谐的进步,也是残奥会带来一次进步的城市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人文 残奥会 残奥会,人文中国成人礼 中国成人礼 中国的成人礼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