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记忆 30年“行走”记忆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从城南走到城北是常事。要是着急赶路才花上几分钱坐为数不多的公交车。”……2008年8月,正式开通的京津城际铁路使京津实现了半小时到达的“同城生活”。在“大公交时代”,公共交通已经不局限在城市之内,而是延伸到了城市之间。
  
  自行车的故事
  
  关键词永久 凤凰 步行
  “一位家境富裕的学生骑一辆自行车到学校,引得所有学生羡慕。”曹文轩在小说《草房子》中对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民众生活情形这样描写过。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出行通常只能靠两条腿步行。“从城南走到城北是常事。要是着急赶路才花上几分钱坐为数不多的公交车。当时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不但等车时间长,而且遇到风雨天气连个躲雨的候车亭也没有。”50多岁的苏女士这样回忆。
  时光流转,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已被老百姓并称为“三大件”。当时,自行车价格还比较贵,而且需要凭票供应。据说,那票也不好弄,需要有一定的关系,开了后门才能搞到。自行车依然算是“奢侈品”。“当时谁家要是买了辆新自行车,街坊邻居都会聚到家门口来观赏的。”苏女士笑着说。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但自行车已逐渐走人百姓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了一种时髦的代步工具。“永久”、“凤凰”、“飞鸽”开始风靡中国的大街小巷。“我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感觉特别好。”回想起当年骑着自行车的年轻时光,苏女士满脸的自豪。
  一个家庭有了辆自行车,出行的确方便多了。那时候,大家一般买的都是28时的男式车。出门时,往往是父亲负责骑车,母亲抱着稍小的那个孩子坐在车后的行李架上,如果是稍大点的孩子就自己坐在前而的车横梁上,一辆自行车载着一家子,出行可以通行无阻。而女式自行车相对很少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多带人,与男式车的利用率比起来就不太“实惠”了。
  
  “公交”是靠挤的
  
  关键词
  挤公交 电车
  进入80年代中后期,公交车逐渐与自行车一并成为城镇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1988年,王凯5岁。“当时街上有很多拖着两条大辫的无轨电车,那是南京交通出行的主要载体之一。”回忆起这些往事时,他的嘴角带着微笑。
  家住南京城南的王凯,每天都要随着父母乘坐33路电车历时一小时到城上职工幼儿园。“只要看到空中的电网振动,就知道车要来了。”当时的电车都可以称得上“巨无霸”,车长有15米左右。公交车有前中后三个车门,车内配有一名驾驶员和两名乘务员,实行分段售票,最便宜的票价在1角左右。
  虽然公交车的体形庞大,但当时运力却非常不足,难以满足乘客的需求。“挤!”这是当时电车留给王凯的童年记忆。“每天早上6点半就出家门,害怕乘不上公交车。”给王凯印象深的是,乘客为了赶时问,车再满也要往上挤,车门根本关不上。常常是司机下车,用肩膀把乘客硬往车上扛,好容易听到车门“?嗒”一声关上了,才能开车走人。“因为车难坐,抢座位也就成了常有的事。早晚时,车内都挤得像咸菜缸似的,动弹不得,往往从头至尾都得保持一个姿势。还有中午带饭盒的,经常有被挤洒的,菜汤蹭到身上是常有的事。”虽然“挤公交”很辛苦,但是想起这些往事时,王凯却是显得有些兴奋:“父母为了不让我被挤着,会与售票员商量,让我坐在售票员专用的小桌上,而他们则站在一旁护着我。就这样,一个小时里,我望着他们,他们看着我,有时我还会靠在他们胸前睡着,现在想来挺幸福。”
  当时的公交车除了拥挤之外,车的质量也不稳定,公交车开到半路熄火是家常便饭。车子一熄火,售票员就招呼乘客一起下车推车。路上经常看见一堆人在那里“哼哧哼哧”的推着公交车往前走……
  在90年代初期,我国城市居民开始从拥有自行车向摩托车和助力车转移,骑自行车的人数与80年代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公交车依然是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大公交时代”来临
  
  关键词
  打车 地铁 城际铁路
  步入90年代中后期后,街上的出租车已经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开始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逐步延伸到了更多民众的生活中。“公交”一词已不仅仅局限于公交车,包括地铁、出租车等资源的整个公共交通网络被涵盖人内,“大公交时代”真正降临了。
  “现在出行实在太方便了,只要有路就有公交车,实在不行打个出租车,也是非常容易的事,就看自己那时候遇到的是个啥情况。”在北京参加工作3年的王珂这样表示。不过,王珂选择出租车的时候不多,在她看来,乘坐公交车“过去是一种负担,现在是一种享受”。因为公交车车多了,车况也好了,挤车早已成为往事,服务也更加人性化,听不到司乘人员催促乘客上下车的声音,乘车的心境也宽松了。
  在“大公交时代”还有一群“铁杆”的地铁拥护者。王彬在金融街上班已有四五个年头,收入不菲的他完全具有买车实力,但他总对周围的朋友说,“将我的出行情况输入任意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计算,结果都是一样――坐地铁是最佳方案。”
  的确,与城市地面交通相对应的城市地下轨道交通是“大公交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市为例,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通车试运行。1971年1月15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线路开始试运营。售票办法是在各车站购票,单程票价为一角。地铁的开始运行区段共十座车站,全长10.7公里,日开行列车60多列。10年之后的1981年,北京地铁年客运量为6466万人次,开行列车为88500列,日均开行列车为243列,日均客运量为17.7万人次。而到了2008年,北京地铁进入自动售检票时代,使用了38年的纸质车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在启动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的一周时间内,北京地铁全路网进站刷卡量1153万次,共发售单程票卡268万张。
  交通出行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方便,更为民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以前出门是工作需要,大多属于“万不得已”。而如今,随着收入的提高,民众不少市民已经把出门旅游看成了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大公交时代”,公共交通已经不局限在城市之内,而是延伸到了城市之间
  2008年8月正式开通的京津城际高速列车拉开了中国“双城记”的第一幕。月前,北京市的八条地铁线路最小行车间隔是两分半钟,而京津城
  际的设计行车间隔已达到了公交化的运行标准。“我平时在北京每天上下班都坐公交车,用个30到50分钟是很平常的事,现在到天津却只用这么短的时间。”京津城际铁路让在北京工作的天津人马玉昆感到有些惊讶:其实天津的家并不很远。
  衣食住行,行是老百姓小康梦想的最后一环。随着百姓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离普通家庭越来越近,“买车了吗”已成了人们的日常问候语。李华刚贷款买了一辆心仪已久的私家车。他说,时代变化日新月异,年少时做梦都不敢想能拥有一辆私家车,现在手握方向盘,心里别提多美滋滋的了!

相关热词搜索:行走 记忆 30年“行走”记忆 行走的记忆 行走在记忆中作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