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非历史进程的新平台]中非外交关系历史进程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2006年4月24日~29日,胡锦涛主席继2004年1月访问埃及、加蓬和阿尔及利亚后,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再次踏足非洲大陆,访问了摩洛哥、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等非洲3国。胡锦涛主席的此次非洲之行适逢中国与非洲国家建交50周年之际(1956年5月中国与埃及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开启了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先河)。而且,今年1月12日,中国政府刚刚发布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首次用政府文件的形式全面阐述了新时期的中国对非政策。今年11月,北京还将迎来中非领导人首届峰会暨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会议。如果说年初《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的发表是正式拉开了中国外交“非洲年”序幕的话,那么胡锦涛主席访非则是今年中非关系的第一场“重头戏”,因而也自然格外地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进一步密切中非友谊与合作
  
  胡锦涛主席此次访非不仅清晰地表明了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对中非关系的高度重视,而且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密切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友谊,增进政治互信,扩大互利合作,把中非关系向更新、更高的水平推进有着重大意义。具体说来,就中非关系而言,此次访问主要取得了两个方面的丰硕成果:一是向非洲国家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于建设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设想和建议,清晰地表明了新时期的中国对非政策;二是与出访的有关非洲国家签订了各领域的一系列合作协议,为进一步开展中非全方位合作搭建了战略和商业平台。
  胡锦涛主席每到一处,都要与对方就中非关系交换意见并阐述中国的对非政策。胡锦涛主席访非的高潮是4月27日在尼日利亚国民议会发表题为《为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而共同努力》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不仅全面回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并且特别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密切中非友谊与合作的5点建议,即政治上增强互相信任、经济上扩大互利共赢、文化上注重互相借鉴、安全上加强互相合作和国际上密切互相配合。胡锦涛主席的演讲不仅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而且注重合作共赢、务实的中国对非政策也得到非洲各国政府与人民的好评。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国王说,胡锦涛主席的访问为摩中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希望同中国的合作不断拓展。尼日利亚奥巴桑乔总统说,尼中关系已走上战略伙伴关系的轨道,希望双方战略合作不断推进。肯尼亚齐贝吉总统表示,肯尼亚期待同中国发展更加密切和良好的关系。另外,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里尔?奥毕的话也颇具代表性。他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初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对非洲各国的真诚友好和满腔热忱的合作态度,是一份充分考虑到非洲人民利益的文件,必将成为全方位发展非中友好关系的指路明灯。
  胡锦涛主席访非期间,中国与出访的非洲3国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合作建议。在北非国家摩洛哥,中摩两国签订了贸易、旅游、文化、科研、铁路和文化等合作协议,其中一份协议是中国帮助摩洛哥培训纺织工,帮助发展这一占该国出口1/3的产业。中摩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5亿美元,主要是中国对摩出口。但有摩洛哥方面的专家认为,可以通过对中国的海产品出口平衡贸易关系,而且摩洛哥也可成为中国对非洲和欧洲贸易的商业平台。在西非大国尼日利亚,中尼双方也签署了能源开发、经贸、文化、卫生等领域共计7项合作协议。根据其中一项石油开采协议,尼方将向中石油集团提供4个区块的油田开采许可证。中国也承诺投资40亿美元用于尼日利亚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供500万美元用于购买抗疟疾药物、帮助培训尼日利亚人控制疟疾和禽流感并在技术上进行合作。在东非重要国家肯尼亚,中肯双方签署了有关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若干合作文件以及一项石油勘探协议,中海油公司将获得在肯尼亚一块沿海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权。中肯两国政府4月28日还召开了第三次贸易联委会,肯尼亚政府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富有吸引力的“中国经验”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已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3亿多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对于中国在短短20多年里所产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及取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成就,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使用“中国经验”、“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等不同的称呼和说法来定义这种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尽管对“中国经验”的内涵还尚未有一个明确的、一致的定义,但普遍认为,“中国经验”的要素基本包括: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不照抄照搬他国模式和做法,艰苦努力,“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地改革,不试图采取休克疗法,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以灵活务实的态度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坚持中国特色和保持中国文化的生命力,等等。
  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为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除西方发展模式之外的另一种强有力的发展战略选择。冷战结束以来,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现现代化,一直是摆在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和新挑战。冷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曾向非洲国家大力输出民主政治模式和以经济自由化、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很多非洲国家也的确在这方面做了诸多的尝试,但结果却大多不尽如人意,不仅民主制度脆弱和不成熟,而且导致政治混乱,经济落后和民生艰难。
  正因如此,不少非洲国家近年来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出现了“向东看”的趋势,希望通过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合作,摆脱长期被西方国家边缘化的不利状态。一方面,他们由衷地为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振奋和鼓舞,另一方面,他们又尤为关注中国的成功发展经验,希望从中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东西。如在尼日利亚,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已经成为尼日利亚人梦想中的神话,他们希望有朝一日尼日利亚也像中国一样腾飞。尼总统奥巴桑乔多次表示:“中国的今天,就是尼日利亚的明天。”尼媒体也提出尼日利亚要“做非洲的中国”。尼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里尔?奥毕也说,他在国际事务研究中特别关注“中国现象”,对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由衷地叹服。他认为“中国给尼日利亚,也给许多非洲国家树立了榜样”。如今,在大大小小、各种级别和层次的中非关系研讨会上,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特区、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以及中国扶贫和减贫的经验往往是聚焦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非洲国家对“中国经验”的着迷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领域,还有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等各个方面。中国循序渐进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保持政局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 的大思路对于长期陷于动荡和冲突中的非洲国家更是特别具有启示意义。4月21日,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回答有关中国政治民主建设的问题时说:“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中国的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改革。”“中国愿意借鉴国外政治建设的有利经验,但决不会照搬其形式。”10多年来,非洲国家也在积极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民主建设道路,相信他们在借鉴、比较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互需要和依存的中非政治经济合作
  
  半个多世纪的中非友好交往史表明,中非关系是一种平等相待、相互依存的关系。非洲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非洲。
  从政治上看,中非双方是平等互信,相互信赖和相互支持的战略伙伴。中国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推动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促进非洲和平与发展的行动。非洲国家则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四方借“人权”之名干涉中国内政。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不仅从道义和物质上大力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帝、反殖、反种族主义的斗争,而且近年来积极参加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共派出3000多名维和人员参加了12项维和行动,现仍有850多名官兵活跃在非洲8个维和区。而非洲国家不仅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做出了重要贡献(76张赞成票中,26张来自非洲国家),而且帮助中国自1990年起先后11次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挫败西方反华提案、13次在联大总务委员会反对将所谓“台湾重返或参与联合国问题”提案列入联大议事日程,并多次支持中国抵制台湾挤入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与的国际机构的图谋。
  从经济上看,中非双方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非洲有53个国家和8.5亿人口,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因长期的殖民掠夺和局部冲突动荡,经济仍比较落后,缺乏发展资金、技术和经验。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规模和实力有了显著增长,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等新的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在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并逐步增加力所能及和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的同时(迄今,中国已帮助非洲国家援建了包括纺织厂、水电站、体育场、医院、学校等在内的共800多个项目),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在贸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矿业资源开发、旅游业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目前,中非间贸易发展较快,双边贸易额已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1211万美元,发展到了2000年的105亿美元、2004年的294亿美元和2005年的将近400亿美元。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加强了从非洲国家的进口,与非洲贸易出现并保持了逆差,使非洲国家获得了大量外汇收入。为进一步便利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国还对28个最不发达非洲国家的190个税目的对华输出商品实行免关税政策,使去年相关非洲国家受惠商品的对华出口额增长1倍以上。另外,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近年来也大大加快。仅去年1~10月,中国企业在非洲各国的实际投资额就达1.75亿美元,占多年来累计对非投资总额的1/10,投资项目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增加了投资所在国的就业和税收,给非洲国家带去了适川技术,培养了大批非洲人才,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未来发展
  
  要把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安全上互相合作以及国际事务中互助配合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推向前进,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在政治领域,中国要始终不渝地支持非洲国家维护独立和主权、根据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要从中非友好大局出发,重视彼此的关切,凝聚新共识,扩大利益交汇点,妥善应对新形势下中非关系面临的新课题。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非交流和集体对话的一个重要平台,应与非洲联盟和《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实行更紧密的沟通和对接。在进一步加强和密切高层互访的同时,还应加强各领域、各层面的双方人员往来,形成一种全社会参与的“大外交”格局。
  其次,在经济领域,胡锦涛主席在尼日利亚国民议会的演讲中明确指出,由于非洲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市场潜力,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积累了有益经验和实用技术,中非互利合作前景广阔。中国须继续推动双方合作从贸易往来向贸易、投资、技术、项目承包等多领域并重的方向发展,从政府间合作向政府、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共同参与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要增加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培训、科技交流等智力合作项目,积极发展初级产品加工增值、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注重促进当地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要继续为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三,在文化领域,中非双方应当成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繁荣与进步的平等伙伴。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着璀璨的文明和文化遗产。而且从文化源头看,非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在本质上也十分接近中国等东方文化,如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等等。因此,中非之间更应大力加强文化交流,同时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取长补短,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事实上,如果从广义的文化角度看,文化交流不仅仅指互派留学生、教师和文艺演出团体、办艺术展览等,救死扶伤的医疗队和目前开展得红红火火的非洲人力资源培训、发展经验的互相借鉴等都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第四,在安全领域,中非应加强交流和磋商,推动国际社会树立集体安全意识,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营造有利于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须加强同非洲国家在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禽流感、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磋商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中国还将加大投入,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的非洲维和行动,为非洲内部冲突和争端的解决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最后,在国际事务中,因非洲是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中非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共同立场和良好的合作传统,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协调和配合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非应在推进多边主义、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联合国改革中加强协调和配合,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的世界共同努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中非 构建 历史进程 构建中非历史进程的新平台 中非外交关系历史进程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