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百年家训:慈善是百年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8-06-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陈嘉庚。

  在厦门集美区侨英街道乐安东里,绿树掩映间的小巷幽深处矗立着一座古朴的宅院,它低调渺小,甚至连生活在这条小巷的人们,都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宅院大厅里有一副楹联:“教子读书无致临时搁笔,治家勤俭勿使开口告人。”
  宅院其貌不扬,楹联简单易懂,而陈嘉庚的故事就起源于这所宅院。
  陈嘉庚是厦门大学、集美学村的“校主”(创始人),他还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节俭,把毕生财富用于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意义的公益事业上,而留给子孙后代的却只有一句传世教言:“该花的钱,千千万万都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
  至今,陈家后辈仍将此奉为重要家训,恪守之、践行之。

赚了钱,改变家乡


  陈家的节俭自律之风,慷慨公益之传统并不是祖辈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陈嘉庚在福建集美出生时,父亲陈纪柏在新加坡经营米店和一家小厂,工作忙碌,母亲孙秀妹独自抚养陈嘉庚长大。母亲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教子读书”和“治家勤俭”是在娘家就接受到的家风教育。
  父亲下南洋经商后并不顺利,往家寄的钱不多,家中生活拮据。母亲督促陈嘉庚读书识字之余,时常带他下田下海劳作补贴家用。家里的困境,让陈嘉庚从小就知道节俭。
  9岁时,陈嘉庚进入私塾读书。但因时代动荡,私塾教育制度不完善,经常放假停课,老师教学态度也很松散,农家孩子即使入学也会被家里叫回去干农活。这种落后的教育文化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印象。
  长大一点后,民族英雄郑成功等的爱国故事,让爱国报国的心思在陈嘉庚心里扎了根。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我要出外,赚了钱,回家乡为父老们办实事!”父亲从新加坡回来和陈嘉庚谈起今后的出路时,陈嘉庚说:“中国历来轻视商业。可如果没有经商的人,吃穿用从哪来呢?我愿意和您一起到新加坡去做买卖。”
右上:陈元济之子陈君宝。
右下:陈嘉庚第七子陈元济。

  1890年,陈嘉庚离开故乡集美、离开慈母,只身前往南洋。彼时,他刚满16岁。心性朴实勤劳的陈嘉庚到了南洋,踏实跟着店里老伙计学习,父亲对他也是耳提面命,亲传经商秘诀,很快陈嘉庚成了父亲的左右手,在新加坡的事业有了风生水起之势。
在陈嘉庚看來,“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

  1898年,母亲病逝,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守孝结束再次回到新加坡,他却看到企业负债累累,一片破败的景象。他并不沉溺于沮丧,因为他的宏愿—经商助国、改变家乡还没有实现,他很快投身菠萝罐头、橡胶的生意当中。
  十几年奋斗,终于,陈嘉庚将债务还清,还成了“百万富翁”,于是他毅然投入办教育的公益事业中。1913年,他在集美办起了第一所小学。此后,幼儿园、男子小学、女子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等在集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21年,陈嘉庚创办了有名的厦门大学。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渔村,成了我国东南沿海的文化圣地。????

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


  童年、少年时的清贫日子让陈嘉庚深知“勤俭节约”的可贵;而父亲身上的“敢拼敢做”和经商以来的坎坷之路,让他谨记勤奋拼搏的重要性,两者成了陈嘉庚未来几十年的宝贵底蕴。
  陈嘉庚一生虽然富可敌国,但一直过着平民的生活。在《陈嘉庚传》的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人生的意义,关于美德,关于崇高,关于幸福,关于荣誉,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莎士比亚说:‘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代。’果戈里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了’。陈嘉庚说:‘我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
  有人作过统计,他一生所做的投资,“如果当时购买黄金,估计相当于现在一亿美元。”但这位南洋巨富要求自己勤俭克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陈嘉庚一生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表现在各个方面。
  据陈嘉庚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陈先生“每日粗茶淡饭,爱吃地瓜稀饭,有时炒一点米粉,菜则是花生米、油条、豆豉、箭头鱼、芋头等几样轮换,偶尔吃点蚝煎、蚝炸,逢年节或有重要的客人,也不过加上几样菜。”
  即使是招待客人,陈先生也是“自奉甚俭”,据香港《大公报》原社长费彝民回忆,我到北京开会,“蒙陈老约往他家午饭,由黄长水、庄明理二兄陪往,席间仅米粉一盘,旁置花生、皮蛋等小菜四碟,主食则是番薯粥。据长水兄相告:老人一生就是以番薯粥为主食,四碟小菜是为招待客人而设,已是额外享受了。
  陈嘉庚先生衣着俭朴,从不穿戴名牌,在抗战期间就穿用的一件黑色棉背心,直到1950年5月还在穿,“絮棉已处处露了出来,还舍不得丢掉。”
  最典型的例子是他的小皮箱。原来,“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带回两只旧皮箱,后来一只把手皮带断了,他结上麻绳代替,另一只箱的盖皮裂了,还继续用。”1955年10月,“陈嘉庚先生视察新疆,添置了一床黑貂皮被子和衣服,随行人员代买了一只皮箱装用。过后他得知买这只箱花了50元后,内疚不该浪费,太贵了。

相关热词搜索:家训 慈善 陈氏 家族 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