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秋风感悟篇一:记在秋风里的感悟

记在秋风里的感悟

秋风扫落叶的季节容易引人遐想,寄托愁伤。似乎不大不小的事情就会让你觉得心烦无趣,可也就是这样的秋天,给我们带来收获的喜悦和冬前的温暖。大自然都是这样的处处有惊喜,更何况我们不长不短的趣味人生。

迎着秋风去感受大自然的悲喜

从小就读在嘴上的诗句一定少不了这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风扫起一地落叶,秋风又放下满园生机。今年秋天散落的叶子,不久就会融于土,化于水,给大树的新枝桠提供养分,带来生机。大自然悲的是这样一些鲜活而又美好的生命就如此随风流走了,但是也正是它们的消逝会带来更多的生命。收获的喜悦是新的起点,秋天的收获似乎让整个季节都变得喜气洋洋,秋风带着成熟的芬芳让我们诧异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们赞叹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迎着秋风去体会思念的味道

秋天,由暖渐凉,由郁郁葱葱逐渐变成凄凄凉凉,就是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的思绪也有了起伏波动。我们会留恋属于夏季的生机无限,在初冬到来之前也会贪恋那些许温暖,就是这样的情绪让我们觉得秋天是那么重要,好像一不留神就会溜走,走过了就是无情严冬。所以这个季节里我们更多的是思念,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回味刚走过的毕业季的味道,思念曾经疯狂的仲夏,回味无数个啤酒撸串的简单生活……一场秋雨一场寒,可能下次秋风起就又要加上一件外套,不知道远方的亲人是否安康……

迎着秋风去感悟美好的人生

人们常说生如夏花,大概说的是她的美丽和短暂,谁又能说生命不是亦如这秋风呢?春去秋来,秋来冬往,这样的生活有时让我们觉得有些枯燥,但是细细品味这才是生活啊。秋风带来收获,秋风带走落叶,一来一往这样的互动即使自然界生命的更替,也是我们生活的交替。看着书桌上堆满的文献,看着电脑里待处理的邮件,窗外吹过的风刮扫着树叶,也扫走了原本的烦躁与失落,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也要清扫心里的落叶,整装待发,接受下一个寒冬的挑战。

秋风感悟篇二:秋风读后感

刚刚看完了《黄叶在秋风中飘落》——路遥的作品意料之中地引起了我的思考。他的写

作手法和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得到了贯彻——自然、朴实、深刻、真诚,无

论是以前看的《人生》和《平凡世界》,还是今天的《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无不让人惊叹作

者对生活的观察、细腻朴素毫无做作的表达和对普通百姓优秀而高贵品格的歌颂。 来回味一下内容:高考落榜准备再考一年的卢若琴因父母双亡来投奔在县教育局当副局

长的卢若华。因为不想不劳而获而让哥哥给谋了一份在离县城10多公里之外的高庙小学当教

师,工作之余准备复习参加来年高考。在高庙小学任教的还有唯一的一位敦厚老实的男教师

高广厚,高老师的妻子刘丽英外表美丽、内心却贪图享受物质生活,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儿子

兵兵。因为妹妹在高庙小学的缘故,身为副教育局长的哥哥隔三差五来到高庙小学。其实他

来到这里以看妹妹为幌子,暗中看上了高老师的老婆刘丽英。刘丽英整天觉得高广厚人很窝

囊,为了她心中所谓的鲜光靓丽不惜抛弃儿子和高广厚离婚。这个老实本分的男人一直以来

就受到卢若琴的怜悯,在刘丽英和高广厚。离婚后,卢若琴毅然地担负起照顾兵兵的角色。

刘丽英和卢若华的新婚生活在一个多月后开始由新婚慢慢冷却,刘丽英因为一次儿子住院两

天在医院照顾儿子而影响了新家庭的和谐,却也在这个过程中看清了外表文质彬彬、温文尔

雅的丈夫私底下的丑陋面。他们的婚姻两个多月彻底结束。重新回到老家的刘丽英面对着乡

邻的鄙夷和家人的冷落,生活的唯一动力是自己和前夫的儿子兵兵,却无颜面对往日的男人

高广厚。于是,在兵兵过生日的那天,他去了高庙小学附近见儿子,儿子兴奋地叫来了爸爸。

物是人非中,昔日的夫妇重又走到了一起。小说的梗概就是这样。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学到很多,了解这个社会的千形百态。例如,

温文尔雅的副教育局长其实是个伪君子,台前幕后判若两人。用社会学上的戏剧观点来分析,

他在舞台上的角色完全以善变的技巧掩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歌德说“你看不出我正在

想什么,如果你知道我现在正在想什么,你会感到害怕。”在幕后的家庭生活中,他又恢复到

本来面目。如果人性用来代表文明而兽性代表野蛮的话,那么走出家门的局长展现出的是他

的人性面,回到家中后又露出自己的兽性面。副局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是文化显然在

他身上做的“功”不够。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不能因为别人的高学历,

貌似涵养很深的外表而轻信别人,保持一颗洞察秋毫的心灵,相信时间的威力,必会为自己

减少许多生活上的烦恼。

如果将注意点转移到刘丽英身上,我们在感叹和可怜她的同时,也应该反省自己。追求

物质的富足没有错,然而问题是,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能否再进一步考虑一下自己的

精神需求呢?当物质财富得到满足的时候,很可能我们已经在心底里欠下精神一屁股债了,

这时候幸福感会大打折扣,说不定不追求物质财富之前。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生活中

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啊,否则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同时,我们认真思考自己的追求是否现实,

虚无缥缈、海 市蜃楼般的梦想注定永远只能是梦想,即使我们双手触到、双脚踩到了,终究会摔筋斗

的。但是,现实永远无法规避。刘丽英和卢若华的爱是缺乏支撑的,这个支撑点就是现实,

就是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家庭,这一点无法逃避、更不能割舍,对于父母来讲,孩子是他生

命的全部,尤其之于刘丽英而言,她有个兵兵,如果说没有兵兵,那么刘丽英和卢若华之间,

刘丽英可能会迁就一辈子,直至终老,但是人往往都是现实的,两人最终没有经得住现实的

考验,一对临时鸳鸯就此散伙。也许就是这种安排,才更进一步的体现作者的高明、主人公高广厚的伟大。通览全书,

闭上眼睛,我更愿意把主人公高广厚想象成一条粗壮的蚯蚓,在那片广阔无垠的泥土地里深

沉的蠕动。他默默无闻的植根于那片黄土地上,他兢兢业业的教好学校里面的娃娃,教学成

绩在全县都是很有名的,这难道不是他的伟大之处吗?而这样的男人,怎能说他是窝囊、没

本事?

虽然失去了妻子,他咆哮过、伤心过,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手,从这方面来讲,他是

大度的、包容的、甚至是无私的,他用自己的痛苦成全了刘丽英所谓的幸福,而这样的男人,

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

卢若琴,无疑是贯穿于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整部小说随着她的出现而跌宕起伏。从那

个年代来讲,她是一个典型的知识青年,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独到的人生见解。她善良、

大方、正义、勇敢、坚强、乐观。从这一点来讲,作者对她的描写,又回归到了作者笔下的

女性形象,《平凡世界》里的田晓霞、《人生》里面的黄亚萍。但是,从贯穿整篇文字的整体

表现来看,卢若琴应该是一个精神境界更为纯粹的知识女性。 就这样造化弄人,故事永远是事故,一切的一切可以任其想象、随意发挥!但是,到故

事的最后,我却突然怜悯起若琴来,这个美丽的女子将会走向何处?当然,凭她个人的条件

和家庭的背景,她不乏有个好的归宿,但是,这是作者本身的意愿?我们不得而知!人啊,利欲熏心的时候应该时时警醒自己是不是被糖衣炮弹击中了,及时扶好浆舵做回

自己吧!小说告诉我们:珍惜能够拥有的幸福,生活并非景物,景物是远观永远比近处好看,

然而你真的走近了,就会感叹,唉!也不过如此!风景如此!人也如此!篇二:《黄叶在秋风

中飘落》读后感《黄叶在秋风中飘落》读后感刚刚看完了《黄叶在秋风中飘落》——路遥的作品意料之中地引起了我的思考。他的写

作手法和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得到了贯彻——自然、朴实、深刻、真诚,无

论是以前看的《人生》和《平凡世界》,还是今天的《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无不让人惊叹作

者对生活的观察、细腻朴素毫无做作的表达和对普通百姓优秀而高贵品格的歌颂。 来回味一下内容:高考落榜准备再考一年的卢若琴因父母双亡来投奔在县教育局当副局

长的卢若华。因为不想不劳而获而让哥哥给谋了一份在离县城10多公里之外的高庙小学当教

师,工作之余准备复习参加来年高考。在高庙小学任教的还有唯一的一位敦厚老实的男教师

高广厚,高老师的妻子刘丽英外表美丽、内心却贪图享受物质生活,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儿子

兵兵。因为妹妹在高庙小学的缘故,身为副教育局长的哥哥隔三差五来到高庙小学。其实他

来到这里以看妹妹为幌子,暗中看上了高老师的老婆刘丽英。刘丽英整天觉得高广厚人很窝

囊,为了她心中所谓的鲜光靓丽不惜抛弃儿子和高广厚离婚。这个老实本分的男人一直以来

就受到卢若琴的怜悯,在刘丽英和高广厚。离婚后,卢若琴毅然地担负起照顾兵兵的角色。

刘丽英和卢若华的新婚生活在一个多月后开始由新婚慢慢冷却,刘丽英因为一次儿子住院两

天在医院照顾儿子而影响了新家庭的和谐,却也在这个过程中看清了外表文质彬彬、温文尔

雅的丈夫私底下的丑陋面。他们的婚姻两个多月彻底结束。重新回到老家的刘丽英面对着乡

邻的鄙夷和家人的冷落,生活的唯一动力是自己和前夫的儿子兵兵,却无颜面对往日的男人

高广厚。于是,在兵兵过生日的那天,他去了高庙小学附近见儿子,儿子兴奋地叫来了爸爸。

物是人非中,昔日的夫妇重又走到了一起。小说的梗概就是这样。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学到很多,了解这个社会的千形百态。例如,

温文尔雅的副教育局长其实是个伪君子,台前幕后判若两人。用社会 学上的戏剧观点来分析,他在舞台上的角色完全以善变的技巧掩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歌德说“你看不出我正在想什么,如果你知道我现在正在想什么,你会感到害怕。”在幕

后的家庭生活中,他又恢复到本来面目。如果人性用来代表文明而兽性代表野蛮的话,那么

走出家门的局长展现出的是他的人性面,回到家中后又露出自己的兽性面。副局长是受过高

等教育的人,但是文化显然在他身上做的“功”不够。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貌取

人,不能因为别人的高学历,貌似涵养很深的外表而轻信别人,保持一颗洞察秋毫的心灵,

相信时间的威力,必会为自己减少许多生活上的烦恼。 如果将注意点转移到刘丽英身上,我们在感叹和可怜她的同时,也应该反省自己。追求

物质的富足没有错,然而问题是,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能否再进一步考虑一下自己的

精神需求呢?当物质财富得到满足的时候,很可能我们已经在心底里欠下精神一屁股债了,

这时候幸福感会大打折扣,说不定不追求物质财富之前。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生活中

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啊,否则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同时,我们认真思考自己的追求是否现实,

虚无缥缈、海市蜃楼般的梦想注定永远只能是梦想,即使我们双手触到、双脚踩到了,终究

会摔筋斗的。但是,现实永远无法规避。刘丽英和卢若华的爱是缺乏支撑的,这个支撑点就

是现实,就是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家庭,这一点无法逃避、更不能割舍,对于父母来讲,孩

子是他生命的全部,尤其之于刘丽英而言,她有个兵兵,如果说没有兵兵,那(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秋风感悟)么刘丽英和卢

若华之间,刘丽英可能会迁就一辈子,直至终老,但是人往往都是现实的,两人最终没有经

得住现实的考验,一对临时鸳鸯就此散伙。也许就是这种安排,才更进一步的体现作者的高明、主人公高广厚的伟大。通览全书,

闭上眼睛,我更愿意把主人公高广厚想象成一条粗壮的蚯蚓,在那片广阔无垠的泥土地里深

沉的蠕动。他默默无闻的植根于那片黄土地上,他兢兢业业的教好学校里面的娃娃,教学成绩在全县都是很有名的,这难道不是他的伟大之处吗?

而这样的男人,怎能说他是窝囊、没本事?虽然失去了妻子,他咆哮过、伤心过,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手,从这方面来讲,他是

大度的、包容的、甚至是无私的,他用自己的痛苦成全了刘丽英所谓的幸福,而这样的男人,

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

卢若琴,无疑是贯穿于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整部小说随着她的出现而跌宕起伏。从那

个年代来讲,她是一个典型的知识青年,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独到的人生见解。她善良、

大方、正义、勇敢、坚强、乐观。从这一点来讲,作者对她的描写,又回归到了作者笔下的

女性形象,《平凡世界》里的田晓霞、《人生》里面的黄亚萍。但是,从贯穿整篇文字的整体

表现来看,卢若琴应该是一个精神境界更为纯粹的知识女性。 就这样造化弄人,故事永远是事故,一切的一切可以任其想象、随意发挥!但是,到故

事的最后,我却突然怜悯起若琴来,这个美丽的女子将会走向何处?当然,凭她个人的条件

和家庭的背景,她不乏有个好的归宿,但是,这是作者本身的意愿?我们不得而知!人啊,利欲熏心的时候应该时时警醒自己是不是被糖衣炮弹击中了,及时扶好浆舵做回

自己吧!小说告诉我们:珍惜能够拥有的幸福,生活并非景物,景物是远观永远比近处好看,

然而你真的走近了,就会感叹,唉!也不过如此!风景如此!人也如此!篇三:经典即人生

读后感

经典即人生读后感经典即人生>读后感(一):站在智者和勇者面前,我汗颜 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 吕雪明一口气读完了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虽然因为时间紧来不及细细咀嚼,但是我已经

完全被书中深刻的见解和细致入微的描述给深深地吸引了,好像这么多年来自己的心声完全

被一个人畅快淋漓地描述出来了一样,现在才知道自己的很多想法只停留在美好的梦想,现

在却早已有人实现并做得格外的好,我仿佛井底之蛙一样,在孤陋寡闻里做着梦,而外面的

世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作为语文老师,陈琴老师是一位有涵养有文化有底蕴的老师,而自己却显得浅薄得

多。同样是上语文课,陈琴老师呈现的是朴实深厚的课堂,而自己却在教学程序里精雕细琢,

忽视了学生的存在。 现在似乎忽然醒悟,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根本,而教师的表演如果占了课堂的主流,就

是再花哨的表演也算不上真正的优质课。而我们的教学却恰恰走在这个主流里无法自拔。 我们用一整年的时间去教两本语文教材,看起来分析得很透彻,学生不会作文不会阅读

理解。陈琴老师用相同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几百卷,写下千万言,这是何等的效率? 一百年来,我们是在以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的。那种条分缕析,那种掰开揉碎似的讲解

无疑是浪费了大好的时光,如果一个孩子读了很多书但是一篇也没有背会的话,就等于把书

又还给了作者,蜻蜓点水似的学习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写作业就无从谈起,所以诵

读和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陈琴老师的这个观点我十二分地赞同。 做了十几年的语文老师,现在才领悟到陈琴老师那句话的分量:教人求学问者自己不一

定真的有学问,教人读书者自己不爱读书,教人作文者自己不会写作,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想这更是我的悲哀,我一直都在教学生学习,但是自己常常无暇学习,

我一直在教学生作文,但是自己却很少写出一篇文章。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要躬行。真的如此,一个会读书的老师才会教书,一个能写作文的老师才能教出好的作文,

之前自己做的,真的是太少太肤浅了。用误人子弟来形容自己一点儿也不为过,看着陈琴老

师的书,我一边嘘唏赞叹一边觉得汗颜,自己这些年来究竟都在做些什么啊?不是在浪费学

生的时间吗?倘若我再不警醒和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真的枉为人师了。想到那个句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己苦苦寻觅了很

久的>语文教学的真理,竟然在这里,我回首得太迟,对这本书和陈琴老师的见解有种相

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早几年读读,也许就少走了许多冤枉路。老师读书,再教学生读书,这

是多么简单但是又至真至纯的道理,我们虽然懂得,却并未做到。老师教学生读书,自己却

不读书,老师教学生作文自己却不写文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自己在实行,又有多少同行在一直这样做呢?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自己的确是需要好好反

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了。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改革,课堂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但是改来改去,学

生为主也好,先学后教也好,都脱离不了语文诵读这个根,陈琴老师的素读和韩兴娥老师的

海量阅读都是我们语文教学最贴近语文根基的方式,我们却抛弃掉了,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

事。 陈琴老师从2007年到2011年的经典素读教学札记尤其让我感动,厚积总有薄发时、留

点时间给背诵这样的好文,从自己的亲身实践谈起,娓娓道来,既朴实真实又引经据典,处

处体现出陈琴老师扎实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陈老师是个有心的人,能在工作

之余抽时间记录自己的教学心得,这是所有语文老师所应该学习和效仿的好习惯,我们常常

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感触,但是发一阵感慨就过去了,一个没有记录习惯的人就是一个不善于

总结的人,一个不善于总结的人怎么能成为一个在教学的道路上有所创新和建树的人呢?我

们都没有陈琴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所以没有做出什么成绩,陈琴老师的札记之细致,内容之

详实以及态度之谨慎不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该学习的吗?此时已经是深夜零点之后了,我很遗憾自己没有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读透陈琴老师这本书,

在这个下着大雨的立夏之夜,我坐在电脑前久久不愿睡去,窗外的雨声敲得我第一次没有了

浪漫的情怀,只有遗憾和羞惭。觉得有很多话要表达,但是总觉得不能抓住陈琴老师教学精

髓之一二,说出来更加显得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所以一遍遍翻阅着相关的章节,我想,如果

不是学习前需要交读书笔记这项任务催着,我一定会重新写一篇读后感,好好把自己的想法

细细阐述一番,但是我遗憾没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来细细研读这本书,我想,今天就草草交上

吧,以后我一定会再来弥补今天的遗憾。 2015.5.7凌晨 经典即人生读后感(二)聊城中学语文老师 王晓君 自是勤勤恳恳,挑灯补读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

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

橄榄树,橄榄树?? 一直钟爱三毛,她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对自我的坚守一度支撑我无助的岁月。只是每次

读她,除被她的率性和洒脱感染外,总觉彻骨的悲凉。一生寻寻觅觅,却依旧没有寻找到可

让灵魂依托的橄榄树。那深入骨髓的悲凉与无奈总让人揪心的疼。有时看自己,也总觉像无

枝可依的小鸟,不知要栖息何处。所以只能不断地去流浪,去寻找,只盼今 生可以找到可以寄托的巢穴。 应该说,我很幸运,机缘巧合认识兰姐,继而认识李老师并接触到吟诵。当第一次听李

老师吟诵《登鹳雀楼》时,便认定吟诵是一种极其有效的读书方法;回头在网上学习徐健顺

老师的吟诵课程,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读书方法,更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直

到读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我忍不住要拍案而起,这样睿智的思想和精辟的论断,根本

是我们教育改革与振兴的必经之路!上下求索,终于有了找到根的感觉。为什么我的眼中常

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可不是吗,我那日日魂牵梦萦的故乡就在这!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为一名中学老师,自然免不了接触一些教育理论的书籍,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大部分

书籍大话连篇、空洞乏味,根本不能借鉴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但翻开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

生》,我却很快被吸引了。那字里行间透露的丰富学识,那简单质朴的话语蕴含的智慧,那生

动有趣的课堂实例引发的思考,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真正的中国读书人所具备的素养。 看陈琴老师写的引子一篇就几乎泪奔。透过淡淡的文字,透过时光斑驳的树影,仿佛看

到了那个当年和外婆一起隐于世俗之外的女孩。开垦山林、种菜种麻、施医赠药,看似平凡

朴素的生活,却又那么的诗情画意。淡极始知花更艳,偏偏是这隐于世俗的不争勾勒出最自

然绚丽的色彩。是怎样的生活过往让一个女子选择隐遁于山林,即使寥寥的几句,也让人感

到浓浓的悲伤。或许也正是这艰难的过往,更容易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意义。穿过纷繁复杂的

人世,探求生命大彻大悟后的澄明。在有限的生命中,看更多的风景,做更多有价值的事。陈琴老师总是微笑着,让人感觉那么真诚,如沐春风。不管是在照片上,还是在视频中

看到的她,总是面带微笑,娓娓道来。我想这便是真正的大师风采,没有云里雾里的高深理

论,也没有似是而非的问题答案;更没有装腔作势的抬高拿架。简单朴素的话语便让人有醍

醐灌顶般的觉醒。大道至简,陈琴老师给我的感觉便是她最大程度的将古典文化内化为自己

的一部分,而又那么简单自然的感染身边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质,只有长久沉浸

在古典文化中的读书人才有。而她在课堂上,每次看似随意的引导都是那么的智慧,信手拈

来便是一节精彩的文化课堂,举手投足尽显文化底蕴,不得不让人拜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语文老师,我之前常常困惑一件事:我们的语文教些什么?大部分

老师的上课流程是这样的:讲解生字、感知内容、解决问题、强调考点,做课后习题。刚开

始没有经验便一一照搬,但时间长了便发现,在这样近乎程式化的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变得

乏味无聊,自己教的不开心,学生学的也是兴味索然。也尝试做些改变,不局限于课堂教学,

将《论语》、《世说新语》引入课堂。可初中繁重的学习任务根本就没有时间让学生去系统的

学习,零星的讲解就像杯水车薪一样,永远填补不了学生在语文知识文化方面的空白。我们

学校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曾很感叹的说道:数学教的是知识, 语文教的是文化。现在的学生都是一群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很无奈,一学期一本薄薄的

语文课本,很多学生可能都没有通读一遍,其实连最起码的语文知识都没有掌握。这样的形

式让人心焦,有心改变,却苦于没有方法可循。 《经典与人生》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便是陈琴老师在现代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

秋风感悟篇三:感悟“秋”意

感悟“秋”意

秋风瑟瑟,树叶飘零,抚去了夏季的炽热,送来了秋天专属的凉意,古外多少文人都在赞美春的风韵,夏的热烈,冬的纯情,却无人顾瑕秋的妖娆,只因“秋”这一字表示着悲凉与伤感。

不知不觉,已踏秋季,秋季是区别于其他三个季节的唯一一个独特的季节,为什么这样说呢?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天的播种,秋天才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不过秋天更是美好的季节,金灿灿的果实寓意硕果累累,收获满满。

是啊!秋没有春的生机盎然,没有夏的烈日炎炎,没有冬的纯情韵味,但秋意确实无人能比,去感悟不一样的风景——婀娜多姿,风韵犹存。

(昭苏县人民医院 闫玲玲 供稿)

相关热词搜索:秋风 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悟 秋风落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