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中心:用望远镜也看不到湖:望远镜看不到东西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村民不论男女,17岁就要开始在沙湖上打渔。      那时沙湖很大,渔船从沙湖可以直接划到东湖和青山。      这里原来算是武昌城外,人烟稀少。上个世纪90年代,沙湖的水域一直蔓延到彩电中心省电视大楼。可以说,这一片的余家湖新村、沙湖果批、省人民法院、省国土资源厅以及正在建设的省图书馆……全部都建在原来的湖面之上。宽敞的公正路也是近3年才修好的。
  
  从前的沙湖一直延伸到周家大湾
  
  沙湖的东南角,有一个老村落――余家湖村,现有村民1000余人,村民们曾世代靠在沙湖打渔为生。
  余家湖村民委员会办公楼在公正路与沿湖三路交汇处。委员会一位40岁的工作人员是土生土长的余家湖人,从小在沙湖边玩耍,曾掉进湖里3次。记忆中的一大片湖边沙滩没有了,延伸到湖中长长的洗衣石板路没有了。沙湖面积小了很多,“但还有个湖在那里就好”。聊起这些时,窗外机器轰鸣,他说,余家湖村正在拆迁,这里即将兴建为沙湖公园。
  从村委会出来,沿着路口往里走就是余家湖村。路的右边,巨大的拆迁车在残转碎瓦中忙碌。继续往里,是一排排尚未拆迁的房屋。拐进一个巷口,几位老村民正聚在一起打麻将。这群老村民年纪最小的都有74岁了,打了一辈子的渔,几乎人人都落下了关节炎的病根。
  74岁的喻爹爹指着中北路的方向说,余家湖的村民最早是住在靠东边的周家大湾,沙湖以前是一直延伸到那里的,“我们脚下站的位置,原来全都是湖面。”
  村民们世代依湖而居,推开家门,走上10多米就是湖边了。家家户户都有一到两艘小渔船,上百艘渔船用绳索栓在一起,停靠在岸边。
  村民不论男女,17岁就要开始打渔。每天早上7点钟出门上渔船,一直到晚上6、7点回家。20多个人一组,捕捞的时候需3个人相互配合,两人拉网,一人撑船。午饭由家里老人撑船送到湖中来给他们,家里孩子也是老人照顾或大孩子照看小孩子。三年自然灾害时,曾有人连续在渔船上劳作三天三夜没回家。
  每年春天,沙湖渔民到长江捕鱼苗带回沙湖放养,夏天开始捕鱼,一直捕到来年3月。上个世纪50、60年代,天气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捕到上万斤的鱼交给大队。81岁的魏爹爹说,沙湖年产180万斤鱼,品种丰富:胖头鱼、喜头鱼、鲢鱼及小虾……鱼肉肥美,还被发往香港、广州等地。
  那时沙湖很大,渔船从沙湖可以直接划到东湖和青山。湖水清澈见底,最深处约两米左右,低头可见到湖底的泥土。村民那时都到沙湖挑水吃,“沙湖水是甜的,比现在自来水好喝”,84岁的鲁婆婆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村里人口增多,房子不够住了,余家湖村开始填湖盖房,有的人家钱不够,还是贷款盖的。逐渐有了沿湖一路到三路。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沙湖边建起的药厂、印刷厂等排放的污水对沙湖水质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湖里的鱼受到污染,村民们不能再捕鱼为生了,“家里的渔船长久不用都渐渐腐烂坏掉了。”
  出生于1985年的村民喻姑娘已经是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了。小时候,在系着船绳的一大排渔船间跳来跳去嬉戏,趴在养鱼苗的池子边看小鱼都是难忘的童年记忆。她说,村里像她这个年纪的80后们几乎都没有捕过鱼了,最后一次看父亲捕鱼是10多年前她上初中那会儿。她没有工作,家里只有丈夫在社区安排下任某物业的保安。她说,村里的很多同辈人都是这样。
  村里的年轻人、中年人很多都没有工作,这也是魏爹爹、朱婆婆他们这些老人们最担心的事情,“不能捕鱼了,村里后代们的生活来源怎么办?”现在他们住的房子很快也要拆迁了,不少村民都已搬离。
  老人们带路往沙湖边走去,这里东湖沙湖连通工程的沙湖大桥正在建设中。穿过一条深深车辙印的泥土地,走上约15分钟,就可以看见沙湖了。湖边的空地上,有小片菜地,鲁婆婆说那是村民没事做自己种的菜。魏爹爹指着路边的淤泥说,都是从湖底清出的淤泥,沙湖水今年换过一次,水质比以前要好些了。
  老人们说,以前沙湖里还有荷叶水草,湖岸边树木也多:沙树、白杨、松树,现在抬头环顾,沙湖边树不多,四周全是高楼大厦了。
  
  游泳游得一身腥
  
  公正路的对面,与余家湖村一条马路相隔的是高王村和吴家湾,也是一片老居民区。要走进高王村,先要爬一段水泥台阶,村子就在“半山坡”上。
  高王村的一个小卖部门口,两位60岁左右的居民在聊天。这个小卖部也是其中一位杨姓阿姨的家,她说以前在楼上窗边,就可以看到窗外的沙湖。
  上个世纪70年代,她们年轻时上班的单位是附近的东湖织布厂。这里都还是泥泞小路,下雨天路很不好走,会踩得满脚泥巴。晚上下班回家,由于人烟稀少,路上又没有路灯,一个人回家都会比较害怕。上班时,在工厂里工作时间长了,机器轰鸣声让人很不舒服,趁休息的空档走出厂,门口就是大片的沙湖水,让人烦躁的情绪有些放松。
  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门口的这片沙湖陆续被填埋了,近几年才修建了门前这条宽阔的马路――公正路。“现在出门好走多了”,杨阿姨说。
  吴家湾紧挨着高王村,湾里的居民鲁泽明今年40岁,家里的房子也是在“半山坡”的最路边。鲁先生说,从他家到彩电中心这一排,就是原来的沙湖湖岸线。他出后门不远就是湖边,以前下大雨时,湖水都会漫到他家后院里。他喜欢游泳,10多年前最后一次去沙湖游泳,“游得满身鱼腥臭味就再也没去了。”鲁泽明家房子楼高5层,他在家最高一层时,以前可以看到二桥、沙湖,但“现在拿望远镜都看不到了”。
  他家后门围栏边,俯看下去就是公正路滚滚的车流。他说自己在这儿看着马路铺设管道、填土一点点修建起来的。马路对面的沙湖公寓也是上个世纪90年代填湖建的,是武汉最早一批商品房。当时一套房价约7万元左右,现在已经翻了几番了。
  
  沙湖的鱼不能吃了
  
  沙湖公寓旁是沙湖水果批发市场。这个水果市场开于2005年,水果商户多是从沙湖村老果批搬过来的,圣天豪果行的水果商万先生就是如此。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常去老果行附近的内沙湖钓鱼玩,鱼很多也很好钓,“那时内沙湖有一望无边的感觉”。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后来填内沙湖时,鱼都被挤到很小的水域里,很多鱼都翻上了岸,“蛮多老果行的老板们都去那里抓鱼。”他兴高采烈地把捉到的鱼拿回家一蒸,吃的时候却吃出了满嘴的“臭泥巴味”,他才知道,沙湖的鱼不能吃了。内沙湖越来越小,建成了内沙湖公园,他就很少再去了。最近一次去那边,内沙湖已经“小得和这水果批发市场这一块差不多大小了”,万先生估摸着。
  果行搬到外沙湖这边后,他们这些水果商都很少去湖边。最近一次去是去年夏天湖里翻塘,他在湖边捡了条上10斤的鱼,拿回家做着一试,还是没法吃。
  彩电中心就是省电视大楼这一片,附近的老居民说这里以前都是菜地和藕塘。电视大楼后勤部的一位李姓工作人员介绍,电视大楼是1986年开建,1992年建成,1993年左右完成了搬迁,是当时这条路上少有的单位大楼。他1994年来新电视大楼工作时,还只有泥巴小路,交通很不便,电视台只好每天派班车接送他们上下班。那时进入这边的公汽也仅仅只有64路一条线路。
  省人民法院旁的鑫踏来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来此经营5年了。2005年刚到这里时,这里还是一片泥土地,长满了芦苇和杂草。他们将这片空地整平以后经营公司。沙湖就在他们办公楼边一步之隔,对于沙湖的印象,市场负责人陈林先生说就是一个“臭”字。尤其是每年夏天,这里臭气熏天,他说得直皱眉头。
  
  如今大厦已连云
  
  电视大楼的东边,有一个军队离退休干部小湖口休养所。据所里7旬老人汪剑潭说,干休所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建好的,他是90年代初搬来的。那时,他每天早晚都有到沙湖边散步的习惯。从干休所出门,步行几分钟就是湖边了。那时靠近干休所的沙湖水域不是浩淼一片,而是有些像梯田一样一块一块的,汪老就在类似田埂的泥路上散步,路的两边都是繁茂的杂草。
  近10年来,这里的变化也很大,湖被逐渐填了,对面的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国土资源厅和正在建设的省图书馆都是在后来填的湖面上建的。汪老按照以往的散步习惯,从省图书馆和省国土资源厅中间的坑洼小路穿向沙湖。路边都是泥土堆和瓦砾,运土的工程车几分钟就有一辆从身边经过,狭窄的路上,得侧着身子让行才能不被撞倒。车来车往,卷起飞扬的尘土漫天。汪老大约有一个月没来了,他指着湖岸边说,以前这里都没有水泥湖堤的,都是后来修的。如果从省法院后的小路穿过去,湖边还有一小片空地,清晨的时候还有早锻炼的人们会来这里散步。
  在湖边看着正在兴建的沙湖大桥,老人不住地点头,“等桥修好了,这里以后应该很不错。”很多单位都搬到了这附近,公正路的修建,这条路上车流明显增大。这里也从原来的武昌城外变成了市中心,越来越热闹了,老人说,他很看好这一片以后的发展。平时喜欢写文写诗的老人还拿出了他十年前写的诗作:“青山绿水架高楼,湖面微风胸前吹。周边大厦夹我舍,玉砌铁栏屋前围。小丘斜抱荷塘明,几栋高楼拔地生。往年荒野偏僻地,如今大厦已连云……”■

相关热词搜索:望远镜 也看 彩电 彩电中心:用望远镜也看不到湖 近视用望远镜看不清楚 近视能看望远镜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