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巨人重返世博舞台:诺克斯维尔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日本馆里,一个叫做‘日本’的机器人正对一个名叫‘美国’的女士说,在他的国家里,人均能源消耗只是美国的零头……而在中国馆,玻璃橱窗后展示着现代的花瓶和围巾,地毯、椅子、绘画、屏风。
  81米高的太阳球是1982年世博会园区最引人入胜的建筑。它的顶部是直径23米的金黄色玻璃球,球体的玻璃表面镀24K金,内设装饰豪华的餐馆、鸡尾酒吧和观望台。
  
  南都周刊实习记者 王丹阳
  
  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主题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主要展品:为展现主题,世博园区建造了一个5000平方英尺的太阳能采集器,负责世博会建筑的空调和热水供应。
  日本展出的电脑用几种语言来介绍与能源有关的课题,当时的联邦德国展示了核反应堆的模型,沙特阿拉伯展示了巨大的太阳能采集器。
  标志性建筑:整个世博会园区最引人入胜的是一个高81米的太阳球。顶部是金黄色的玻璃球,直径23米,球体的玻璃表面镀24K金,内设装饰豪华的餐馆、鸡尾酒吧和观望台。
  
  1976年清明,悼念周总理的悼词、诗词、标语和传单雪片般覆盖了天安门广场。这一年年底,粉碎“四人帮”的呼声响彻天安门广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先声《天安门诗抄》问世,按当时编辑人话语,这是“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呐喊”。
  第二年,刊登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首次道出了国人一败涂地的思想创伤。再过一年,24岁的复旦中文系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分析鲁迅的《祝福》,讲到“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如受当头一棒的他在“泪流满面”中彻夜写了《伤痕》,第二天贴在班级墙报上,“众人对着墙报伤心流泪”的一幕出现了,作品发表后有人说:全国人民的眼泪流成了河。30年后,卢新华追忆说:《伤痕》不是我写的,它只是标了我的一个名。
  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一个个涌现,但需要重建的远不止心灵,百废待兴的国家面临将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刊登在《光明日报》上,成为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先声。
  是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刻进历史碑林。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日程。
  尽管触动了三十年计划经济的古木深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一个个经济特区在南海之滨诞生,一切源于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比如利用外国资金技术,再比如华侨华裔回来办厂。”之后,他说,此事广东可以放手先干。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一路南下,经过二十天的考察,在用冰块解暑的南方酷热里,写出一份考察报告,“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各划出一定区域办出口特区,优惠税率,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邓小平在报告上划了个圈,为这四个地方赋名“经济特区”。
  1982年,十二大的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了经济体制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
  可历史这次却没有眷顾上海,那时,它面临着“南方崛起,两翼(江浙鲁)隆起”的经济格局。在这种大思路的制约下,上海必须充当改革开放的“后卫”。
  而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仍源自上海。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里有这样的解释:如果中央当时将上海列为改革开放重点,那么中央必须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在财政上为其放水,势必加速中央财政收入萎缩,降低中央对经济的调控能力。《通史》还有组数据介绍,从78年到90年,广东全省GDP年均增长率12.57%,高于全国3.55%,高于上海5.12%,可见上海的经济增速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人感到自己的家园就像患了“衰弱巨人综合症”。80年代,这个“东方巴黎”、“西方纽约”,俨然是自行车、钟表、缝纫机汇聚的日用品天堂。在刻上浓重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烙印的街头,当出现了高跟鞋、喇叭裤、蛤蟆镜,就会被正统派指斥为“阿飞”、“业余华侨”、“待业青年”。
  80岁的于宝秀老人还记得,居委会和戴红袖章的交通协管老人们纷纷组成“清除精神污染小分队”,她当年驻守在淮海路襄阳公园门口,手持剪刀巡逻,但见穿喇叭裤的小青年过街,不由分说逮住就一阵乱剪。执行“公务”后,再一溜烟地小跑,但她始终理直气壮,谁叫他们“男不男,女不女,盲目模仿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那个时候,富裕和舒适绝不属于上海。大多数上海人在工人新村和危棚简屋间杂的城市中逼仄地生存着,“螺蛳壳里做道场”是他们集体沉淀出来的生存智慧。坐落在普陀区苏州河畔的两处名为“董家渡”、“元和弄”的著名棚户区,现在早已拆迁,85岁高龄的蔡美玲当年曾携儿孙三代八口人,在两层加带阁楼的“草蓬蓬”里度过八十年代。而里弄内更有局促者,儿女多的人家于一床上分“上半夜”、“下半夜”地轮睡,儿子娶媳妇成家了与父母在一房中拉起隔帘…
  “由于民国时遗留的工业余脉,解放后远东第一都就被打造成工业基地,这种情况直到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才改变,上海的经济地位才上升。”上海社科院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学强同时惋惜道:“但是上海的文化中心地位至今远未恢复,比如民国时期,全国三分之二的出版业集中在上海。”
  1982年,新中国终于回到世博会的舞台。以“能源―世界的原动力”为主题的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在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一条溪谷旁的山坡上,建起了久违的梁枋彩画的大门和橘黄色琉璃瓦屋檐。
  当收到世博会组委会主席罗伯茨带来的里根总统的邀请信时,能源部门一时犹豫了:各国都有展示能源的高新技术,而我们只有农村的小沼气。于是,花落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又推脱至贸促会。最后,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万里拍板,向中国贸促会下了指示。
  若不是罗伯茨一句:“若无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影响力就没有那么大,中国的参加将是世博会的里程碑。”也许中国还不会在1982年世博会上亮相。最后,美方支付了中国展品全程往返运输费、展团在美国境内的交通费、并降低了展馆租金。
  曾任《世博会季刊》出版人的阿尔弗雷德•海勒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日本馆里,一个叫做‘日本’的机器人正对一个名叫‘美国’的女士说,在他的国家里,人均能源消耗只是美国的零头……而在中国馆,玻璃橱窗后展示着现代的花瓶和围巾,地毯、椅子、绘画、屏风。
  海勒甚至调侃地说:“中国馆里展出的艺术品会不会就是日本馆里会画画的机器人制造出来的呢?”
  但是中国毕竟走了出来。虽然中国馆只是个集装箱般的建筑,外造一个推广卫生能源的沼气炉,展团还特地带去了10块长城砖、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和一辆战车。在现代能源领域,那时的中国还乏善可陈,但这些弥漫在古董里的集体追怀,似乎又预示了,在5000年历史绵延起伏中,一个饱受风霜的巨人又站了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世博会 重返 巨人 1982诺克斯维尔世博会 巨人重返世博舞台 1982诺克斯维尔世博会 巨人重返世博舞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