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变化二三事]生态环境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1999年,党中央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2009年12月,本刊记者先后走访了内蒙古、宁夏、陕西和重庆等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民生发展进行了考察。经过10年的发展,尽管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进步仍是显著的。本文中,记者选取了西部地区防沙治沙情况、退耕还林成效以及库区建设三个方面,将西部大开发中涉及生态和民生发展的部分情况展示给读者。
  
  沙尘暴确实少了
  
  2000年3月27日,沙尘暴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突如其来的狂风夹带着滚滚黄沙在数小时内把整个北京城全部笼罩,沙尘漫卷大街小巷,风中的行人捂着嘴吃力地行走。
  2002年3月15日下午,沙尘飞至北京,持续时间达49个小时,分布高度为3500米左右。3月20日第二次袭击北京,时间持续长达51个小时,此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相当于人均2公斤。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强和草地生态系统的恶化,沙尘暴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类气象灾害。2000年至2004年,令人叫苦不迭的沙尘暴天气频频袭击北京城。据统计,仅在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就遭受了15次沙尘暴的侵害。沙尘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
  我国北方有4个主要沙尘暴源区: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区;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带及草原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区;蒙陕宁长城沿线旱作农业区。这四个沙尘暴源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四个省区,再加上风沙进入我国腹地和京、津、唐地区的通道宁夏,共同形成了中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这部分区域严重影响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
  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五大草原都在西部,我国水土流失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农村牧区60%以上的贫困人口也在西部。
  今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这个作为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阶段的10年,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搞好生态环境等基础建设,使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10年来,西部地区累计完成造林306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390万公顷,飞播造林400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75万公顷。西部地区新建自然保护区395处、面积3971.56万公顷,约占同期全国新建自然保护区面积的87%。
  最新发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为17.05%和82.7亿立方米,与第五次清查相比,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73%,森林蓄积量增加了近13亿立方米。
  西部治沙成效显著,有些沙地治理前后出现了天壤之别。以国家重点林业项目全部覆盖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例,10年间,内蒙古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730万亩。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整体逆转态势。现在,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已经形成;在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已经筑起。
  “即使在不合时宜的冬季,看看治沙成果依然能让人感动。”在内蒙古自治区从事林业工作十几年的李树平在谈到治沙情况时,眼里充满了喜悦,他恳请记者深入到沙漠腹地,深入到治沙现场。
  如今,沙尘暴确实少了。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8年春季,中国北方平均沙尘日数为1.7天,比常年同期(平均5.5天)偏少3.8天,为1961年以来春季沙尘日数第二少的年份,仅多于2005年(1.4天)同期;沙尘天气出现的次数也较常年同期(2000―2007年平均13.8次)明显减少,仅有9次,而且强度也偏弱。可以说,西部多种一棵树,东部少落一粒沙。
  
  沙产业,属于第六次产业革命
  
  钱学森后半生最牵挂的问题就是西部的沙漠戈壁。钱老认为,中国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应该有新的思路,起点一定要高”,必须尊重西部特殊的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经济规律,“新世纪应该换一种思维看沙漠资源”。钱老提出:“沙产业,属于第六次产业革命,就是以生物技术为中心的知识农业时代。”
  “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留住和转换太阳能,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寓沙漠治理于利用开发之中。”钱老说,“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革命,现在只是开始,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
  钱老的治沙理论并非故弄玄虚,因为治沙的难度不亚于愚公移山,多少代治沙英雄带着金钱和理想,最后却都折戟沙漠。治沙失败皆因无法找到一条产生效益的产业链。如果找不到一条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的道路,纵有雄心壮志和雄厚资金,治沙也只会陷入越治越穷的尴尬境地。
  作为中国荒漠化治理典型的亿利资源集团,其发展沙产业为主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已然为沙漠地区经济展示了一种新的发展概念。
  20多年前,亿利资源集团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发展盐化工,因受大漠阻隔和沙尘暴肆虐,几十万吨化工产品无法运出,企业被漫漫黄沙逼向了死亡的边缘。为了求生,亿利资源集团投资7000多万元修建了横穿大漠的全长234公里的“穿沙公路”,使企业存活了下来。
  在被动防沙的同时,亿利人渐渐发现了沙漠中的“宝藏”。“沙漠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亿利资源集团总裁王文彪说,“当我们切开大漠的腹地时,发现了沙漠不仅可以治理,还可以开发利用。”亿利资源集团实施了以沙漠甘草种植加工为主的,年销售收入在30亿元以上的中药产业;建设了库布其沙漠七星湖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以上;同时大面积种植以沙柳为主的沙生植物资源,为发展沙漠生物化工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一种“技术支撑,产业拉动”的新的生态治理模式产生了。
  十几年来,在这种“以产业反哺治沙”理念的指引下,亿利资源集团整合绿化了3500多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这相当于5个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而这3500平方公里的林草绿地面积,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近300万吨,相当于30万辆奥迪汽车行驶300公里排出的二氧化碳量。
  如果说亿利资源集团的发展之路是被恶劣环境逼迫出来的,那李京陆在毛乌素沙漠创建生物质热电厂则是主动为之。
  “治沙不再是无底洞似的投入,不仅要实现产出,甚至可以造福人类,缓解气候变暖。”李京陆说。2002年,带着改造沙漠的理想,积累了雄厚资本的李京陆进入了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在经过几次失败的尝试后,他找到了一条“二氧化碳产业链循环经济”的进路,即以生物质直燃发电为主体,而为稳定燃料成本必须通过治沙营造能源林基地,这一过程大大增加了碳汇储备;同时,通过发电过程,规模持续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最后,把洁净的排烟用于螺旋藻和油藻生产,实现二氧化碳生物捕捉并形成沙地特有的食物和生物质柴油产品。
  虽然企业找到了既能治沙又能获得收益的科学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就是一帆风顺的。企业在开拓沙漠新生态经济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急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没有专门的鼓励性金融政策;没有对企业的涉沙、涉农、涉牧的大规模设备采购的支持性政策;沙漠生物质发电还不能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种树治沙不能享受能源林政策;沙漠生物质物流尚未全面形成绿色通道政策等。
  “作为企业,我们并不向国家要新政策,只是希望国家能从实际出发,把已经出台的政策实事求是地落实到基层。”李京陆说。
  
  退耕还林:民富了,山绿了
  
  陈仓区坪头镇地处宝鸡市西部山区,全镇25%以上都是山地,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在这里居住的农民历年来广种薄收,投工大,见效少。西部大开发10年来,国家对该镇的退耕还林投资了767.5万元,平均每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86元。
  汽车在陈仓区的山路上行驶,沿途几乎看不到光秃秃的荒山。宝鸡市政府副秘书长王金告诉本刊记者,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通过植树造林,全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2%,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壤植被,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大坪村位于坪头镇政府以西3公里的渭河南岸,全村228户,947人。
  王根科就住在这个村里。他今年54岁,家里一共5口人,6亩地。2002年,他退了部分耕地,开始种花椒,到2005年,他把剩下的几亩耕地全部退了。王根科告诉记者,“以前种小麦,一亩地的收入也就400元钱,现在种花椒,一亩地差不多(能赚)2000元”。现在,两个女儿都出嫁了,儿子在成都打工,一年基本上就老两口在家。
  自古以来,岭南岭北就适合种花椒,在这里生产的花椒要比其他地方的麻度好。而且,种植花椒的成本也不高。王根科说,早些年买花椒苗需要点钱,现在都自己移栽。每隔十天半个月施一到两斤化肥,摊在每棵树上也就两块钱左右,该施农药的时候,村里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通知他们施什么药,另外的成本就是自己劳作的工夫钱。每棵树大概能收一斤花椒,每斤花椒能卖到14到15元钱。
  “退耕还林后有很多好处,最起码不用上山砍柴了,剪的一些花椒的枝丫就够一年烧了。现在不种地,都买着吃,卖什么的都有,前几天买了火锅料,在家吃火锅,天天跟过年一样。”王根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据介绍,留在家里的基本上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到了每年七、八月份花椒成熟的时候,在宝鸡、西安附近打工的青年都会回来帮忙收花椒。在家劳作的人趁着农闲时节也在附近打点零工,王根科说,2009年三、四月份他在高速公路上做石匠活,60多天挣了6000元钱,加上种花椒的收入,全年家庭的总收入有14000元。
  听着村里人的介绍,看着满山的花椒树,还有老乡脸上那灿烂的笑容,大家也跟着高兴。自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村共享受到国家退耕还林补贴近60余万元,调动了当地村民造林、营林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免学费、农村医疗保险等政策也惠及到每一个人。王根科说,“每人交30元钱,看病超过100元的就报销75%,满足了”。
  退耕还林在陈仓区的效果是显著的,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然而,任务很艰巨,问题依然很多。退耕还林的工程面广、周期长,对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宝鸡市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造林区域类型差异较大。长江流域降水充沛,宜林荒山的面积少,适宜于封山育林而不是砍灌造林;黄河流域降水较少,但目前完全意义上的荒山已不多,剩余的是不适宜人工造林的侵蚀沟、陡坡和适宜封山育林的耐旱灌丛区。因此,在保证农民造林积极性的同时,今后需要考虑减少荒山造林的面积,增加封山育林面积。
  王金说,目前坪头镇退耕还林初见成效,群众得到了实惠,但与国家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今后将继续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同步发展。
  
  “后三峡时代”的忠县
  
  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幅员面积2187平方公里,全县辖28个乡镇,总人口100万人。
  2004年的忠县,刚刚结束二期移民工作,移民资金已使用大半,企业大多关停,城镇移民失业率达到21.2%,政府负债12亿元。而就是这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只用了仅仅5年时间,完成了全县的“洗脑”工程,走出了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忠县模式,成为库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标杆。
  与其他区县相比,忠县在人才、区位、资金和资源上都不占优势,忠县作为一个农业县凭什么能实现产业重组?
  2004年5月,时任忠县县委书记的杜和平做出大胆的决定,跳出库区惯有的发展思维,发展工业。这个决定当时并不被看好,部分干部甚至认为搞工业最有可能的结果是“苦干一场,最后还可能身败名裂”。杜和平也深刻地认识到,忠县是一个受农耕文化影响较深的县城,现代经济的观念意识很封闭,只有培养一批敢闯敢干的干部队伍,才能带动全县实现经济的转型。于是,忠县对干部队伍进行了重新选拔,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迫于压力,干部们利用农闲时间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取经”,这个过程让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呼吸到外面的新鲜空气,才能真实地感受到开放的重要性。发展工业,坐地等待是不可能的,没有企业会主动找到这个库区穷县。忠县干部主动出击,争取一切可能的招商引资机会。于是,适合柑橘生长的土地,引来了美国博富文公司和三峡建设集团,建起了15万亩标准化柑橘园;丰富的石灰石,引来了亚洲第一的海螺水泥,斥资45亿元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
  2005年,忠县工业发展速度赶上了重庆市的平均水平,2006年、2007年均居重庆市第一。杜和平深刻地感受到,“忠县独有的资源在世界舞台上是有竞争力的”,不能只站在一个小县城的角度想问题,发展产业,需要具备全球配置资源的眼光。忠县践行“兑现比承诺更重要”的理念,努力营造适合企业生长的环境,积极促进移民就业,一些外地打工的移民也回到家乡扎下了根。
  2008年11月,朱?颜上任为忠县县委书记,这个有着“学者身份”的官员再次给忠县带来了一场“洗脑风暴”。上任伊始,他向家乡浙江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出了200多封邀请函,这些浙商到忠县实地考察后都悄无声息地走了。最后的 反馈是,城市的脏、乱、差成为此次招商引资失败的根源。朱?颜要求每位县领导包一段路、一条街,限期整治市容市貌和路面交通,甚至还邀请了北京建筑设计院来为县城做总体规划。朱?颜此举的深意,不仅在于洗掉街道的脏、乱、差,他还希望借势洗涤部分官员落后的思想观念。
  “忠县有个特殊环境,提出任何发展思路,都先要考虑三峡库区这汪清水。”在朱?颜看来,这汪清水是全中国人的水,如果由于自身发展不慎,造成库区环境污染,就是千古罪人。为此,他提出了忠县要“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打造内陆开放型生态经济高地”的发展思路。
  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受到不少当地官员的质疑,他们认为,放弃工业招商转向文化创意产业,简直就是画饼充饥,不仅无法落地,更会让忠县的GDP严重下滑。朱?颜说,“西部地区最需要的是解放思想,最难的也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得到了解放,忠县躺着的资源才会站起来,变成奔跑的资源。
  忠县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半城文化”,当一个个库区的老县城都淹没在江水之下时,忠县旧城仅被淹没了一半,另一半奇迹般地留在了长江边上。已建成的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的柑橘园既是忠县的自然优势资源,又形成了拉动旅游产业的柑橘文化。“半城山水满城橘”的创意,让朱?颜获得了“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忠县四望楼忠义寨景区获得“中国最具创意产品奖”。
  仅仅半年的时间,忠县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同比增加了117.5%,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3.5%。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司副司长董忠说,忠县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将移民文化放入了中国移民史和世界移民的大背景中,以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手法展示出来,令人震撼。

相关热词搜索:二三 生态 变化 西部生态变化二三事 西部生态变化二三事pdf 探访西部生态变化二三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