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剩女”这个反动词汇背后,其实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优秀女性。事业、追求、技能、情趣、圈子、朋友……她们什么都有,只是没有结婚。她们之中,绝大多数不拒绝婚姻,只是拒绝不完美的选择。
  在“甲女”“丁男”的“挤出效应”作用下,“三高”剩女比“农村”剩男更具“被窥视”的传播学价值,于是她们很荣幸的“被关注”、“被同情”、“被焦虑”、“被非诚勿扰”了……
  
  “剩女”,一个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词。
  29-32岁是小剩,33-36岁是大剩,37-40岁是老剩。小剩肘,尚觉乖巧,大剩时孑然独立,老剩时则主攻《大乘》《小乘》……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171个汉语新词,“剩女”位列其中,自此登上历史舞台。
  “剩女”,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剩女”的老版本叫做“老姑娘”,区别在于没有恋爱史没有性生活,一个被动无奈,一个主动无奈。今天,生活在中国较发达地区的年轻女性不再需要靠夫家的供给,终了此生,于是,婚姻不再与生计挂钩,成为“非必选项”。
  “剩女”,主动选择“被剩下”。
  在“剩女”这个“反动词汇”背后,其实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优秀女性。事业、追求、技能、情趣、圈子、朋友…一她们什么都有,只是没有结婚。她们之中,绝大多数不拒绝婚姻,只是拒绝不完美的选择。
  
  农村为什么没有“剩女”?
  
  奇怪的是,剩女群体的日益庞大与优秀剩男的奇货可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至于常常听到朋友间感叹“我这边有个优秀女性找不到男朋友”,却很少听见“帅哥找不到女朋友”。
  这道理也简单,《围城》里方老爷子说:嫁女一定要嫁胜似吾家,娶媳一定要娶不如吾家。因为这类婚姻才相对稳固。依此祖训,女人总是会寻找高一层次的男人,那么最后被剩下的便是“甲女”和“丁男”。还有另一种更高深的说法“挤出效应”。女性总是“向上看”,于是就有一部分最优秀女性被无情的挤了出去,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剩女永远多于优秀的剩男的原因。当然,被挤出去还有最底层的男性,而他们大都生活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或是在城市里务工,而农村的姑娘们则大都没有剩下的了。
  于是乎城市里的女性精英成了剩女的主力军。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
  
  被媒体“伪”关心出来的悲情
  
  有人认为,他们是被剩下的“弱势群体”,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崇尚独立的新人类。但无论怎样,“剩”之意已是一种歧视。这一群体在众人的口水中逐渐妖魔化,在媒体的关注中逐渐焦虑化,又在调侃中流露出自己的无奈。
  电视剧《晚婚》《败犬女王》《大女当嫁》,再加上最最知名的《非诚勿扰》,剩女就这样反复被各种影视题材消费着,继而引发社会连锁反应,成了永远被歧视的一个族群,难怪不久前还是剩女的大s称“剩女”和骂人“人渣”没有任何区别。
  善意的抑或戏谑的注目礼是这个群体收到的特殊的礼物。媒体的聚焦为“剩男”、“剩女”平添了焦虑与悲情。
  有学者评论道,“剩女”作为一个为人瞩目或者“同情”的女性集体,她们寻找配偶以及寻找配偶过程中的狼狈情状,全都作为电视表征的客体,呈现在电视受众的欲望舞台上,大众传媒成为剩女不淑的始作俑者。
  另外一个证据就是,占绝对多数的剩男却比剩女的日子好过多了。原因在于,“甲女”比“丁男”拥有更多的社会和文化资本,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事情与问题,也更容易成为社会的焦点。而在择偶梯度效应影响下,居于低位的“剩男”则大多集中在农村或城市底层,他们处于绝对的“媒介弱势”――既没有受到过足够的教育,也没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更缺乏接触和影响现代媒介的机会。
  大众传媒的集体狂欢背后,有着巨大的受众需求――“窥视欲”。年轻的女性一如既往处于被窥视的最佳地位。将女性物化为审美的客体是男权社会以来的传统,剩女的情感诉求在更深层次满足了以男性为主体的受众群对潜意识里的父权文化和男权中心主义的需求。
  想想吧,一个个花枝乱颤的“熟女”、“轻熟女”正急切地像菜市场给捡剩的白菜一样,打折抛售给一个个面目未知身份未定的男性。对性(别)的窥视,是人类的原始本性。同时,窥视也是大众媒介的受众形成心理认同的精神分析学基础。观者与媒体之间达成了默契,何乐而不为?
  
  国外有没有“剩女”?
  
  “如果35岁以前嫁不成中国人,35岁以后就考虑嫁老外了。”说这话不是开玩笑,也不是空穴来风。当国人把28岁以上的女性视作剩女,并对择偶挑剔的女性加以嘲讽:“你现在需要的是救生圈,就先别挑颜色了。”
  “剩女”与否,从表面上看是年龄所致,但更深层面,还是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决定的,看看西方社会对剩女的态度便一目了然。
  “3S Lady”是“剩女”的欧美版本。《欲望都市》风靡全球,美国的剩女群体“3S Lady”――single(单身)、seventies(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和stuck(意为“被卡住了”,嫁不出去了)――也传之世界。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约40%的美国成年人呈单身状态。还有一个未知来源的数据是,在美国45岁以上的女性中,有近一半即2500万女性是过着单身的生活。
  “剩女”在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社会现实,但并不会成为一个令人焦虑的话题,晚婚或不婚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20岁出头就结婚生子的,或四五十岁仍孑然一身,都没什么大不了。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恋爱或婚姻伴侣的选择上,他们更重视价值观的趋同,性格是否适合、爱好是否相似,而不是外在的身高、相貌、年龄。西方人的征婚广告多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对年龄要求通常是比自己大小5岁皆可,对方是否有小孩也不是特别重要。美国人没有按时结婚的观念,他们不被要求过符合大多数人价值观的生活。那些单身的“剩女”也就没有集体的焦虑。
  现代社会,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西方社会是在“弱势群体”的反击和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经历了女权运动、种族平等运动、同性恋权益运动之后,已经渐渐地习惯接受少数者选择生活的权利和尊重少数者的文化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单身者在现代西方社会已经不再是异端的代名词,相反成了被保护的对象。
  过去。人们认为只有婚姻才是性的惟一合理的背景,认为只有婚姻才是惟一合理的两性生活的形式,现在人们习惯于认为,单身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代表了个人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不仅主流生活不应当反对,而且应当保护,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包括他们的财产继承、受教育、人格权益等,这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人的共识。
  
  “剩”出来的尊严
  
  没有剩女与Gay男(同性恋男性)的城市不能称为大都会!
  有养活自己的技能,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房产,有不随波逐流的意志,有自由掌握的时间,这是剩出来的尊严。虽然说,这个高度专业分工的社会并不需要婚姻,一切都可以外包出去。换灯泡有物业公司,吃饭有外卖,睡觉有“性情朋友”,聊天逛街有闺蜜、情感寄托有宠物,男人有何用?――男人如阑尾,有了还发炎、碍事,没有不嫌少,但人生已不完整。
  真正令剩女们纠结的有两件事:万一上一秒嫁给“委曲求全”转眼遇到“真命天子”怎么办?另一桩,则是生育的压力。
  28岁至35岁的女性对于“剩女”的处境最为敏感,而过了35岁的单身女性则习惯了单身生活,心态放宽许多。于是这一部分人往往自得其乐,把“剩下”进行到底。但是。一个“奔五”的男性想要个孩子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四五十岁的女人想要生个孩子,那可就不是嘿咻那么简单了。
  剩女会以为自己占了时间的便宜,独立、独到、独家,做中国最新锐的女人,谁也不会到死都风华正茂,看看张爱玲的晚景。
  无论男人女人,再要强,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样的才适合自己?要孩子还是耍感觉……我们的社会如果能一点戏谑、少一点消费,给剩男剩女们多一点私人空间和对个人选择的尊重,将会是最好的关心。
  最后说一句,遇到合适的,还是抓紧,套用“非2”里的一句台词“他也不比其他人更差”;反之,还是不要凑合吧,白白蚀掉了耗去的时间成本不说。凑合一时可以,勉强自己一世你自己也做不到……

相关热词搜索:天时地利 迷信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静临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夏白雪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