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教你画国画鹰视频_大师教你赏国画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作为湖北美术馆在2011年初力推的展览,《回顾与展望――湖北中国画艺术展》自开展以来,已经吸引了不少国画爱好者前往参观。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更加接近国画这门传统艺术,湖北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推出“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高校辩论赛活动。3月11日,揭幕战在湖北美术学院和中南民族大学之间展开,探讨“传统中国画要不要多元融合”这个话题。
  传统国画是否应该多元融合?这样宏大的题目,在学术界都一直存在争议,几个大学生应该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湖北美术馆认为,他们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参加和观看辩论的年轻人,对国画有更深刻的认识。
  借本次高校辩论赛的契机,我们有幸接触到了钟孺乾、罗彬、李峰、谢晓虹、徐勇民等大师。本期《大武汉》杂志特邀这5位长期坚持创作的国画艺术家,说说自己入围《回顾与展望》的作品。
  经过他们的解说,你会发现:其实国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其实国画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朝花》
  
  徐勇民:视觉艺术最直观的魅力所在,就是只需要用眼睛的直觉来把握对内容的判断,比如我们看花,留在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它本身的颜色,而不会是衬托它的绿叶。这幅作品叫“朝花”,也就是早晨的花朵。我看到早晨的红花,红色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红,而是带着雾气的红,透着深红、浅红。创作这幅画时,我加入了很多硬的线条和色块,这样原本柔弱的花朵,就多了一分“刚柔并济”的韵味。国画的表现手法多元而自在,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往往打破陈规的作品,才会给观者带来更多的思考。
  
  《三国故事》
  
  罗彬:上世纪60年代在沙市(现属荆州)老家,我经常能跟着长辈去民间茶馆,喝茶看戏。从那时起,三国文化就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我慢慢意识到,从政治、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时代跟任何一个时期的纷争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之所以能在民间被广为流传,主要是“以人感人”――里面的人物性格太鲜活有趣了。于是2001年我创作了这组《三国故事》,都是里面的一个个段子,有点“戏说”的意味。还加入了“延时”的手法,比如“长坂坡”(左一)中,前面是张飞智斗曹军,画面远方则是赵云勇救阿斗……通过关键人物的一两个动作,来展现段子中精髓的场景,和其中蕴含的人物品质。
  
  《颠倒门神》
  
  钟孺乾:这是我1996年的作品,“颠倒”的概念是从杂技艺术中延伸出来的,就是想通过改变对事物正常的存在方式,来改变正常的观看方式,并用“影射”的概念,创造出新的角度。我常常说:“生活是高粱,艺术是酒。”也就是说,艺术是由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髓,所以门神的形象比较概念化――主要是通过色彩和线条展现门神的大概形象,就是为了让作品和正常生活区别开来。很多人以为传统国画一定要“留白”,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很多传统民间国画都属于“满构图”的范畴,“满”在中国民间,有吉利的意味。而且这样的构图方式、鲜艳的色彩也更容易造成视觉冲击,上世纪90年代,我一直试图在作品里探索“重彩写意”的可能性,就是希望能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新时代的审美习惯相结合。
  
  《鲁迅与史沫特莱》
  
  谢晓红:对于影像的迷恋由来已久。我感兴趣的是这样的记录方式产生的对于“过去”与“未来”、“永恒”和“缺失”两种迥异心理感受的体验。老照片正好提供或是具备了对于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和审美功能。2009年的作品《鲁迅与史沫特莱》,正是从历史的影像中抽离出具有文化符号的人物和事件来进行创作的。作品以古典的美学气质和深沉的厚重笔法,在墨色变幻的光影间完成了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真实人物、典型事件的设计与叙述。坐于藤椅中清晰的鲁迅和立于远处朦胧的史沫特莱构成了一个虚拟的历史空间,一坐一立,看似无关联的人物,在珂勒惠支的木刻版画中,形成鲜明的文化主题。黄棕色的古典色彩营造了整幅作品的历史感与崇高感,同时也进入了我们的记忆空间。
  
  《??版纳》
  
  李峰:这是一幅“传统工笔画”,考究而精致,我花了1年多的时间来创作它。画中的三个女性,都是西双版纳的傣族姑娘。我喜欢西双版纳,去过不下七八次,那里天然的静谧氛围,适合生活,也适合创作。这幅画吸收了西方画派“焦点透视”的手法,比较接近真人的比例,相较传统工笔画,要更写实一些。蹲着的那名傣族姑娘,是我1989年去的时候拍到的。那时她们的穿着还非常传统,之后就慢慢改良,贴近汉族人的服饰了,她身后的两名姑娘,从左至右,就表达了傣族服饰的“进化”。通过这幅作品,你可以看到,在自然环境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前提下,“先进”和“开放”对传统文化的改变和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教你 国画 大师 大师教你赏国画 大师国画视频鹰的画法 国画鹰的画法视频教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