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成因及描写手法

发布时间:2018-06-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当阅读完老舍的大部分作品后,不难发现,老舍将大部分笔触都用来描写北京的风俗民情。而与此同时,老舍笔下描写的北京的市民生活、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以及运用的市民口语,无不体现出了浓厚的“京味”。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用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开启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将这种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贯穿于他的作品始终。从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等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尤其是老舍的巅峰之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舍都能巧妙地避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由此可见,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多年来,老舍的京味小说因为细腻的体现了生活的淳朴与纯真,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对老舍“京味小说”的研究也有利于对我国现代小说民族化和个性追求的探索。本篇文章将由老舍作品的京味成因及京味的描写手法展开讨论和研究。
  一、老舍作品的京味成因
  “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老舍生长在北京,不但熟悉北京的“胡同文化”,而且对北京平民语言、北京平民的生活情趣、北京的自然景觀、北京的历史风俗、北京的“官样”文化了如指掌,可以说,老舍与北京这古老的京城有着难以言传的契约型,与城中人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由于这种血缘关系,老舍的作品从形象到内涵;从艺术选择到风格构造;从人物描写到作者本人的创作状态,在各方面都浸润着相似的“京味”风格。反过来说,老舍创作中浸染着的京味文化与老舍本人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我认为,老舍的家庭、民族、环境、所处的时代是老舍创作出的“京味”风格的根本原因。下面我将就老舍的家庭、民族、环境、时代对老舍“京味”产生影响这四方面展开探究。
  (一)家庭
  老舍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父亲是清皇城一名护军,牺牲于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生活全靠母亲缝洗和当佣工的收入来维持。老舍“刚一懂点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自幼过惯了缺吃少穿的生活,一向是守着‘命该如此’的看法”。母亲的含辛茹苦,经济上的羞涩拮据,生活上的巨大压力,给老舍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正是这些艰难的生活经历使他身不由己地处在北京底层市民的行列里,与贫穷阶层的市民朝夕相处,使得大杂院、小杂院、车行、小巷里居民的琐碎事充满于耳,灌满于心。这种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埋下了老舍对“胡同市民”同情和对封建传统文化愤懑的种子。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
  (二)民族
  老舍的民族身份以及旗人的心里也给老舍的创作造成深刻的影响。老舍出生在清朝晚期,在“八旗制度”束缚下,一代代旗人精神上的苦闷难以排解,所以,他们将大部分的经历放在了娱乐消遣上。文化,是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的大千万象,民族属性是其各种属性中重要的一种。老舍的满族身份给他的创作留下了民族的特色,正式因为老舍从小目睹了众多旗人的生活,在其以后的创作中,才将民族和文化融合在一起,以旗人的文化来反衬京味文化的发展过程。
  (三)环境
  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老舍在北京生活近三十年所“吮吸”的素材“营养”,加上他思想成熟后对“北京城”的琢磨、消化,欣赏、品味,成为老舍用北京口语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京味”源泉,也是老舍成功创作的绿色源泉。老舍的生长经历,是他的文学作品“京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的“贫民区”,对北京城和北京“胡同市民”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在他的大脑里储存了无数个含有“京味”素材的文学语言细胞,为他日后的“京味”作品创作打下了独具特色的、丰厚坚实的思想基础。他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正是这一情结,使他在创作文学作品的同时创造了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也正是这一情结,开启了老舍作品“京味”的生命之源。,进而形成了地地道道的文学语言上的“京味”。
  (四)时代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急剧侵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特别是沿海地方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等弱点。这些弱点,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都有所体现,老舍对他们的审美不是从抽象的认识和理论的观念出发,而是来自于对市民阶层生活的实际体验,这也使当时的时代背景被老舍真实的表达了出来。
  二、老舍作品中京味儿的描写手法
  (一)人物描写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商家、车夫、棚匠、等四五十类。可以说,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
  (三)语言描写
  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比如虎妞“你这家伙要是这么干,吐了血可是你自己的事儿!”这番话,干脆利落、生动鲜明,是典型的北京方言。而北京的儿化语也被老舍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他的作品里。比如,老舍对祥子的描写:“一迈步,他后悔了。骆驼---在口内负重惯了的---是走不快的。不但是得慢走,还须极小心得慢走,骆驼怕滑。一汪水儿,一片泥儿,都可以叫它们劈了腿,或折扭了膝。”这里的“一汪水儿,一片泥儿”都是典型的北京话里的儿化韵,带有的一种特殊的风味,令人一听就会感觉出它是北京的土特产,更反映出北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名城古都以及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及他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和被这种环境所迫的一种向上的心理素质及他们简单的理想。除此之外,老舍还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简单有力的具有北京味儿的语言写出的值得世人读的而且美好的句子,干净利索,平易近人而不粗俗。
  (二)景物描写
  在老舍的笔下,景物也被赋予了独特的“京味”,比如在祥子买完骆驼回城时祥子对看见的城内景物的描写:“太阳西下,河上的杨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里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像一条油腻的常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些微腥的潮味。河岸北的麦子已经吐了芒,矮小枯干,叶上落了一层灰土;河岸南的荷塘的绿叶细小无力的浮在水面上,叶子左右时时冒起些细碎的小水泡。东边的桥上,人与车过来过去,在斜阳中显得特别匆忙,仿佛都感到夜色将近的一种不安。”这种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老舍 京味 成因 浅析 描写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